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校通西瓜还是芝麻 校园网几大模式的困惑
看起来,好象海南省政府把校校通的四大主体的利益拴在了一起,一家做不好,谁也收不到钱。显然企业做出了很大的牺牲,网络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需要在前期做一些艰苦的开拓工作,而一旦这四方中的任何一方发生变化,整个校校通工程都会瘫痪。事实上,整个海南的校校通工程也正是与信联教育
信息产业公司和海南欣科软件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校园网的所有方,在完成初期投资后,一旦可以通过收费获得效益,可能不愿进一步投入资金完善校园网。而学校只有网络的使用权,不能对网络进行完善和改建,这可能导致校校通工程服务质量的下降。
“天津模式”:财政、教委、用户三方凑
如果说陕西的建设模式让中环电子伤了元气,那么在陈鸣看来,天津的校校通工程则是稳赚不赔。天津这次校校通工程资金采取了三方凑的方法,地方财政拨一部分,区教委补一部分,学校自筹一部分,资金全部到位后才立项进行招投标。中环这次在1个多亿的校校通工程项目中拿下了其中的2000万。一旦企业中标签订了合同,立刻先付30%的款作为启动资金,交付验收合格后再付款60%,余下的10%作为一年的质保金。
因为天津市校校通工程对企业来讲回收资金快、风险几乎为零,所以竞争相当激烈,一共不到3万台机器,竟来了100多家竞争企业,联想、方正、金长城、同方等大厂商几乎齐聚一堂,竞争达到白热化。
竞争越激烈,用户越获益。据刘鸣介绍,“这个项目中环根本赚不到钱,我们的利润非常低,每台机器只有5个点。从需方来讲他觉得企业赚5个点应该差不多了,其实那几乎连我们的生产费用和维修费用都赶不上,还要做一年的后续服务。"利润微薄,厂商还趋之若骛主要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
目前,用这种政府采购的方式建校校通工程在沿海和发达地区比较普遍,因为9万元的学校自筹部分毕竟还不是太困难,而且天津这次校校通工程也没有听说校要向学生收取上机费用。可是在贫困地区,即便这1/3的学校自筹资金依然还是难以落实。
不说偏远的穷困地区,仅以天津为例,在这次天津校校通工程中,一些相对贫困地区的学校在自筹资金时,出现了要求本学校教师出资的现象。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也不该由教书育人的教师来为校校通工程买单。
“四川模式”:厂商担保,银行贷款
如果说政府有实力或者企业有实力才能做起校校通的话,那么“四川省全省中、小学校校通项目”就有些出人意料了,因为即便是一个大型企业,四通集团也断然没有100亿的闲置资金投入到这样一个回款期长、利润率低的项目。考察“四川模式”,银行在这个项目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为这个项目解决了贷款资金。据悉,实行政府、银行、企业三家联合,由政府领导和协调具体的实施方案、步骤;由银行向各建设学校提供信贷支持,由四通集团对贷款学校提供贷款担保,并提供计算机及各建设学校网络教室的设备安装、系统集成和售后服务工作;各贷款学校依据《中、小学计算机上机收费许可证》向在校学生收取上机费和通讯费,用于偿还银行贷款。这样形成一套对学校、银行、企业、地方政府多赢的运作方式,使整体电脑教育布局速度比常规做法推进10倍,该项工程预计在3-5年内完工。若按常规做法至少需要50年。
看起来这是一件多方受益的好事情,但还是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如果通过银行贷款就需要担保,谁来做这个担保?肯定是投入的企业,这种担保无疑是给企业套上了一个枷锁。因为文件并非灵丹妙药,可以包治百病。虽然教育厅通过工商、物价局制定了文件,允许学校向学生收费,但还有一个学生交得起交不起的问题。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如果学生真的交不起,学校没有钱还银行,那么到时企业就必须得为此负责。
第二个问题是,这样大的一个工程,有些故障可能并不是企业产品质量的问题,但客户难免会有不太满意的地方。如果一旦系统有了故障,学校停止向企业交费,到时企业又该如何办?其实银行、学校都不承担太大的风险,风险几乎都转嫁到了企业身上,实施项目的金额越巨大,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
“安徽模式”:
厂商自带资本
与四通签下的四川校校通项目相似,联想在今年4月10日与安徽省政府和教育厅副厅长郝运福签定了案值达1.7亿人民币的协议,由联想及其战略合作伙伴安徽安联电脑公司承建安徽省各区县(市)510所电子教室。金融资本在这个项目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不过四通采用了银行资本,而联想则看到了市场上闲置的资金。
联想IT1for1负责教育行业的副总经理丁认为,现在社会上的闲置资金很多,大家也都在寻找好的投资项目,校校通工程现在资金缺口巨大,如果能够给予一系列好的优惠政策,有相关部门统一协调管理,那么吸引资金将很容易。为了解决安徽项目的资金问题,由联想集团出面帮助安联向上海远东租赁有限公司融资1个多亿,其他由安联向银行贷款。
这个项目中,厂商带资1.7亿进入,一直到电子教室全部建完交付使用的时候,用户都不会向厂商付一分钱。很明显,项目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一旦项目失败,政府、学校、安联、联想以及提供融资的上海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都要蒙受损失。
联想和安联一致认为,省政府的支持降低了项目的风险。“其中最关键的是物价部门一定要给收费政策。现在教育乱收费一向是物价部门查处的重点,如果没有物价部门的收费政策,合理合法地收费,安联就不敢接这个项目。”
这种方式虽然也能保证企业没有太大的风险,却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联想上海分公司商用总监蔡琦认为这个项目“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项目本身,开创了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新模式”,但合作方都表示只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具备了缺一不可的“四个前提”。安徽510所电子网络教室的项目的签约条件是带资建设、独立完成、不可转包。多数IT厂商有点“斗大的馒头没处下口”的感觉。这就要求实施方具有全系列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广泛的合作伙伴,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络,强大的融资能力。安联总裁崔兴柏坦言:“一般厂商很难像联想这样四个条件都具备”。所以“安徽模式”虽然成功了,但却是不可复制的,因为如此规模的合作伙伴在全国范围内也找不到几对。
校校通难改地缘色彩
凭借着区位优势,经济发达地区在“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阶段就已先行一步。校校通起步一年,马太效应愈发显现。看似是资源配置的不平衡造成了互联网所体现的平等原则和共享精神的背离,表象背后则是地缘差别和建设模式种种现实问题带来的巨大差别
如果说1984年,邓小平同志关于“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指示是工业化时期信息技术教育的出发点,那么2000底下发的《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则是中国在网络化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又一次实质性飞跃。
从1984年到2000年的16年间,以PC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开始进入学校课堂,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学条件、城乡间的教育水平开始拉大距离。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特别是名牌学校获得了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电化教育,提高了教学质量,而升学率的提高又让学校获得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当希望工程在偏远地区扶持条件简陋的基础教育时,位于发达地区的重点中学的计算机教室的质量却可以与大学的计算机教室媲美。这是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虽然政府为了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但市场这只看不到的手显然更加偏向基础更好的教育领域。
互联网的发展弥合了地缘差别,通过网络实现的信息共享令不同地域的不同个体可以以几乎相同的成本获得同样的信息和服务。
但目前校校通工程的建设却带有明显的地缘色彩,由于各地经济基础不同、教育水平各异,以各省为主导的校校通虽然起步在时间上差别不大,但成效却各不相同。如果说由于资金问题和建设模式所导致的各省在进度上的差距是一个方面,校校通的应用效果的差别则是一个更应受到关注的问题。这一点在软件平台和应用系统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东部地区的网络应用和网络教学比中西部发展要早,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在以各省为主导建设校校通的大背景下,先进地区的优势很难传导给发展相对较晚的地区。在不同的区域都建设了独立的应用平台的情况下,用户实现的也只是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当北京等信息教育技术发达地区的学生可以免费享受高质量的教学服务时,陕西、四川等地的学生却可能还在为质量不那么高的教育内容支付不低的费用。显然,这样的结果与互联网所体现的平等原则和共享精神发生了背离。如果说理论的推导缺乏现实意义,那么下面的数据则会让正在到处奔走、寻找校校通项目资金的地方教育机构感到心理不那么平衡。
根据报道,北京地区普教领域起步较早的网络教育机构--四中网校和北大附中网校都已经实现了千万级人民币的赢利。也许这让一些地区的校校通工程看到了收回资金的希望。但回过头来是看看自己的家底,全国范围内具有如此优秀的教育资源和品牌积累的学校屈指可数。而与这些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支持平台相比,各个地区校校通的软件平台无论差异多大,也不过是水平并不很高的重复建设。
《校校通西瓜还是芝麻 校园网几大模式的困惑(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