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野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之思考
“立德树人”视野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之思考
党的十八大在对党的教育方针新的阐述中,突出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强调了“立德树人”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在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新兴的大学生思想建设的有效实践载体已得到国内外高校的普遍认同,同时,它与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成长、提高思想教育 “立德树人”的理念是一致的,但要发挥大学志愿服务在“立德树人”教育中的作用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和特点
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是指热心于社会服务公益事业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自愿、不为报酬和收入的前提下,通过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技术进行的志愿服务。它适应了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并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形式。大学生志愿服务除了符合志愿活动的自愿性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动机的纯洁性
大学生自愿并且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活动,他们活动的动机来源于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的积累,基本上是基于奉献爱心、服务社会、锻炼自己、增加社会价值等纯洁的目的,这些动机没有功利性,与物质报酬没有关系。
2. 涉及领域的广泛性
大学生基本素质较高,可参与志愿服务领域比较广,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内容和特长兴趣不仅涉及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扶贫支教,还涉及为大型社会活动和各种公益活动提供服务。
3. 鲜明的精神文明实践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同时也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来讲,具有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教育自我三位一体的功效。它有效地承载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重任。
二、从“立德树人”的高度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差距
对于多年从事一线思想教育的辅导员来说,在学生志愿者服务中,看到了很多学生的成长与思想上的升华,但通过对志愿活动的研究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离“立德树人”还存在些许差距。
1. 志愿精神持久性差
广大青年志愿者奉献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服务,同时也向全社会昭示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大多数学生是秉持志愿的精神进行志愿服务,但不乏有的学生出于功利的原因参加志愿者的活动,尤其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兴趣盎然,但越高年级的学生反而参加志愿活动越少,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持久性还有待提高。
2. 志愿服务存在“跟风”现象
近些年来媒体争相报道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以期带来社会的正面健康影响,但也引起很多大学生的“跟风”和为了评优而弄虚作假,在人多时主动进行志愿服务,但没有人时无视需要帮助的人和事,比如前一阵报道,敬老院的老人在重阳节那天两个时辰竟被洗了三次脚,梳了无数次头。
3. 志愿服务需要动员
虽然志愿活动中许多学生积极主动,但是在各个高校志愿活动的实际运转中,还有需要动员的现象,甚至出现强制现象,对于“立德树人”的思想建设只停留在表面的轰轰烈烈,并没有进入本质的渗透。
三、努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和长效机制,追求德育工作综合效应
目前,我国各大专院校主要以“90”后学生为主体,这一代学生普遍处于“出身于独生,生活于市场、成长于网络”的时代中,在个性成长方面存在“性格独立有余,生活独立不足”的现象,高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培育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育,如何满足并适应新一代成长成才的需要,值得我们深思。
我觉得“立德树人”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是:一是要完善制度,着力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二是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心,构建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三是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成人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四是着力构建稳定工作长效机制,促进校园和谐稳定;五是改进创新立德树人工作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1. 树立典范,从身边抓起
对于大学生身边的优秀志愿者树立典范,比如我院外语系日语专业2008级学生岳某,在大四实习期间曾放弃高薪工作赴四川省某小学义务支教。外语系授予其“大学生志愿服务标兵”光荣称号。这样的志愿活动就应该成为学生们的典范,积极倡导。作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激发在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而且通过其现实的事迹教育广大在校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念,践行高尚品行。
2. 培养学生建立持之以恒的思想,把动员内化为自觉
要培养大学生持之以恒的志愿服务思想,将有志愿活动需要动员的现象化为自觉,需要各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讨论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探讨活动的经验,互相之间参与组织,大学生自我评选当中的优秀典范,久而久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动员现象就会内化为大家的自觉行为。
3. 搭建平台,架起大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高校的志愿者服务是一项造福于社会的重要公益事业,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不应单单是各高校团委自我组建的活动,社会各界都要提供机会,与学校合力建设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系统,将志愿服务融入教育计划,最大化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能量与热情,提供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4. 创新地开展 “三融合、三创新”的学习、社会实践活动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将教学体系与地方文化相融合,课内与课外相融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模式创新。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不仅仅强调动手,更发挥了大学生群体的智力优势。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参与,更在参与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结合专业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为相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综上所述,我们应着重强调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特长,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社会问题的敏锐度,把各方面工作的要求和主要措施予以整合和提炼,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工作纲目清晰、主次分明、科学规范、协调统一,从而增强学生改造社会的责任感和能力,强有力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黑龙江省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
此课题为黑龙江省教育厅2011年学生工作专项课题“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编号:1252xs425) 《“立德树人”视野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之思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6569.html
党的十八大在对党的教育方针新的阐述中,突出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强调了“立德树人”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在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新兴的大学生思想建设的有效实践载体已得到国内外高校的普遍认同,同时,它与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成长、提高思想教育 “立德树人”的理念是一致的,但要发挥大学志愿服务在“立德树人”教育中的作用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和特点
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是指热心于社会服务公益事业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自愿、不为报酬和收入的前提下,通过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技术进行的志愿服务。它适应了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并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形式。大学生志愿服务除了符合志愿活动的自愿性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动机的纯洁性
大学生自愿并且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活动,他们活动的动机来源于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的积累,基本上是基于奉献爱心、服务社会、锻炼自己、增加社会价值等纯洁的目的,这些动机没有功利性,与物质报酬没有关系。
2. 涉及领域的广泛性
大学生基本素质较高,可参与志愿服务领域比较广,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内容和特长兴趣不仅涉及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扶贫支教,还涉及为大型社会活动和各种公益活动提供服务。
3. 鲜明的精神文明实践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同时也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来讲,具有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教育自我三位一体的功效。它有效地承载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重任。
二、从“立德树人”的高度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差距
对于多年从事一线思想教育的辅导员来说,在学生志愿者服务中,看到了很多学生的成长与思想上的升华,但通过对志愿活动的研究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离“立德树人”还存在些许差距。
1. 志愿精神持久性差
广大青年志愿者奉献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服务,同时也向全社会昭示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大多数学生是秉持志愿的精神进行志愿服务,但不乏有的学生出于功利的原因参加志愿者的活动,尤其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兴趣盎然,但越高年级的学生反而参加志愿活动越少,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持久性还有待提高。
2. 志愿服务存在“跟风”现象
近些年来媒体争相报道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以期带来社会的正面健康影响,但也引起很多大学生的“跟风”和为了评优而弄虚作假,在人多时主动进行志愿服务,但没有人时无视需要帮助的人和事,比如前一阵报道,敬老院的老人在重阳节那天两个时辰竟被洗了三次脚,梳了无数次头。
3. 志愿服务需要动员
虽然志愿活动中许多学生积极主动,但是在各个高校志愿活动的实际运转中,还有需要动员的现象,甚至出现强制现象,对于“立德树人”的思想建设只停留在表面的轰轰烈烈,并没有进入本质的渗透。
三、努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和长效机制,追求德育工作综合效应
目前,我国各大专院校主要以“90”后学生为主体,这一代学生普遍处于“出身于独生,生活于市场、成长于网络”的时代中,在个性成长方面存在“性格独立有余,生活独立不足”的现象,高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培育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育,如何满足并适应新一代成长成才的需要,值得我们深思。
我觉得“立德树人”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是:一是要完善制度,着力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二是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心,构建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三是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成人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四是着力构建稳定工作长效机制,促进校园和谐稳定;五是改进创新立德树人工作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1. 树立典范,从身边抓起
对于大学生身边的优秀志愿者树立典范,比如我院外语系日语专业2008级学生岳某,在大四实习期间曾放弃高薪工作赴四川省某小学义务支教。外语系授予其“大学生志愿服务标兵”光荣称号。这样的志愿活动就应该成为学生们的典范,积极倡导。作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激发在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而且通过其现实的事迹教育广大在校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念,践行高尚品行。
2. 培养学生建立持之以恒的思想,把动员内化为自觉
要培养大学生持之以恒的志愿服务思想,将有志愿活动需要动员的现象化为自觉,需要各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讨论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探讨活动的经验,互相之间参与组织,大学生自我评选当中的优秀典范,久而久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动员现象就会内化为大家的自觉行为。
3. 搭建平台,架起大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高校的志愿者服务是一项造福于社会的重要公益事业,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不应单单是各高校团委自我组建的活动,社会各界都要提供机会,与学校合力建设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系统,将志愿服务融入教育计划,最大化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能量与热情,提供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4. 创新地开展 “三融合、三创新”的学习、社会实践活动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将教学体系与地方文化相融合,课内与课外相融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模式创新。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不仅仅强调动手,更发挥了大学生群体的智力优势。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参与,更在参与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结合专业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为相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综上所述,我们应着重强调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特长,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社会问题的敏锐度,把各方面工作的要求和主要措施予以整合和提炼,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工作纲目清晰、主次分明、科学规范、协调统一,从而增强学生改造社会的责任感和能力,强有力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黑龙江省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
此课题为黑龙江省教育厅2011年学生工作专项课题“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编号:1252xs425) 《“立德树人”视野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