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 -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步认识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校本课程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开始告别长期的单一国家课程,逐步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和课堂将拥有部分课程决定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它明确地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作为课程三大板块之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尝试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和学校承担不同的权力与责任,改变了以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而导致“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与快速推进,校本课程开发逐渐成为普遍的共识,也掀起了新一轮的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热潮。
一、什么是校本课程
首先,我们必须树立一种科学的课程意识。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我们不应停留在“课程即教材”这一层面,课程也是师生共同建构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不仅仅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态,课程也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国共产党同创制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课程是一种过程,必然要求在其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改,使之不断趋向完善。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利的一次再分配。目前,国内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比较具体的含义是: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由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由教师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而进行的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作为开发的基地和主体,一方面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要依据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和特长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管理权力的一种分割,使学校拥有了更为自由的自我开发和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学校应当根据学校、社区环境,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社区或学校特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主动的开发行为,它的全部活动要素,从计划的制订、内容的设计到相应评价体系的建立,都应在学校中发生并一步步展开的。开发的幅度和范围,开发的方式和策略等都必须以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和特点以及可利用的的资源为依据。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考虑到学校的整体教育目标和学生的整体学习需求,要充分依托并最大程度地调动校内相关人员(校长、教师、职工、学生)和校外课程专家、教育主管部门官员、学校所在的社区、学生家庭等学校办学因素的功能。要遵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宗旨,更要着力于发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提供尽可能丰富多彩的课程对策,以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宗旨。
课程开发不仅是教育圈内的事,而且是全社会的事,需要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共同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它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和课程专家的参与,更重要的是要由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的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学校应当积极整合校内外的人与物诸方面的课程资源,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利条件与面对的困难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我国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自主权和作用越来越大,这些都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同时,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为其奠定了相当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特别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开发中取得的成功和积累的经验,为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足够的自信。这些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利条件。
由于国家课程的影响根深蒂固,许多教师即使参与了课程开发,也容易用开发的课程材料去迎合国家课程的要求,而不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耗时的过程,教师工作负担重、时间有限,开发课程常常被理解为教师工作的“份外”之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
由于长期计划体制下的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致使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方式受制度的影响而过于依赖和被动服从,学校和教师缺乏对课程的独立判断和开发积极性、创造性。在思想意识领域,教师大都把自己视为国家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和实施者,很多教师缺乏学校课程开发的积极性,甚至采取消极态度或抵制态度。这是教师开发课程的最大障碍。要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策略,教师必须尽快转换角色意识和教学观念,使自己不仅成为学校自编课程的实施者,而且要成为学校自编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和评价者。
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有课程问题意识、课程改革意识、课程开发意识以及关于课程建设的基础知识和经验,但长期以来我们推行国家课程,教师基本上没有学习过学校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方法,更没有课程开发实践的训练。面临突然到来的课程开发权力与义务,教师没有充分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准备,在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不知所措,或者感到责任重大,难以胜任。因此,需要花大力气提升教师课程理论修养,增强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大量的教育物资和相关人员,无论是开发计划的确立,还是教材的建设都需要相应的的经费做基础,还需要各种图书资料、设备的支持。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有时低成本的课程开发方案可能无法产生预期的效果。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经费、人力和物力的保障。
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即使在教育政策上得到鼓励,也缺少社会文化的支持,困难多多,需要方方面面条件保障。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教师个人的一种无目的的行动,而是一个学校的办学目标的整体追求,需要一支敬业爱岗,勇于开拓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求校长带领大家共同确定一个明确而具体的学校办学宗旨,使所有的教师都能朝着同一个方向而努力。
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开发实践不断发展丰富的过程。
《教育管理 -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步认识》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6673.html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与快速推进,校本课程开发逐渐成为普遍的共识,也掀起了新一轮的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热潮。
一、什么是校本课程
首先,我们必须树立一种科学的课程意识。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我们不应停留在“课程即教材”这一层面,课程也是师生共同建构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不仅仅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态,课程也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国共产党同创制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课程是一种过程,必然要求在其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改,使之不断趋向完善。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利的一次再分配。目前,国内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比较具体的含义是: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由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由教师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而进行的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作为开发的基地和主体,一方面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要依据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和特长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管理权力的一种分割,使学校拥有了更为自由的自我开发和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学校应当根据学校、社区环境,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社区或学校特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主动的开发行为,它的全部活动要素,从计划的制订、内容的设计到相应评价体系的建立,都应在学校中发生并一步步展开的。开发的幅度和范围,开发的方式和策略等都必须以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和特点以及可利用的的资源为依据。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考虑到学校的整体教育目标和学生的整体学习需求,要充分依托并最大程度地调动校内相关人员(校长、教师、职工、学生)和校外课程专家、教育主管部门官员、学校所在的社区、学生家庭等学校办学因素的功能。要遵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宗旨,更要着力于发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提供尽可能丰富多彩的课程对策,以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宗旨。
课程开发不仅是教育圈内的事,而且是全社会的事,需要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共同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它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和课程专家的参与,更重要的是要由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的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学校应当积极整合校内外的人与物诸方面的课程资源,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利条件与面对的困难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我国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自主权和作用越来越大,这些都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同时,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为其奠定了相当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特别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开发中取得的成功和积累的经验,为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足够的自信。这些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利条件。
由于国家课程的影响根深蒂固,许多教师即使参与了课程开发,也容易用开发的课程材料去迎合国家课程的要求,而不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耗时的过程,教师工作负担重、时间有限,开发课程常常被理解为教师工作的“份外”之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
由于长期计划体制下的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致使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方式受制度的影响而过于依赖和被动服从,学校和教师缺乏对课程的独立判断和开发积极性、创造性。在思想意识领域,教师大都把自己视为国家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和实施者,很多教师缺乏学校课程开发的积极性,甚至采取消极态度或抵制态度。这是教师开发课程的最大障碍。要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策略,教师必须尽快转换角色意识和教学观念,使自己不仅成为学校自编课程的实施者,而且要成为学校自编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和评价者。
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有课程问题意识、课程改革意识、课程开发意识以及关于课程建设的基础知识和经验,但长期以来我们推行国家课程,教师基本上没有学习过学校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方法,更没有课程开发实践的训练。面临突然到来的课程开发权力与义务,教师没有充分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准备,在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不知所措,或者感到责任重大,难以胜任。因此,需要花大力气提升教师课程理论修养,增强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大量的教育物资和相关人员,无论是开发计划的确立,还是教材的建设都需要相应的的经费做基础,还需要各种图书资料、设备的支持。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有时低成本的课程开发方案可能无法产生预期的效果。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经费、人力和物力的保障。
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即使在教育政策上得到鼓励,也缺少社会文化的支持,困难多多,需要方方面面条件保障。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教师个人的一种无目的的行动,而是一个学校的办学目标的整体追求,需要一支敬业爱岗,勇于开拓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求校长带领大家共同确定一个明确而具体的学校办学宗旨,使所有的教师都能朝着同一个方向而努力。
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开发实践不断发展丰富的过程。
《教育管理 -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