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和行为造就创新团队
向记者屈指回顾了在这10年间课题组同志所付出的巨大的代价:由于科研与工程结合在一起,在每个科研现场,都要在野外建立生活基地,需要搭帐篷,需要自己担水、劈柴、做饭;课题组每位成员都要长期出差,最繁忙的2000年到2003年,平均每人年均出差达200天以上,个别同志甚至达到了创记录的320多天;由于所研究的对象都是塌方类的岩土工程,工作环境十分危险,1996年,在完成本钢南芬露天矿导水洞特大塌方加固工程时,由于一次意外事故,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孙金海同志右手断了三根手指,当时正是严冬季节,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孙金海同志的右手打着石膏,扎着绷带,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硬是坚持了三个多月,指挥完成了全部试验和施工任务。
高教授特别强调地说:“一个科研团队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经过一个艰苦漫长的磨合磨练过程,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创新团队一定是一个团结的、民主的、向上的集体
历时10年磨合,一个由高永涛教授为中心、以孙金海、吴顺川、马飞、金爱兵等为骨干的科研集体形成了,由一个普通课题组逐渐发展成一个以岩土工程灾害预防与治理为主攻目标的科研创新团队。在谈到自己的创新团队时,高教授认真地说:“我这个科研集体是自然形成的,经过了大浪淘沙,大家能够同甘共苦,志同道合,从成立至今,成员间几乎没有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架,大家的精力完全投入到了科研上。”最后,高教授颇有感触地总结了几条创新团队形成的经验:
——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需要有一个能服众、能够把握科研方向、能够抓住科研机会的核心,也即团队负责人,他应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良好的人际关系、民主的工作作风、公平公正的处事风格和较高的科研组织能力。
——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一定是一个团结的、志同道合的集体。科研成果的取得需要团队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
——创新团队人员搭配要合理,不必所有成员都是高层次、高水平,个个都是能人。关键是能够彼此互补,在整体上形成强势,反之,容易造成团队结构的不稳定,发生内耗。
——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的成员一定是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困苦并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
——创新团队的形成离不开领导关心和帮助。在谈到这一点时,高教授再三诚恳地强调着,这并非是官话和套话。高永涛认为自己和整个团队的成功与现任院长蔡美峰同志和分党委书记张文明同志的支持有着重大的关系。当初自己在选择将科研同工程结合道路的时候,受到了众多非议,有人认为有损学者的形象,会给北科大丢脸。但两位领导却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给予了他们很大的支持。学校近几年非常重视科研梯队建设,在课题申请和项目组织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这是创新团队的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外部环境。
高永涛教授及其创新团队形成和发展通过他的讲述给了记者深深的震撼,也引发了我们对高等学校科研团队组成模式的思考。
《创新思维和行为造就创新团队(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6568.html
高教授特别强调地说:“一个科研团队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经过一个艰苦漫长的磨合磨练过程,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创新团队一定是一个团结的、民主的、向上的集体
历时10年磨合,一个由高永涛教授为中心、以孙金海、吴顺川、马飞、金爱兵等为骨干的科研集体形成了,由一个普通课题组逐渐发展成一个以岩土工程灾害预防与治理为主攻目标的科研创新团队。在谈到自己的创新团队时,高教授认真地说:“我这个科研集体是自然形成的,经过了大浪淘沙,大家能够同甘共苦,志同道合,从成立至今,成员间几乎没有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架,大家的精力完全投入到了科研上。”最后,高教授颇有感触地总结了几条创新团队形成的经验:
——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需要有一个能服众、能够把握科研方向、能够抓住科研机会的核心,也即团队负责人,他应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良好的人际关系、民主的工作作风、公平公正的处事风格和较高的科研组织能力。
——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一定是一个团结的、志同道合的集体。科研成果的取得需要团队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
——创新团队人员搭配要合理,不必所有成员都是高层次、高水平,个个都是能人。关键是能够彼此互补,在整体上形成强势,反之,容易造成团队结构的不稳定,发生内耗。
——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的成员一定是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困苦并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
——创新团队的形成离不开领导关心和帮助。在谈到这一点时,高教授再三诚恳地强调着,这并非是官话和套话。高永涛认为自己和整个团队的成功与现任院长蔡美峰同志和分党委书记张文明同志的支持有着重大的关系。当初自己在选择将科研同工程结合道路的时候,受到了众多非议,有人认为有损学者的形象,会给北科大丢脸。但两位领导却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给予了他们很大的支持。学校近几年非常重视科研梯队建设,在课题申请和项目组织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这是创新团队的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外部环境。
高永涛教授及其创新团队形成和发展通过他的讲述给了记者深深的震撼,也引发了我们对高等学校科研团队组成模式的思考。
《创新思维和行为造就创新团队(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