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综合教育论文 >> 正文

教育讨论 - 教育应在个体与社会张力中诉求平衡


  一、社会本位的强势对教育的扭曲。

  教育是和人-密切相联的事业。教育者是人,被教育者也是人。它处理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属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自然属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是承载思想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物质基础,是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的表现。社会属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总处于强势地位,决定着、支配着、统帅着人的自然属性。它表现了人的本质,代表着社会的公正和道义。由于它以正义化身的强势身份出现,又打着为多数人谋利的旗帜,从而打动了公众的心弦,得到了公众的热情参与,忠心拥护和积极支持,最终它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左右着教育的基本走向。

  在原始社会里,由于个体离开社会就意味着个体的死亡,人的社会性在残酷环境下萌生并得到加强;在私有制社会里,人的社会本性被剥削阶级所利用,成为剥削压迫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在现代社会里,它仍被某些社会利益集团所利用,也可能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文革中小闯将的培养,恐怖组织人体炸弹的训练,就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借口,对人性的摧残。它所依据的理论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以社会为本位。只是培养的社会目标不同而已。

  以社会为本位的教育,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它的根本目的是培育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它以社会的需要为己任,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建设者,它就批量生产什么样的建设者;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接班人,它就批量生产什么样的接班人。它绝不考虑人的兴趣爱好,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不管你是否具有承载这种知识与技能的先天素质。社会怎样选拔人才,它就迎合社会的需求,去培养适合社会选拔的人才。当这样的教育渐渐丧失其他功能,只为国家和社会的选拔(高考)而进行教育时,学生就被异化为考试的机器,教师也成为考试的帮凶。以社会为本的教育就变成了应试教育。这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教育的基本走势,无论是文革前后以培养政治动物为目标的教育,还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教育,无不深深地打上了社会本位的烙印,从某种意义上说,以社会为本的教育,正是实施应试教育的元凶,是应试教育真正的幕后支使者。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应试教育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手段方面是炉火纯青、是无与伦比的。应试教育对人性的残酷摧残是有目共睹的,它是牺牲个体、消磨个性、拑制灵魂、泯灭主体意识为代价,它只能培养出没有生命激情、没有灵魂、盲目从众的社会工具。

  二、“应试教育”的成功者对教育的启示

  为什么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而难见曙光?为什么应试教育象过街老鼠,而又能顽强生存?为什么素质教育如此脆弱?为什么应试教育生命力又如此强大?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非常赞赏一位教师的反问,他说:“教师未能挣脱教育的桎梏,以一个高考斗士的形象,苦苦挣扎于应试的海洋。我不禁想问一问,我们这样一代代地游于高考的题海丛林,教育还有希望吗?学生还有希望吗?”但是,我也想追问一句,面对一个不务选拔(高考),完全超越于功利之外的教师,你还把孩子送到他手下学习吗?

  尽管高考选拔不是人生的唯一,但是社会事事处处的竞争与选拔,迫使人们不敢漫待了具有决定意义的高考。也只有在高考中成功的莘莘学子,才能证明老师的存在和价值。魏书生、钱梦龙、于漪等一代名师,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尊重与爱戴,不是他们的著述等身,也不是他们理论的原创,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学生为他们书写了一张张漂亮的答卷。他们是应试教育框架下的名师,但是他们的成功能是应试教育的成功吗?

  不是,不是的。他们的成功恰恰是对应试教育的反叛。如果只关注考试,完全按应试教育的模式去操作,他们的学生是不会出类拔萃、脱颖而出的;他们的学生是不会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正是他们有意或无意间守住了教育的圣洁,背离了应试怪圈,才在娴熟的教育技术支撑下,以最经济的时间,以最少的迂回,把认识活动融入整个生命活动之中,使学生享受创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获得人性的丰满,成为健全人格、才华横溢的生命个体。所以,我们反对应试教育,一定要继承其技术主义的精华。我们反对应试教育,不是反对按社会需要培养和造就人的价值取向,而是反对无视差别,忽视个性的目标指归。

  三、教育的社会的本位的反叛和对以人为本的呼唤。

  从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比较来看,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目的,以人的自我完善发展为核心,能为社会提供体格健康,心智健全,人格完善,学养深厚的社会有用人才。而其他社会活动,都是建立在人才使用的基础,达到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目的。二者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一个以人才培养为目的,另一个以人才培养为手段。所以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培养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从人的价值的实现看,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尽管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但是没有个人的完善,没有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没有个人百折不挠的顽强奋斗精神,就不可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以人为本,培养个体的全面素质,应是教育的题中主义。

  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尽管社会是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人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但是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也只能是为人的自我完善提供更为优良的环境条件和展示人性美丽的舞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为社会提供服务时,不要湮没了个性,迷失了自我,放弃了责任。须知,迎合社会需要培养的人才,只能使社会在低水平上重复。只有培育出有自主意识、高尚品质的诗意人生,才能净化社会,提升着人类的精神品格。所以教育一定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五彩缤纷,充满生命的律动和活力。

  从社会的需要看,社会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有机系统,它有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和要素构成。它的复杂性决定社会需求的多样性。社会需求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某一历史时期,社会对人才的主体需求也并非是社会对人才的全部需求。所以,教育只有培养出不同个性,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人才,才能全方位的满足社会的多样需求。

  四、教育应在个体与社会张力中诉求平衡。

  教育对象是人,是以个体的人为本,还是以社会为本,这是人本主义教育与社会本位主义教育的分水岭。是否尊重学生,是否承认个性差异,并是否以尊重这个差异为出发点和归宿,去建立教育的技术主义体系,是区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试金石。坚持以人为本,如果没有社会的诉求,就会失去道德的约束,失去社会责任感,变成狭隘自私的动物,成为自由主义的孤魂。坚持社会本位,如果没有个体的诉求,就会异化为国家社会正义的工具,失去自主与权利意识,变成可怜的奴隶,成为专制主义的人殉。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人、完善人、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为神圣使命,用终极目标的神灵之光来驱逐、排斥世俗的、功利的技术训练,那么这样的教育就会由于缺少世俗的受众,而陷于孤芳自赏;由于曲高和寡而沦于苍白;由于缺乏功利的驱使,使其缺少持续发展的外部诱因,而显得宁静与孤寂;由于缺少媚俗的一面,为社会利益集团所抛弃。如果坚持以社会为本,以重视技术的改进来遮掩具有终极关怀的人性灵光的照耀,那么,这样的教育就会重新陷入应试的泥潭,成为缺乏人文之根的浮萍。

  由此可见,教育只有固守圣洁,关注终极,才能彰显个性,充满诗意,教育只有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按社会标准育人,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支持。试想,在人口爆炸的今日,就业岗位奇缺,在生存的挤压下, 是个性张扬的竹林七贤式的人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还是缺乏个性、服服帖帖拥有技术的社会工具受欢迎?所以,只有培养充满个性而又适应社会的人,才是教育目标的世俗选择。这样的教育在为社会育人时尊重个性,在尊重个性时关注社会。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在个体与社会的张力中追求真理,得到诗意的升华,满足社会的需求,跳出社会本位的巢臼,突破社会本位的局限,使教育真正回归人性,走出一条教改的新路。

教育讨论 - 教育应在个体与社会张力中诉求平衡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6358.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综合教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