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推进中心城市又好又快发展
文章标题:论如何推进中心城市又好又快发展
为了认真总结中心城市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分析中心城市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创新创业、狠抓落实,全力推进中心城市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大会。为了开好这次大会,三区和经济开发区、市级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准备,市委市政府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先后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市四套班子进行了专题研究。下面,我根据讨论的意见,讲四个问题。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辐射源,对全市起着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市发展的好与坏、快与慢,事关全市发展的大局。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对新形势下加快中心城市发展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信心,坚定决心。
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中心城市所属的椒黄路三区历来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金三角”,是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区域。撤地建市十四年来,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中心城市生产总值由
1995年的121.94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548.10亿元,占全市比重由
32.02提高到37.35,提高了5.3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提高了
8.1倍和8.0倍,占全市的比重分别由40.89、40.82提高到
42.77、44.71。第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通过两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心城市环绿心组合式生态城市的城市形态已经确定,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建成区面积接近
80平方公里,人口集聚超过70
万人;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椒江、黄岩、路桥和开发区一批重点区块和一批重点项目建成。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城市形象日新月异。第三,社会事业加速发展。科教兴市战略全面实施,科教事业得到优先发展,文化事业走向繁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体育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第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6
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53元,是1995年的2.90倍,年均增长
10.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477元,比1997年增长了1.09倍,年均增长
8.55。由于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一直稳居全省第五位,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居全省第七位,但发展速度提速至第五位。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稳居全省第二位,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通过市区看**,中心城市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的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进入了沿海新兴发达城市行列。这充分证明了**撤地建市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实践是成功的。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为**建市
14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
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政治责任。**历史上是东南名郡,但建国后,由于缺少一个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造成**行政区几次被撤并,严重制约了区域的进一步发展。1994
年国务院批准**撤地建市,意味着**中心城市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建设好中心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信任和政治要求,是**发展的历史使命,也是全体**人民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因为,中心城市的发展对**全局的发展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中心城市的发展如何,必将给全局带来重大影响。因此,能否完成中心城市建设重任,实现中心城市率先崛起,是检验我们执政能力、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历届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中心城市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使中心城市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市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出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浙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城市、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三张名片,实施“工业立市、软实力、一体化、和谐**”等战略,明确了新一轮发展目标和任务。这些都必然要求中心城市率先发展、走在前列。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中心城市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市区经济占比还不高,经济实力还不强,经济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要素制约加剧,投资明显回落,增长出现滞缓,发展后劲不足;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人口集聚不快,人气不足;城市水环境污染和大气污染仍然严重,生态保护任务艰巨;在管理体制上存在职责不清、环节过多等现象,办事效率不高,发展环境欠佳;文化融合程度不够,市区一体化步子有待加快。这些矛盾和问题都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发展来加以解决。当前,全市上下都有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共识和强烈愿望,我们一定要
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政治、经济、科技、人才、金融等优势,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克难奋进,全力推进中心城市的发展。
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是应对区域激烈竞争的需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城市群加速形成的背景下,区域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城市群竞争,城市群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城市群内核的竞争,城市群内核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群的发展。**城市群就是在**区域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九个县市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紧密相连、有序分工、良性互动,构成一个具有整体竞争优势的经济共同体。当今,区域经济竞争尤其是中心城市的竞争日趋激烈,省内杭、宁、温中心城市经济比重都超过
50,绍兴、金华等地都已明确提出加快市区发展的思路,措施力度大,发展势头强。这种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做强内核,率先实现中心城市的一体发展,从而引领、示范和带动城乡一体和区域一体发展,促进区域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进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二、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把握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工作原则
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坚持“做强龙头、带动全市”的工作方针,坚持率先发展、创新发展、一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产业基础,进一步丰满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品位,繁荣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努力将中心城市建设成**创新活力最足、经济结构最优、创业环境最佳、集聚带动能力最强、社会和谐程度最高的区域,成为**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市发展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3.5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到2010
年,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接近40左右,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接近
50左右,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到4:51:45。
——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力争到2010年,建成区面积达1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
万人,技术创新功能、要素集聚功能、人口吸纳功能、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确立。
——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科技强市、教育强市、卫生强市、体育强市建设取得新的成效;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居全市前列,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到
2010年,市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
15.1,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5,城区恶臭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达到功能要求。
——社会和谐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岗位
23万个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2内;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市区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和
7,社会更加稳定有序。
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一个工作方针和四条工作原则。一个工作方针,就是要坚持“做强龙头,带动全市”。把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龙头,以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和服务各县市的发展;进一步优化对各县市的指导、督查和考核,更好地发挥县市积极性、主动性,以各县市的发展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四条工作原则,就是要坚持率先发展、创新发展、一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率先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各项工作都要同业对标、争先创优,不断提升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使其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走在全市前列,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领跑和示范作用。
——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创新强市、创业富民”,
深化改革,构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和充满活力的开放格局。创新政府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和协作方式,进一步提高效率和效能;鼓励、推动自主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全社会成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再创民营经济新优势,推进民营经济新飞跃。
——一体发展。就是要坚持统分结合、共建共享,增强市区规划、基础设施和政策措施的统一性,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形成市区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资源互补、环境共保的发展新格局,推进市区一体化。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苦练内功,挖掘潜力,增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以新型城市化为导向,注重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品位提升,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友好发展。
三、突出重点,真抓实干,推动中心城市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任务很多,重点是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事业和和谐稳定社会关系建设上走在全市前列。
(一)坚持工业立市,促进联动发展,增强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经济是城市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核心,是立城之本,兴市之基。加快中心城市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快经济发展,壮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首位度。
第一,切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工业立市”战略,集中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抓工业。一要着力提升产业层次。要大力发展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型产业,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主导产业发展优势;加强专业化协作,促进产业分工,不断提升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要积极实施“腾笼换鸟”,及时淘汰和有序转移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要加强引导,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要加强对市区“513”企业的培育力度,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企业上市。坚持“抓大扶强不放小”的思路,加大对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形成一批小巨人企业。要坚持外资、民资、国资与股资四资并重,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切实引进一批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努力促进外资、外经、外贸更快发展。二要优化工业布局。市区滨海工业区块要成为科技型、外向型、生态型工业的主平台,全力做好大石化等一批国家重特大项目的引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椒江要以电子产业功能区、服装机械功能区、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区和临港工业功能区为依托,建成全国重要的家用电器、缝制设备、医药化工、船舶修造产业基地。黄岩要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主平台加快集聚,建成中国模具产业示范基地,成为重要的医药、食品、工艺品、塑料制品制造基地。路桥要以省级工业园区和吉利汽车城为重点,推进吉利汽车城和吉奥皮卡基地建设,成为全国经济型轿车生产基地;以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搬迁为契机,建成全国最大的金属再生产业基地。市经济开发区要加快东扩区块的规划调整和产业发展。三要着力解决产业发展空间。开发区、椒江、路桥要切实抓好滨海工业区块建设,按照“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定位,以规划引导开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滩涂围垦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形成“大投入、大开发、大集聚”的格局。黄岩要加强低山缓坡开发利用,拓展经济开发区西区,实施江口轻化投资区的征迁改造,解决发展空间问题。四要盘活存量。根据市国土局的统计,05-06
年三区和开发区未供土地近7000
亩,这是一笔很大的存量。一定要突破征迁难关,加快供地,尽快盘活。要做好工业用地招拍挂供应,强化用地效率考核,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配置到供地效率最高、项目落地最快、产出效益最高的区域。坚决纠正占而不用囤积圈地的现象,敦促企业加快建设,尽快投产,不能如期建设的,要依法调整,该收回的坚决收回,该查处的坚决查处。
第二,大力培育发展三产,繁荣中心城市。
以“7 5”框架为重点,优先发展为先进制造业服务的生产型服务业,提升服务居民生活的消费型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等知识型服务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都市型经济,繁荣中心城市。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地方商业银行的发展,做大金融产业,加大金融改革和创新力度,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争创全国民营和合作制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实验区,打造“长三角”区域金融次中心,建设金融强市;建设和完善现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