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境界视角下的未成年人生命教育
种本能上,在所有人的意识中,当有生命处于危急状态,他所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让危难者尽快脱离险境,而不是看制度是怎样规定的,更不是盘算救人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收益或损失。
对生命的尊重是一种自觉,甚至是一种生存方式之一,它不需要什么犹豫,更拒绝任何的功利。我们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就是要让人的价值变成“至上”的价值。当这样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个人的“骨髓”之后,“尊重生命”,本身就应该成为畅通无阻的“通行证”,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把“尊重生命”纳入公民道德建设内容,逐步社会化和规范化,在全社会倡导自觉尊重生命的真实含义。
(二)自觉维护、珍惜生命的存在
世界上最珍爱的莫过于生命,而生命对每个生物来说却只有一次。更何况是人类。因此,自觉维护、珍惜生命的存在是人作为人的道德基础。保护生命是人类个体和整体的自然责任。何以保护生命,是人类长期不断思考的问题。基于这种自然责任,人类也曾采用多种手段来保护生命。这些手段中有道德习惯、宗教、政治、法律等,但最根本的,最能永续的手段还是道德习惯。
人类不仅要自觉维护、珍惜自己生命的存在,也要对其他生命给予特别的保护,以维护世界物种的多样性,维护人类关于生命尊严的情感。人类的生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物种的生命并存。人类认识的局限曾经使人类以为自己是万物之主,狂妄地对待其他生命。有的国家或人群,把自己的生命看得特别重要,却藐视其他生命。人类在藐视其他生命的时候,自己对于生命的认识也在贬值;人类在残害其他生命的同时,也败坏着自己的心灵和智慧。所幸的是,现在,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了物种多样性的意义,认识到了其他生命的意义。道德对此也给予了极大关注。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保护其他生命的道德规范,对残害其他物种生命的行为进行全人类的蔑视。
(三)自觉反省生命道德失范,敢于接受生命道德失范的后果
多年来唯经济发展论的灌输和潜移默化,使得人际关系过度功利化和物质化,让整个本该由道德规范调剂的社会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利益关系,形成了麻木不仁,人情冷漠的人际关系。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经济市场化建设无疑是非常成功的,然而我们始料不及的是道德“市场化”问题的出现。唯经济发展论占了主导地位的发展思维模式,引导人们对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再不以善恶为标准,而是以利益为杆秤,游走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趋利避害。
再者,近年来的德育教育越来越趋向功利化、政治化和反人性倾向,造就了更多人对自然正义、基本伦理的藐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完全不屑于“互助友爱”,而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冷漠面对世界。
面对各种各样道德失范的问题,90%的人都会评说,都会谴责。但都没有把这些问题当回事,没有从根本上反省自己的生命道德失范问题,更加没有付诸积极的道德行动。每个人都是社会的,每个人只有通过和社会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才能真正积极地发展生命。因此,生存在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应当自觉维护生命道德的意义,尊重和珍惜所有生命。自觉反省生命道德失范的思想、行为、举动等等,当我们道德失范时能够敢于接受生命道德失范的后果,勇于改正,以积极的心态去推动社会向公序良俗方向健康前行,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教育下一代,教育他人,呼吁全社会一同自觉反省生命道德失范。
三、道德境界视角下完善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的途径
任何一种生命道德观念的养成,都与生命道德教育的各内部递进式教育途径息息相关。所谓三岁定八十,如果每个人从小都有着良好的生命道德教育,那整个社会也必将会形成良好的生命道德氛围。为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现在做起,从你我做起,从教育未成年人做起。积极审视自己和自觉发现道德失范行为,不断完善生命教育的途径,为生命的常青尽一份力。
(一)重视家庭教育,重树道德观念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从小获得正确观念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家长通过积极地家庭教育帮助和引导每个人从小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从而重新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首先,要加强生命质量观教育,让每个人从小就了解什么是真正的高质量生活。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当渗透生命质量教育,生命质量教育并不是指生活的富裕程度,而是指在掌握生命知识的基础上理解生命及其意义,并学会欣赏生命、体验生命、尊重生命。其次,加强传统道德教育,中国传统的教育皆以“德”为基础,无论是《三字经》还是《弟子规》都是以德育教育为基础。自古以来,家庭式的“言传、身教”都不断渗透着以德为上的教育理念,才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今天的传统美德。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树立道德观念,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选择传统道德文化中富含生命与尊重、珍惜等的资源深入挖掘,最大限度地保持传统道德和儒家文化的传承性,是重树道德观念必不可少的环节。再次,加强幸福观教育,让未成年人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采取正确和积极的方式去追求幸福。现代社会的未成年人,虽然物质生活愈加充裕,休闲方式多种多样,消费档次越来越高,但多数学生精神匮乏,很多学生感慨:一切在增多,幸福除外,这些被认为应该是最幸福的一代却呈现出不 《道德境界视角下的未成年人生命教育》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6990.html
对生命的尊重是一种自觉,甚至是一种生存方式之一,它不需要什么犹豫,更拒绝任何的功利。我们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就是要让人的价值变成“至上”的价值。当这样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个人的“骨髓”之后,“尊重生命”,本身就应该成为畅通无阻的“通行证”,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把“尊重生命”纳入公民道德建设内容,逐步社会化和规范化,在全社会倡导自觉尊重生命的真实含义。
(二)自觉维护、珍惜生命的存在
世界上最珍爱的莫过于生命,而生命对每个生物来说却只有一次。更何况是人类。因此,自觉维护、珍惜生命的存在是人作为人的道德基础。保护生命是人类个体和整体的自然责任。何以保护生命,是人类长期不断思考的问题。基于这种自然责任,人类也曾采用多种手段来保护生命。这些手段中有道德习惯、宗教、政治、法律等,但最根本的,最能永续的手段还是道德习惯。
人类不仅要自觉维护、珍惜自己生命的存在,也要对其他生命给予特别的保护,以维护世界物种的多样性,维护人类关于生命尊严的情感。人类的生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物种的生命并存。人类认识的局限曾经使人类以为自己是万物之主,狂妄地对待其他生命。有的国家或人群,把自己的生命看得特别重要,却藐视其他生命。人类在藐视其他生命的时候,自己对于生命的认识也在贬值;人类在残害其他生命的同时,也败坏着自己的心灵和智慧。所幸的是,现在,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了物种多样性的意义,认识到了其他生命的意义。道德对此也给予了极大关注。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保护其他生命的道德规范,对残害其他物种生命的行为进行全人类的蔑视。
(三)自觉反省生命道德失范,敢于接受生命道德失范的后果
多年来唯经济发展论的灌输和潜移默化,使得人际关系过度功利化和物质化,让整个本该由道德规范调剂的社会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利益关系,形成了麻木不仁,人情冷漠的人际关系。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经济市场化建设无疑是非常成功的,然而我们始料不及的是道德“市场化”问题的出现。唯经济发展论占了主导地位的发展思维模式,引导人们对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再不以善恶为标准,而是以利益为杆秤,游走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趋利避害。
再者,近年来的德育教育越来越趋向功利化、政治化和反人性倾向,造就了更多人对自然正义、基本伦理的藐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完全不屑于“互助友爱”,而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冷漠面对世界。
面对各种各样道德失范的问题,90%的人都会评说,都会谴责。但都没有把这些问题当回事,没有从根本上反省自己的生命道德失范问题,更加没有付诸积极的道德行动。每个人都是社会的,每个人只有通过和社会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才能真正积极地发展生命。因此,生存在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应当自觉维护生命道德的意义,尊重和珍惜所有生命。自觉反省生命道德失范的思想、行为、举动等等,当我们道德失范时能够敢于接受生命道德失范的后果,勇于改正,以积极的心态去推动社会向公序良俗方向健康前行,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教育下一代,教育他人,呼吁全社会一同自觉反省生命道德失范。
三、道德境界视角下完善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的途径
任何一种生命道德观念的养成,都与生命道德教育的各内部递进式教育途径息息相关。所谓三岁定八十,如果每个人从小都有着良好的生命道德教育,那整个社会也必将会形成良好的生命道德氛围。为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现在做起,从你我做起,从教育未成年人做起。积极审视自己和自觉发现道德失范行为,不断完善生命教育的途径,为生命的常青尽一份力。
(一)重视家庭教育,重树道德观念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从小获得正确观念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家长通过积极地家庭教育帮助和引导每个人从小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从而重新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首先,要加强生命质量观教育,让每个人从小就了解什么是真正的高质量生活。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当渗透生命质量教育,生命质量教育并不是指生活的富裕程度,而是指在掌握生命知识的基础上理解生命及其意义,并学会欣赏生命、体验生命、尊重生命。其次,加强传统道德教育,中国传统的教育皆以“德”为基础,无论是《三字经》还是《弟子规》都是以德育教育为基础。自古以来,家庭式的“言传、身教”都不断渗透着以德为上的教育理念,才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今天的传统美德。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树立道德观念,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选择传统道德文化中富含生命与尊重、珍惜等的资源深入挖掘,最大限度地保持传统道德和儒家文化的传承性,是重树道德观念必不可少的环节。再次,加强幸福观教育,让未成年人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采取正确和积极的方式去追求幸福。现代社会的未成年人,虽然物质生活愈加充裕,休闲方式多种多样,消费档次越来越高,但多数学生精神匮乏,很多学生感慨:一切在增多,幸福除外,这些被认为应该是最幸福的一代却呈现出不 《道德境界视角下的未成年人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