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领导讲话 >> 乡镇农村 >> 正文

在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是全市人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奋力推进“三大目标”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回顾总结“十五”时期“三农”工作,研究部署“十一五”时期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2008年农业农村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次会议,李书记、张市长亲自参会并将作重要讲话,希望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十五”时期“三农”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也是我市“三农”工作把握新机遇,实现新突破的时期。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年加大“三农”倾斜扶持力度。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目标,沉着应对严峻干旱、市场波动、疫病侵袭等不利因素影响,创造性地推动“三农”各项工作发展,始终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其标志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三农”投入持续稳定增长,长效投入机制初步形成。坚持“以财扶农、以工补农、以项支农、以农养农”的方针,不断拓宽“三农”投入渠道,在“多予”上体现“重中之重”。五年来,市乡两级“三农”投入达到8.5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市级农发资金由240万元增加到640万元。设立农业调产专项奖励资金,五年累计达到1010万元。率先建立乡级农业发展基金,引导工矿企业支持“三农”发展,基金总额突破5000万元。对种粮农户、农机大户、良种繁育等实行直接补贴,累计补贴农户资金620余万元。争取实施国家、省级重点农业项目50余项,涉及投资1.6亿余元。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支农贷款力度。2008年,与中国农发行山西分行达成5亿元贷款协议,重点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已到位资金1500万元。“十五”的五年成为我市“三农”投入力度最大、范围最广、效果最好的时期。
  二是农业经济活力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围绕“粮油、畜禽、林果、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总产由2000年的8129万斤增加到2.01亿斤,年均增长30,粮食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优质化迈进,列为全省小麦种籽繁育基地示范县,涌现出一批规模种粮大乡、大村、大户。以油菜、杂粮、牧草为主的经济作物产量逐年攀升,分别比2000年增长42.4、2.7和93。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畜牧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猪、鸡、牛、羊饲养量年均增长23.5、13.5、21和7.9;肉蛋奶产量年均增长16.4、22和32.8,涌现出一批农民养殖状元,为全市农民树立了养殖增收的典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755元增加到3817元,净增2062元,年均增长21.4。连续两年获得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先进市。全市70以上的农村农民人均收入突破3000元,西王屯村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成为全市首富村。
  三是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现代农业初具雏形。坚持把“龙头企业、示范园区、特色基地”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五年来,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金绿禾燕麦深加工项目入选全省“1311”计划,荣获全省十佳高科技品牌企业,昌圆、晶然、华禄、华美、金利缘等企业产品已走出孝义,走向国内外。此外,三源、盛苑、绿钰、莲花、嘉禾、山丹绿源等一批龙头企业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全市已有1项产品获得国家“健”字号证书,3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5项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5项产品获得国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QS),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市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到70个,开发面积4.7万亩,特别是高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成为展现孝义现代农业品牌的最大亮点,目前已吸纳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8户,完成投资1.3亿元,列入省级示范园区行列。通过“行政推动搞服务、政策优惠给奖补”的办法,全市正在加快推进45万亩核桃林、10万头养猪、10万头肉羊养殖、万头牛养殖、万亩毛白杨片林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特别是核桃林基地建设成效显著,跨入“全国核桃产业十强县市”。
  四是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坚持不懈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五年新增和改善节水面积7.2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万亩,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10.7万亩;张家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获得省级质量优质工程,城排渠桥涵改建工程如期完工,引文入孝工程即将启动。2002年,首次夺得


        全省农建“禹王杯”,并连续三年获全省农建“红旗县”称号。稳步推进土地复垦整理工程,累计新增耕地1.2万亩。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到4乡28村,面积达到4.3万亩,列入国家级重点示范项目,建成了全省最大的万亩连片作业区。制定并实施《关于加快造林绿化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绿色孝义”建设,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日元协力、三北防护林等重点造林工程,全面推进“荒山造林、核桃产业、通道绿化、农田林网、社会绿化”五大林业工程,五年新增人工造林20万亩,新增经济林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九五”末期的13.5提高到18.2。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切实增强,成功夺取了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全面胜利,保持了畜牧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是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小康建设蓬勃发展。连续两年大办乡村公路,完成村村通油路及村内街道硬化775公里,全市82的行政村近20万农民告别了不通油路历史;开通36条乡村固定公交线路,公交网络覆盖全市180个农村;投资8000余万元大力改善饮水状况,解决了农村10万人的吃水困难;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沼气用户发展到6乡22村150户;大力改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改扩建农村学校170所,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44所;市乡两级投资1500万元用于文化村建设,发展文化村16个;投资7600万元对农村卫生院、计生站、乡镇派出所、农村中小学校等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建;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正式启动,一批沉陷区农村正在加紧实施迁村新建工程;投资1.5亿元,实施农村电网改建,城乡用电实现了同网同价,移动电话网络覆盖85以上的农村。五年来,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农村面貌正在逐步改变。农村小康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农村整体跨入小康行列。涌现出西王屯、楼东、贾家庄等一批宽裕型小康村建设典型。西王屯村跨入“山西十大名村”行列,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目标。农村小康建设的稳步推进,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是农村改革纵深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稳步增强。从2008年起,全部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使广大农民从此告别了“皇粮国税”的历史,仅此一项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400余万元。同时,以转移支付的形式弥补村级附加收入减少部分,累计安排转移支付资金4700万元。围绕农村财务公开和财务规范化管理,制定并实施《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全市379个村全部推行了账前凭证审核制度,368个村建立了民主理财制度,351个村实现了收款凭证统一管理使用,8个乡镇192个村实行了村账乡代管制度,4个乡镇152个村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农村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农村村务公开制度深入开展,公开形式和公开内容更加贴近群众要求,为保障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刚刚过去的“十五”时期,是我市在“政策好、市场旺、天帮忙”的有利形势下,大力度推动“三农”工作,实现农业农村发展速度最快、扶持倾斜力度最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科学决策、倾力扶持的结果,是广大农村战线的各级干部群众无私贡献、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结果,更是社会各界、方方面面关心支持、大力帮助的结果。这既是我们过去工作的丰富经验,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宝贵财富。在此,我向多年来支持关心我市“三农”发展并为“三农”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与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标志着我国农业农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新阶段“三农”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当前形势,牢固树立争先意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重新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赋予全新涵义的历史课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促进“三农”发展的一系列农村基本政策的最终落脚点,是“三农”工作任务的集成和拓展,是支农惠农政策的延伸和强化,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魄力。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立即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全国各地正在以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如火如荼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刚刚结束的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张宝顺书记、于幼军省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今后“县、乡两级要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新农村建设上,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从2008年起,在全省组织实施“千村试点、万村治理”工程,选择1000个有代表性的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示范村、重点村。“十一五”期间,要对全省10000个农村进行人居环境治理,每年治理2000个左右,到“十一五”期末,全省要有20个左右经济强县(市)基本达到全面小康标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力度和工作要求是空前的。从我市周边县市来看,柳林、中阳、介休等县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已经全面铺开,而且力度很大。我市作为全省119个县(市、区)中的一流强市,是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市,也是全省上下关注的“焦点”市。我们必须立足于这一基本形势,强化争先发展、率先发展的意识,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上来,统一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上来,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全面推动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立足我市发展实际,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工作的紧迫感。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当前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状况,在我市这样一个资源主导型城市显得尤为突出。一是工业突飞猛进与农业缓慢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十五”期间,全市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九五”末期的11.4下降到3.2,五年下降了8.2个百分点。尽管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农业占比下降是一个大的趋势。但对于全市60左右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发展的农民而言,农业的缓慢发展意味着收入减少,生活困难。同时,工业化加速推进所伴生的环境污染、水源锐减、耕地减少、土地塌陷等问题更使农业发展“雪上加霜”。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支持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二是城镇居民收入高增长与农民人均收入低徘徊形成鲜明对比。“十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由“九五”末期的2750元扩大到4693元。此外,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分享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资源上差距更加明显。三是城市功能完善与农村设施落后形成鲜明对比。尽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是空前的,但实事求是地讲,改变农村严重落后局面,仍需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认清差距,找准目标,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感,下大力气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改变我市城乡极不协调的“尴尬”状况,下大力气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改革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孝义。
  第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发展要求,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工作的使命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要求中,“生产发展”是重要任务和物质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目标,“乡风文明”是重要内容,“村容整洁”是关键环节,“管理民主”是有力保障。根据这一总体要求,市委、市政府已经制定了《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讨论稿),提出了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基本标准、工作任务和工作机制,并将“二十字”要求分解为42项具体发展指标。希望大家会后认真研究,广泛讨论,集思广益,使其更加成熟完善。总的要求是,“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总体目标,推进“五新一好”,实施“三百”工程,实现“五个明显转变”。
  “五新一好”,一是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按照工业园区型、商贸服务型、农业主导型、生态家园型、旅游文化型五种不同的农村产业模式,分类指导,分类推进,努力发展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新产业农村;二是建设新环境,就是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按照“城市社区、城镇中心村、独立中心村、整村搬迁、生态家园、环境整治”六种新农村建设模式,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完善农村服务设施;三是建立新机制,核心是要建立新农村建设的稳定投入机制。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走统筹城乡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路子,创新投入机制,拓宽筹资渠道。从我市实际来看,更有必要走统筹发展的路子。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从2008年起,借鉴“大办公路”的成功经验,各乡镇、街道每年要从煤、焦、铝、铁等资源开采加工型企业中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设立专户,主要用于本乡镇、街道新农村建设规划

《在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676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乡镇农村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