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领导讲话 >> 乡镇农村 >> 正文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讲稿


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重视把农村的事情办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好农村这个最大的生态屏障。如果脱离农民群众的愿望,忽视农民群众的利益,发展就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如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生态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能否保持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但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人口过分向城市集中,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城市贫困阶层,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二元结构明显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近些年来,尽管我们做了很大努力,但长期形成的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有些方面还在加剧。如果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不能摆脱落后面貌,我国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把农业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目前不少城市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一些发达国家水平,但农村却还有一些地方通不了路、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喝不上干净水。现在,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3%,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全国也还有6亿左右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依然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农业问题解决不好,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变,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扩大国内需求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集中着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大大释放消费潜力,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激活农村的巨大需求,不仅是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对之策,更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之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农村总体是稳定的,干群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承包和农民工工资拖欠等引发的纠纷屡屡发生,有的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影响了一些地方的社会稳定。相当数量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技能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农民生存压力大、待遇不公平、心理不平衡,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加大力度,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着许多有利的条件和十分难得的机遇。第一,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过新中国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工业和城市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我们完全有条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第二,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力度逐步加大。尤其是在相隔18年之后,又连续两年出台了指导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支持“三农”的重大措施,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第三,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广大农民盼望加快农村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支持农村发展,社会各界关心农村发展,共同构成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第四,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近些年来,国家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支持力度,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开始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同时,一些地方大胆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我们要充分认识和紧紧抓住有利机遇,加大推进力度,务必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2006年有一个良好开局,“十一五”时期有一个较大进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内容极其丰富,涵义十分深刻。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实现这一要求,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二是农民生活要实现新提高。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标。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五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确保沿着正确轨道顺利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长期奋斗的历史任务。在实践中,要把握好以下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的落后首先是经济的落后。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脱离了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农村其他各项建设就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基层创造的经验,通过改革创新破除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第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要围绕农民需求谋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依靠农民力量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在加强政府支持和社会扶助的同时,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要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确保让农民真正受益。第四,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要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互相配套,防止重复建设、分散投入,首先集中力量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关切的问题。要注重立足乡村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风格,不能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掉了,不能把突出的地域特征搞没了,不能把优秀的文化传统弄丢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没有统一标准,各地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合理确定目标和任务。第五,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支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在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造福亿万农民。
三、加大工作力度,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面广,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加快发展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生产关系;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加快社会发展;既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确保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
(一)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重点在“多予”和“强化”上下功夫。2006年的支农政策主要表现为15点,概括起来就是“三个高于”、“三个终结”、“三个强化”、“三个加大”、“三个加快”。“三个高于”就是,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三个终结”就是,在前两年免除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和减免农业税的基础上,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使农业“三税”划上历史句号。中央财政将新增转移支付120亿元。与税费改革之前相比,全国农民可减轻税费负担1200多亿元。“三个强化”就是,强化粮食直补力度,将主产区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同时强化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三个加大”就是,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力度,将农业职工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增加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农村流通体系,加强安全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个加快”就是,加快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农民培训步伐,加快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总的看,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任务繁重。从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出发,不仅要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而且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不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要提高土地产出率;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而且要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一,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要通过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突破耕地和淡水短缺的约束,提高资源产出效率;通过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实现高产稳产。要加强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市场管理,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试点,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科学施用化肥,减少环境污染。要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和推广工作,逐步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机械化作业水平。要发展设施农业,推进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改善防疫条件和养殖环境。要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改善耕地质量,全面提升地力。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造林补助机制。
第二,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科技创新是决定一个国家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快慢和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当前,世界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各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从整体水平看,我国农业科技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还比较低。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加大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要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高技术的研发力度,特别要在良种培育、先进种养技术集成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要改善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鼓励大型涉农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要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
第三,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联结起来,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体系,是农业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近些年来,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找到了产业化经营这条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分户生产与市场对接的矛盾,有利于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有利于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有利于研发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有利于发展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归根结底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切实把产业化经营作为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的全过程。要加大国家扶持力度,搞好发展规划,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讲稿(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730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乡镇农村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