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中学思想道德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重要途径”。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思想政治课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思想政治教学的全过程,本文就当前中学思想道德方面教育的现状,内容及改进措施,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对中学德育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导学校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工作。学校在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确定尽了极大的努力,想了不少办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效果还不尽人意,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观念、纪律、法制意识、集体主义观念、理想、奉献精神等等或多或少还有偏差,有的甚至还有一些严重的缺漏。其原因在于:
一是认识不到位,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有的省已取消中考政治考试;政治教师人人可当,甚至,少数学校专业政治教师成了学校多余的人员。这个问题是学校所不能完全解决的,社会、家庭对此也颇有干扰。一个学生品德再好,高考差一分,也不能读大学;过了高考分数线,表现不那么好照样可以上大学。家长、学生、社会只看分数,带给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较大。
二是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考核制度。现在对智育评估非常具体,从每个年级学生的入学成绩开始,往往有一个计划指标,而这个指标完成情况又直接与学校评价,教师奖金,评聘职称等利益挂购,有这个利益的驱动机制,智育评估的措施非常完备,执行的过程和步骤也很落实。而德育工作的考评在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量标,使得德育工作的考评基本上无章可循,穷于应付。
三是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容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小学生就开始学习“从小立志为中华”,道理讲了许多,但是,从电视广告到家作电器,带“洋”字的信誉高,影响大,印象深,于是得出结论:“中国的就是不好外国的”;社会上也常常为“这孩子有出息,以后准会出国”一说。再加上社会上各样不正之风也常给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目前的录像厅,个体书摊、游戏机室正大量存在黄色的东西,“思想教育搞一天,不如别人一支 烟”。我们在课堂上讲的一套,完全被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丑恶现象抵销,给
学生留下的是苍白无力的说教,使学生的接受程度差,认为我们所宣传、灌输的都是假、大、空的东西。出现了“五加二等于零”的现象。即一周在校五天的教育,两天假期放过,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等于零。还有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适时地进行教育,在小学大讲人生观、世界观和共产主义,入大学反过来进行养成教育,讲行为规范,文明习惯。
四是对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有差解,德育工作重活动、轻效果、重课外、轻课内,认为思想教育是课外的事、业余的事无关紧要,所以往往搞活动,也是应付差事,流于形式,至于学生受教育程度,教育效果如何,基本无人问津。
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任务和地位、作用,在教学中,应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德育功能。
一、思想政治的导向性
中学德育工作,首要的体现,应在于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思想观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现阶段,就是要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言行、判断是非和衡量得失的标准,以及抱负、理想,导向基本路线指引的轨道上来。这是思想政治课应该发挥的最为基本、最为首要的功能。
二、道德品质的可塑性
提高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时期,是道德信念和理想逐步形成时期,也就是开始以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指导行为时期。并且开始具有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能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来分析,作出评价。同时必须看到,中学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既有渐趋成熟的条件,又有着的可塑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培养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要在日常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下功夫,日积月景,潜移默化。要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区分该做与不该做,区分
好与坏,到逐步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逐步形成正确的,高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三、行为习惯的养成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而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在发挥思想政治导向功能,道德品质的塑造功能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应具备的功能,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必须承认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广泛性 ,分层次,讲实效,注意可行性。
对学生的教育应是多功能的,除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外,还负有实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及文明习惯的培养,以往的德育工作,要求过高,过急,超出了学生可接受的程度,以致欲速则不达,出现了动机与效果的矛盾,愿望与实际的矛盾。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一定要把握好可行性,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如其份地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德育目标,分清层次要求,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只能根据学生身心和智力发展水平和特点,从他们成长的实际出发进行。例如实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时,应该有个引导学生从尊重,接受一定的规范的约束开始。到逐步“自律”,再有可能达到“自觉”,真正做到以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想支配自己的行为。教育者应从学生常见的和较为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抓住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和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展开品德培养内容的几个方面和层次。作为教育的课题,讲述必需的知识,最后归结到提高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和自我修养能力上来。
注重德育工作的系统性。坚持教育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突出教育性。
思想政治课要通过“紧密联系实际地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其他的社会科学常识来实现的”。可见,其“教育性”离不开“知识性”而“知识性”虽有基本身的目的要求,但归根到底是为了“教育性”。所以必须坚持教育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同时要自始至经地突出教育性。
二、要把灌输与自主自律结合起来,力求知、情、信、意、行统一。
现代中学生勤于思考而不善于思考,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向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正面的东西不灌输, 反面的东西就会侵蚀。“愚蠢来自无知”,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首先要解决好“知”与“不知”的矛盾,使实现德育功能有扎实的思想认识基础。实现了“知”,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要把“信”与“不信”的环节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在“信”基础上引导学生落实在“行”上,实现“知、情、信、、意、行相统一,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摆事实、讲理、有分析、有说服力、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律。要把正确思想的灌输与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律的能力相结合,使正确的观点、理论、伦理、信念占支配地位,全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三、对思想道德教育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思想道德教育有特殊性,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解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就把道德教育的功能完全归结为量化管理,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都纳入量化。但全部转化为量,也是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在德育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对象和不同任务目标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二者不能互相替代,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养成教育,可以量化,而具体思想问题的解决,个性心理的指导,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就只能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办法,才有较好的效果。“定性”与“定量”应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四、言教加身教,发挥教师表率作用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实践证明,身教是无声的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因此,“打铁先得本身硬”。我们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致于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适应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
总之,我们要加强德育工作的研究,探索努力探求一条科学的德育工作路子,使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成为时代的栋梁。
《浅谈当前中学思想道德教育》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7252.html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对中学德育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导学校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工作。学校在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确定尽了极大的努力,想了不少办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效果还不尽人意,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观念、纪律、法制意识、集体主义观念、理想、奉献精神等等或多或少还有偏差,有的甚至还有一些严重的缺漏。其原因在于:
一是认识不到位,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有的省已取消中考政治考试;政治教师人人可当,甚至,少数学校专业政治教师成了学校多余的人员。这个问题是学校所不能完全解决的,社会、家庭对此也颇有干扰。一个学生品德再好,高考差一分,也不能读大学;过了高考分数线,表现不那么好照样可以上大学。家长、学生、社会只看分数,带给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较大。
二是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考核制度。现在对智育评估非常具体,从每个年级学生的入学成绩开始,往往有一个计划指标,而这个指标完成情况又直接与学校评价,教师奖金,评聘职称等利益挂购,有这个利益的驱动机制,智育评估的措施非常完备,执行的过程和步骤也很落实。而德育工作的考评在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量标,使得德育工作的考评基本上无章可循,穷于应付。
三是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容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小学生就开始学习“从小立志为中华”,道理讲了许多,但是,从电视广告到家作电器,带“洋”字的信誉高,影响大,印象深,于是得出结论:“中国的就是不好外国的”;社会上也常常为“这孩子有出息,以后准会出国”一说。再加上社会上各样不正之风也常给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目前的录像厅,个体书摊、游戏机室正大量存在黄色的东西,“思想教育搞一天,不如别人一支 烟”。我们在课堂上讲的一套,完全被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丑恶现象抵销,给
学生留下的是苍白无力的说教,使学生的接受程度差,认为我们所宣传、灌输的都是假、大、空的东西。出现了“五加二等于零”的现象。即一周在校五天的教育,两天假期放过,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等于零。还有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适时地进行教育,在小学大讲人生观、世界观和共产主义,入大学反过来进行养成教育,讲行为规范,文明习惯。
四是对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有差解,德育工作重活动、轻效果、重课外、轻课内,认为思想教育是课外的事、业余的事无关紧要,所以往往搞活动,也是应付差事,流于形式,至于学生受教育程度,教育效果如何,基本无人问津。
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任务和地位、作用,在教学中,应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德育功能。
一、思想政治的导向性
中学德育工作,首要的体现,应在于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思想观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现阶段,就是要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言行、判断是非和衡量得失的标准,以及抱负、理想,导向基本路线指引的轨道上来。这是思想政治课应该发挥的最为基本、最为首要的功能。
二、道德品质的可塑性
提高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时期,是道德信念和理想逐步形成时期,也就是开始以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指导行为时期。并且开始具有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能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来分析,作出评价。同时必须看到,中学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既有渐趋成熟的条件,又有着的可塑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培养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要在日常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下功夫,日积月景,潜移默化。要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区分该做与不该做,区分
好与坏,到逐步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逐步形成正确的,高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三、行为习惯的养成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而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在发挥思想政治导向功能,道德品质的塑造功能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应具备的功能,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必须承认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广泛性 ,分层次,讲实效,注意可行性。
对学生的教育应是多功能的,除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外,还负有实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及文明习惯的培养,以往的德育工作,要求过高,过急,超出了学生可接受的程度,以致欲速则不达,出现了动机与效果的矛盾,愿望与实际的矛盾。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一定要把握好可行性,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如其份地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德育目标,分清层次要求,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只能根据学生身心和智力发展水平和特点,从他们成长的实际出发进行。例如实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时,应该有个引导学生从尊重,接受一定的规范的约束开始。到逐步“自律”,再有可能达到“自觉”,真正做到以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想支配自己的行为。教育者应从学生常见的和较为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抓住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和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展开品德培养内容的几个方面和层次。作为教育的课题,讲述必需的知识,最后归结到提高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和自我修养能力上来。
注重德育工作的系统性。坚持教育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突出教育性。
思想政治课要通过“紧密联系实际地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其他的社会科学常识来实现的”。可见,其“教育性”离不开“知识性”而“知识性”虽有基本身的目的要求,但归根到底是为了“教育性”。所以必须坚持教育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同时要自始至经地突出教育性。
二、要把灌输与自主自律结合起来,力求知、情、信、意、行统一。
现代中学生勤于思考而不善于思考,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向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正面的东西不灌输, 反面的东西就会侵蚀。“愚蠢来自无知”,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首先要解决好“知”与“不知”的矛盾,使实现德育功能有扎实的思想认识基础。实现了“知”,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要把“信”与“不信”的环节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在“信”基础上引导学生落实在“行”上,实现“知、情、信、、意、行相统一,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摆事实、讲理、有分析、有说服力、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律。要把正确思想的灌输与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律的能力相结合,使正确的观点、理论、伦理、信念占支配地位,全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三、对思想道德教育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思想道德教育有特殊性,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解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就把道德教育的功能完全归结为量化管理,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都纳入量化。但全部转化为量,也是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在德育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对象和不同任务目标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二者不能互相替代,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养成教育,可以量化,而具体思想问题的解决,个性心理的指导,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就只能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办法,才有较好的效果。“定性”与“定量”应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四、言教加身教,发挥教师表率作用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实践证明,身教是无声的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因此,“打铁先得本身硬”。我们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致于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适应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
总之,我们要加强德育工作的研究,探索努力探求一条科学的德育工作路子,使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成为时代的栋梁。
《浅谈当前中学思想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