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
上学期中途,我接手一个“问题”班,听原来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介绍,班里特别难管是几个聪明学生。接触一个多月后,我感觉果真如此。有一个学生叫吕华,成绩很好,但对自己的要求不严,上课不专心听讲,做作业不认真。更令人头痛的是,他有时还不守课堂纪律,回答问题总是自以为是,不时地捣乱,把周围同学也弄得哭笑不得。
在多次提醒、谈话无效后,我便想到请几个科任教师共同“会诊”,大家一致认为,因为他成绩一直很好,老师很重视他,很少批评他,让他时常有些傲慢,对老师的话也是似听非听。于是在我的提议下,我们决定共同惩治一下他的“傲气”,让他“冷冻”一段时间,好好自省。从此上课无论他手举得多高,也不让他答;小组交流也不让他任组长;其他的学习活动也让他受“冷落”,好长时间我也不找他谈话。
一段时间后,他很“知趣”,似乎有所收敛,不再是“笑声不断”,上课也不再捣乱。我们开始暗自庆幸,他是不是开始变好了?但一次单元测验之后,却发现他的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许多。几天之后又发生的事情让我们的“良策”以失败而告终。
原来因为我们的“善待”,他在班上再也没有从前的“风光”,认为老师不再理他,也有同学开始嘲笑他以前的“傲气”。于是他向家长提出想转校,想换一下学习环境。
我在“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又重新开始和他面对面地交流,给他讲过去的成绩,现在的问题。特别是当他得知几位科任教师的“冷落”是善意的,每个老师还是相信他还是“好样的”时,觉得对不住老师的“关爱”,决心改掉从前的缺点。自此,这名学生一改以前的学习作风,最终成为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经过对这名学生教育的一波一折,让我感悟到:教育应该是面对学生心灵的活动,在选择教育的策略时,我们必须深思熟虑,切不可“自以为是”。因为我们怎样看待有问题的学生,对他们采取什么态度,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个性发展。当遇到学生有错误时,需要的是教师的宽容与引导,而不是冷落与惩罚;任何简单的、缺少沟通、忽略尊重的教育方式,即便是善意的,也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从而失去教育的实效,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