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领导讲话 >> 政府政务 >> 正文

在县委第二季度中心学习组理论学习会议上的发言



        文章标题:在县委第二季度中心学习组理论学习会议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全面部署。现在我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概念及内涵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自古以来始终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理想社会。我国历史上,孔子说的“和为贵”,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洪秀全的“有田共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暧”以及康有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等等,这些思想无不是以“和”为主旨的理想社会的描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我们党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和谐社会宏伟蓝图的具体构想,也是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第一次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载入党的史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更进一步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提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来进行全面部署。我们党之所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扬,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20多年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在现实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对我们党执政80余年执政规律和执政经验的概括,更是对我们党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但都未离开“以人为本”这条主线。今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把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高度概括为六个方面28个字,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28个字的内涵是全面的,且重点突出。前20个字阐述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后8个字阐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民主法治,是社会和谐的政治和法制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公平正义,是社会的利益分配机制和价值判断标准;诚信友爱,是基本的道德规范;充满活力,是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积极进取,在心情舒畅、宽松融洽的环境中发展的社会氛围;安定有序,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起码条件,没有安定的政治局面就没有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得到控制,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殷实。

二、社会和谐理论形成的背景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举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

从国际形势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准确把握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种挑战和化解风险的必然要求。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总体国际形势仍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中,世界正处于多极化发展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形成和发展之中,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全球经济合作步伐加快,区域经济协作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世界总体发展趋势有利的同时,各种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消除,也给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形成压力和挑战,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还不会一帆风顺。一句话,就是世界还不太平,地区和全球的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种族主义、民族矛盾、局部地区矛盾冲突时有发生、恐怖活动遍及全球,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全球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必须抓住和平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

从国内形势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声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国际社会和区域发展中的影响力在扩大。但是,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一些在改革和发展中的矛盾逐渐暴露和凸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


        面临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城乡二元矛盾突出,城乡差别显而易见,城乡之间的差距在扩大,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大部份集中于城市,城乡矛盾有加剧之势;二是市场经济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理论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采取“允许一部份人先富起来”政策,但是由于国家的政策调节机制和再分配制度不完善、致富机会不均等、享受改革开放成果机会不均等、社会分配不尽合理,形成了改革开放中获益最大的特殊获益群体,如民营企业家、公司老板、高级经理、工程承包者、各种市场经纪人、歌星、影星、球星以及外企管理人员等等,这些群体20的人口占有了社会财富的80,80的人口只占有社会财富的20,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且这种差距还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富的拥有万贯家财、奢华过度,贫的衣不掩体、食不裹腹,消费水平极为低下,这已成了多数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按照社会学的观点,国际上通用的基尼系数测量贫富差距,此系数介于0与1之间,数值在0.2以下为绝对平均,0.2至0.3之间为比较平均,0.3至0.4之间为比较合理,0.4至0.5之间为差距较大,0.5以上为差距悬殊。也就是说,基尼数为0.35是临界点。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在的基尼系数是0.43,属于贫富差距较大,反映了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比较突出,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缩小收入差距;三是社会腐败,吏制腐败、司法腐败、教育腐败等大量发生,省部级高官腐败的案件不断见诸媒休,成为群众深恶痛绝的事,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忘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中总结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争取民心,争取人民的支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四是经济快速发展引起的资源过度开采,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恶化;五是社会规范失衡,如道德规范、法制规范、政党规范等不尽人意,造成社会的诚信危机,社会诚信度下降,必须靠制度来规范、来约束,逐步提升社会诚信度。

三、提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和社会和谐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必须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我们党在新时期最重要的发展目标,使之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建设成为文明社会。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人类需求的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的递进式层次需要发展规律。和谐社会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各国要遵循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战争,互不侵犯,反对暴力和恐怖活动,构建睦邻友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共同促进的格局。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要和谐。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小康,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全国的和谐。要注重解决好城乡矛盾,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特别要重视解决好“三农”问题,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关键所在,要用新“三民”主义——民主、民生、民权指导“三农”工作,切实保护好“三农”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以稳步提高,农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的保护和行使。

二是社会组织结构要和谐。和谐社会包含了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要形成国家、社会中介组织与公民的“三元”结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该政府管的认真管好办好,诸如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不该政府管的事可以让社会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改变政府办揽一切、管理一切的行为,真正建设起法制政府、诚信政府,依法行政。

三是区域发展要和谐。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不论是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收入水平都有较大的差距。东部沿海的发展得力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时,更要从西部的实际出发,制定更加优越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发展的差距。

四是社会阶层之间要和谐,特别要注重缩小贫富差距。对各地区居民来说,他们更关心的往往是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多少,而不是人均占有的GDP、国民收入或者社会总产值水平的高低。据有关专家在对地区差别问题的研究中发现,我国省一级地区间收入差距最大的可达到7—8倍,这种差距在拉大,而且省区内部的差距也在拉大。目前,我国高收入群体阶层与低收入群体阶层呈金字塔形,形成高收入群体小,低收入群体巨大的反差。按照社会学理论的观点,这种反差的扩大必然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为此,国家要运用法律的、经济的、税收的政策手段调节高收入群体收入过高的问题,同时国家要运用宏观调控的再分配手段,采取转移支付的办法,逐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才能减少不稳定因素,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发展。

五是改善就业和完善下岗安置办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由于我国调整宏观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大批国有企业职工因年龄、文化、技术等因素而失去就业机会,过早过渡到老年群体,形成了庞大的老年群体。据统计,全国有60岁以上老年人1.4亿人,占总人口的10.98,与国外的先富再进入老龄化社会相反,我国是未富则进入老龄化社会,解决不好老有所养的问题,社会难予和谐。所以,一方面要加快经济发展,多创造就业岗位,为更多的社会人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健全住房、医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企业职工养老统筹和积极探索农村养老统筹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的稳定。

六是人与自然要和谐。现在除了提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外,也提出了生态文明,把保护生态环境提到了更高的高度。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注重生态保护,实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更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七是要构建和谐的国际周边环境。睦邻友好、和平共处是加快发展的基础,这已是全世界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已开始介入多边制度的建设,如上海合作组织、朝核六方会谈、博鳌亚州论坛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发展争取创造一个尽可能长的和平周边环境,消除周边国家的不稳定因素,才能为我国的发展创造安定的环境。

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

㈠奉行法律至上原则。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则,也是调整国家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利益关系的准则。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法律关系的主体,要体现人民的意志,不论是立法还是执法都要充分体现保护人民,打击违法的立法宗旨。人大的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要职权,各级领导要切实改变重红头文件轻法律的错误行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㈡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最重要的是依宪治国。首先是要依法治政、依法治官,提高各级干部的法律素质。宪法对国家、社会组织、公民的权力和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必须不折不扣的遵守宪法的规定,保证宪法的有效实施。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主要是制约政府的权力。依法行政,就是要约束公权的行使,保护私权,保证公民权的充分行使。

㈢树立善法和良法的观念。法律文化即权力文化,公共权力都源于人民的授权,行使公共权力时要注意保护公民权利。在行使权力时,要防止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的倾向,坚决治止和纠正乱罚款、乱收费的行为。党在新时期提出建设法制社会、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三大目标,三者是有机统一的,相辅相成,融为一休。和谐社会涵盖了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阶段性目标,和谐社会是长远目标,而法制社会与和谐社会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和谐社会必然以法制社会为保障,离开法制的保障,和谐社会不可能实现。

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

《在县委第二季度中心学习组理论学习会议上的发言》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6848.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政府政务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