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教学管理论文 >> 正文

读书“读出”的学校文化


读书“读出”的学校文化——一个校长和60个教师的心灵对话

  成都市高新区实验小学很年轻,1997年建校,建校仅7年。成都高新实小的校长陈光前也很年轻,但更年轻的是他的思想与方法。2002年以来,每个月,陈光前有一个必做工作:用几天的时间,看完全校60名教师的读书心得,并且,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心得,完成一场从读书开始,却指向辽远的心灵对话。

  两年多来,高新实小的教师们每年至少要读懂10本书,校长陈光前则要读懂600篇读书心得……他们各自读到了什么?他们一起读懂了什么?

  读懂工作的美丽

  刘四维,一个“有灵气的”数学教师,这是校长陈光前的评价。

  她的读书心得《分数也“多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200字的作文,字迹潦草,错别字连篇,但文章构思新颖,很有创造力。老师拿到这样一篇作文,打了95-20-15分,并写上这样的解释:构思新颖,有创新精神,95分;减去20分,因为字数不足;再减15分,因为字迹潦草,还有错别字……

  刘四维在读后感里写道:同样是60分,但由于教师多了一点理解、宽容与温情,使评分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让冷冰冰的分数也多情。但愿,那些饱含着我们希冀的温情分数也能注入我们更多的信任、尊重与希望……

  读完故事与感言,陈光前写下:“充满人性和美的教育,是把教书当成工作和职业来做的人不易达到的境界。刘老师,人生最快乐的是独上高楼,看风光无限,试试吧……”

  这之后,面对孩子们的数学作业和试卷,刘四维开始尝试“温情批注”:孩子,这是粗心犯的错,小心一点好吗?这是书写错误,这是知识错误……同时,刘四维在班级管理中倡导“学生自治”的民主管理,以一种更加深入的理解去诠释读书带来的震荡。

  “如果只有当初看文章的心动,而没有随后的记录和交流,很多感受或许永远只能留在潜意识里。与校长的对话,让我读懂自己因何而感动,为何要行动?”

  语文教师苏华彬个头不高,一张娃娃脸,看起来还像个孩子。但陈光前说:“她有着不可忽视的丰富的内心。”

  这学期,苏华彬读了《庄子》,上课时又正好遇到节选篇《鹏程万里》。在以前,小苏老师可能就只是让学生们掌握生字、难字,读懂、读顺课文而已。这一次,她不仅把大纲要求的讲了,还由此生发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五年级的孩子们上了一堂人生哲理课。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神情,小苏老师知道自己的决定是何等正确。

  上学期,学生们读《幻城》、《鬼马少年》读疯了,引起了老师们的注意。于是,几位老师找来读了读。没想到,一读还读出了眼泪,进入到和孩子们一样的“痴迷”中。当然,也有反思,“书里的老师真诚地向孩子们认错,我们行吗?”陈光前很高兴老师们的思考,他说,这个时代,教师早被请下“神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有勇气正视缺点,为的是做一个真正的人。

  读书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分享。教育工作亦如是。

  读懂个人的价值

  桂海波两年前举家迁移,从达州万源来到成都,应聘成为高新实小的语文教师。

  桂海波书读得很杂。有一次,他写了一个文学评论的读后感,陈光前的对答“深得其心”。于是,桂海波开始与陈光前以“应和”之方式,对很多书籍和文章进行了交流。

  一次读书心得返回,桂海波发现,校长在对答里说到:锐气。“这一次,校长评价到人了。”桂海波明白,这是校长在暗示自己。的确,当时的桂海波有点“精神状态欠佳”,很不能适应“没有午休”,校长看得很清楚。

  认识到这一点后,桂海波回应写道:“不是没有锐气,而是正在理性。”很快,桂海波调整好状态,投入工作。“个人的价值需要配合集体的节奏,教育是一个集体的事业,不能因为任何个人的习惯而改变。”

  “读书是我们最重要的心理需要,是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是薛德红老师写在自己读书心得扉页上的话。几年来,薛德红看了很多教育书籍,在看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手记后,她萌发了“为什么我不能写”的想法。

  于是,“教育试验手记”片断出现在她的读书心得里:小诗人诞生记、小磨蹭“改造”记、小东东醒悟记……这些生动、鲜活,却又容易被忽略的教育故事,在薛德红一天天的教育实践中被“找”出来,成为她的记录,成为她心中花开的声音。

  “这就是读书的价值,让教师从旁观者演进为身体力行者。没有强制,没有要求,是一种内心的需要与冲动。”尽管陈光前对薛德红的教育手记未动声色,但他心中的喜悦却显而易见。

  读懂人生的力量

  教师是一个教育者,也是一个真实生活着的人。

  几年前,刚出校门的袁华老师遇到了人生中的困惑,她在心得中有所流露。陈光前表示了理解并给予了鼓励。依靠自身、工作与朋友,袁华渐渐走出了困惑。今年,已经成为一个孩子母亲的她,在心得中显露出一种昂扬与积极的状态,陈光前在文后对她写道:袁老师,觉得你成熟了许多,也许是角色的添加使得责任也在添加,真心祝福你幸福。

  邓思娟是一个年轻教师。陈光前对她下的定语是“聪明”,但同时又不断告诉她,聪明需要厚重。一次,邓思娟在笔记中写下这样一个观点:每个班级都只能有一个第一名,但是教室外的漫长人生却有无数

读书“读出”的学校文化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673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教学管理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