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
关于中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
江苏省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吴丽莉
【摘 要】社会公德教育既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应当从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勇担社会责任。本文从剖析和透视中学生公德现状出发,深入研究中学生公德的缺失问题,并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出有针对性地实施中学生公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公德教育;中学生;现状;成因;对策
中国共产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化需要依靠社会公德意识的教育,而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重点对象在于中学生,因此,加强中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关系到国家公民道德建设的成败。
一、当前中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现状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不良环境的影响,一部分中学生存在着一些社会公德意识模糊、社会公德行为失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文明礼貌方面。在家庭关系中,原本以互爱为情感纽带的家庭关系已逐渐丧失了原有的亲密性。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主动与老师打招呼,但他们更注重个体间的平等。在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撒谎等不诚信行为。
第二、助人为乐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和学生探讨社会的热点问题,听取他们对类似“小悦悦”事件、“彭宇案”等的讨论和看法。他们虽然尚不能够对此类问题做出系统、深刻的分析,但从他们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学校为他们营造了道德的一方净土。在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等救灾捐款中,学生们的表现也印证了他们的观念。
第三、爱护公物方面。在无人的教室经常出现灯火通明的现象;在水龙头前,也经常看到自来水白白浪费的现象。同时,课桌上的乱描乱刻、图书馆书籍的污损等一系列破坏、损害和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普遍存在。
第四、保护环境方面。(德育管理论文 fanwen.oyaya.net)在每年的植树节,学生们都会积极参加植树活动;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几乎养成了注重公共卫生、保护环境的习惯,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当然,也有部分学生的环保意识较差,乱扔杂物、随地吐痰,无法正确认识到公共环境同个人之间的关系。
二、当前中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现状的成因分析
第一、社会原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市场经济奉行的是实现个人价值、讲求工作效率、追求金钱至上等核心价值观。社会上一些人,尤其是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体上披露的一些反面事例,不仅没有起到警示的作用,相反还对中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二、学校原因。由于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制约,我国的教育体制实质上仍是应试教育。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再强调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然而由于受社会现实、舆论评价、家长期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事实上,重知识灌输、重分数成绩始终是学校实际工作的重点。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多数中小学,尤其是担负着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初、高中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智育上而忽视公德教育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家庭原因。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就是有一个问题家庭、问题家长。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父辈、祖辈过多的关心爱护,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公共道德意识。家庭不良的教育方法也存在问题: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无理;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暴躁冷酷,粗野蛮横。这些都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和阻力。
三、加强中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从社会公德教育现状分析来看,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影响较大,我们不能抑制社会上不和谐现象的产生,只能努力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第一、动员一切社会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环境。通过聘请法制副校长举办专题讲座,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公德教育。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使学生从活生生的事例中感悟到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墙报、宣传栏、广播站等大力宣传社会公德内容的新事迹、新风尚。特别是要大力宣传校内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人好事,以学生会或者共青团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公益活动。使学生们在耳濡目染或者亲身实践中受到社会公德教育。
第二、切实保证德育地位,言传身教,从教者做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不仅影响学生,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教师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强“身教”意识。学校要积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类专业理论培训,特别是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使教师及时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个性差异,因势利导,使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实际,合理处理教材,活化死教材,根据教学需要选取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实际的有意义的例子作为德育活教材。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才会增强实效。
第三、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不断提高家长素质。家长与中学生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主要指导者、促进者、支持者,其言行举止对中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莫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家长素质,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理念,是加强中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渠道。提高家长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办好家长学校。根据家长实际,开设家庭教育知识、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社会公德常识、心理健康等专题,不断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使家长教子有方。
【参考文献】
[1]洪明,李丽。中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
[2]夏心军。中学生社会公德调查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 2002,2.
[3]邬方柱。把握社会公德教育内容 强化学生社会公德意识[J].湖北教育,2002,2.
[4]杨净。对中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J].甘肃教育,2008,23.
[5]张亚杰。中学生公德意识培养途径初探[J].大庆社会科学,2008,4.
[6]黄娜。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11,7. 《关于中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6618.html
江苏省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吴丽莉
【摘 要】社会公德教育既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应当从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勇担社会责任。本文从剖析和透视中学生公德现状出发,深入研究中学生公德的缺失问题,并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出有针对性地实施中学生公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公德教育;中学生;现状;成因;对策
中国共产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化需要依靠社会公德意识的教育,而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重点对象在于中学生,因此,加强中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关系到国家公民道德建设的成败。
一、当前中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现状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不良环境的影响,一部分中学生存在着一些社会公德意识模糊、社会公德行为失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文明礼貌方面。在家庭关系中,原本以互爱为情感纽带的家庭关系已逐渐丧失了原有的亲密性。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主动与老师打招呼,但他们更注重个体间的平等。在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撒谎等不诚信行为。
第二、助人为乐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和学生探讨社会的热点问题,听取他们对类似“小悦悦”事件、“彭宇案”等的讨论和看法。他们虽然尚不能够对此类问题做出系统、深刻的分析,但从他们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学校为他们营造了道德的一方净土。在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等救灾捐款中,学生们的表现也印证了他们的观念。
第三、爱护公物方面。在无人的教室经常出现灯火通明的现象;在水龙头前,也经常看到自来水白白浪费的现象。同时,课桌上的乱描乱刻、图书馆书籍的污损等一系列破坏、损害和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普遍存在。
第四、保护环境方面。(德育管理论文 fanwen.oyaya.net)在每年的植树节,学生们都会积极参加植树活动;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几乎养成了注重公共卫生、保护环境的习惯,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当然,也有部分学生的环保意识较差,乱扔杂物、随地吐痰,无法正确认识到公共环境同个人之间的关系。
二、当前中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现状的成因分析
第一、社会原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市场经济奉行的是实现个人价值、讲求工作效率、追求金钱至上等核心价值观。社会上一些人,尤其是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体上披露的一些反面事例,不仅没有起到警示的作用,相反还对中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二、学校原因。由于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制约,我国的教育体制实质上仍是应试教育。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再强调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然而由于受社会现实、舆论评价、家长期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事实上,重知识灌输、重分数成绩始终是学校实际工作的重点。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多数中小学,尤其是担负着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初、高中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智育上而忽视公德教育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家庭原因。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就是有一个问题家庭、问题家长。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父辈、祖辈过多的关心爱护,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公共道德意识。家庭不良的教育方法也存在问题: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无理;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暴躁冷酷,粗野蛮横。这些都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和阻力。
三、加强中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从社会公德教育现状分析来看,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影响较大,我们不能抑制社会上不和谐现象的产生,只能努力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第一、动员一切社会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环境。通过聘请法制副校长举办专题讲座,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公德教育。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使学生从活生生的事例中感悟到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墙报、宣传栏、广播站等大力宣传社会公德内容的新事迹、新风尚。特别是要大力宣传校内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人好事,以学生会或者共青团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公益活动。使学生们在耳濡目染或者亲身实践中受到社会公德教育。
第二、切实保证德育地位,言传身教,从教者做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不仅影响学生,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教师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强“身教”意识。学校要积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类专业理论培训,特别是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使教师及时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个性差异,因势利导,使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实际,合理处理教材,活化死教材,根据教学需要选取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实际的有意义的例子作为德育活教材。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才会增强实效。
第三、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不断提高家长素质。家长与中学生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主要指导者、促进者、支持者,其言行举止对中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莫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家长素质,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理念,是加强中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渠道。提高家长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办好家长学校。根据家长实际,开设家庭教育知识、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社会公德常识、心理健康等专题,不断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使家长教子有方。
【参考文献】
[1]洪明,李丽。中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
[2]夏心军。中学生社会公德调查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 2002,2.
[3]邬方柱。把握社会公德教育内容 强化学生社会公德意识[J].湖北教育,2002,2.
[4]杨净。对中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J].甘肃教育,2008,23.
[5]张亚杰。中学生公德意识培养途径初探[J].大庆社会科学,2008,4.
[6]黄娜。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11,7. 《关于中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