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式”培养:学生视角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实现
个阶段:一是“流水线式”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根据规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实施整齐划一的培养,学生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没有课程选择的自由。二是“模块+选修式”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高等教育界,高等教育开始注意到学生个性的发展,学年学分制、学分制在高校逐步实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发展成“模块+选修式”,学生除了修读所学专业规定“模块”的课程或教学环节,有了一定选择修读部分课程的自由。目前,虽然各高校增加了选修课程的比例,但仍然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高等教育质量观实现的需求。因此,实施“自助式”培养,是实现学生视角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理想模式。
所谓“自助式”培养,是指学校提供人才培养的“菜单”,学生根据兴趣、个性需要和价值取向,在学校的指导下,“点菜”修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好比顾客到饭店吃饭,饭店提供菜单,吃什么由顾客决定,饭店只有建议权。由于顾客拥有点菜的绝对支配权,因而可以吃到最合自己口味的饭菜@。
“自助式”培养的实施过程有如下几个要素。第一,学校提供“菜单”。“菜单”是学校办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办学特色的体现,高校可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丰富“菜单”内涵,孕育新型课程与学科。第二,学生按需“点菜”。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个性需要、价值取向自助“点菜”修读。第三,学校提供必要的指导。学校为学生提供所修课程前后关联性,某专业应修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等其他教学环节的指导,帮助学生系统修读该专业的理论和实践,与学生共同制订培养方案。第四,学校设立毕业标准。学生获得规定学分,所修课程或教学环节达到某专业课程和教学环节的模糊相关度,即可毕业。
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自助式”培养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自助式”培养是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所修专业、课程和其他教学环节均由自己根据需要、兴趣自由选择。学生自主设计学习生涯,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和主导意识得到充分体现,其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有效的调动。第二,满足学生个性需求。需求是人行动的动力,当人存在某种需求时,相应的区域就产生张力,这种张力引导人去行动。如果人的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消极的对抗情绪或出现软弱无力的状态。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本来不同个性、不同特点和特长的人才苗子,用单一的、整齐划一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压成了千人一面的所谓“合格”人才。学生就像工厂里的流水线制造出来的标准件、通用件一样,没有个性。“自助式”培养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有利于其个性的充分施展。第三,有利于学生价值取向的实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学校围绕既定的培养目标,按照规定的内容、时间和进度对学生实施人才培养,以“价值一需求”为取向。这里“价值”的主体是学校,学校根据其价值取向实施人才培养,以满足学校认为最合理的客体的需求;而“自助式”培养以“需求一满足一价值”为取向,这里的“价值”主体是学生,其人才培养是学生在主体个性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实现其主体价值取向的过程。第四,给学生充分的专业选择权。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首先选择专业。专业有固定的修读课程和内容,专业与课程或教学环节间是包含关系。选择了专业就等于选择了修读内容,学生所修专业很难再变更。而“自助式”培养,学生并不需要先选择专业,而是根据主体需求修读课程或教学环节,最后学校根据学生所修读课程和教学环节同专业课程模块进行匹配,反过来认定其所修的专业。这样,学生就有了灵活调整专业的自由权。
三、“自助式”培养模式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必然带来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问题。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自助式”培养模式下的高等教育质量在质量目标、质量实现、质量评价上均发生了变化。
(一)质量目标人本化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教育的质量目标是按照教学计划培养符合国家、社会要求的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生产”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的、劳动力市场紧缺的人才产品。社会、用人单位希望高等教育对不同需求主体进行需要类型和层次的分析,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用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高等教育质量目标的实现是以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表现和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进步的需要程度来衡量的⑩。在“自助式”培养模式下,以学生为本位的价值观得到彰显。这时,高等教育的质量目标,强调学生作为人的自由与独特性、整体性、自我指导性,强调学生个体自由发展与理智的训练、心智的发展和完善,强调学生作为自主的人在教育的培养下完成一定阶段的个体发展和自我实现。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质量目标,在考虑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教育质量最终取决于学习者的发展情况,其质量目标的实现由学生是否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来衡量。
(二)质量实现主体化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教育质量的实现过程是,依据国家对专门人才的规格要求确立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这一过程完全是由国家或受国家委托的学校主导的,学生扮演的是被动接受的角色。在“自助式”培养模式下,从学生出发成为高等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原则,高等教育质量的实现过程是,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把对学生固有潜质的发展与完善的追求看做重于对外部功利目的或知识的追求,注重考察高等教育服务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了受教育者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学习的自由权,学生就成为完成自身发展、实现高等教育质量过程的主要制定者。
(三)质量评价多元化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是统一的,或者说是单一的,主要以是否符合专门人才的规格要求作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尺度。为维持统一的质量标准,高等教育往往注重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统编的教材。而在“自助式”培养模式下,学生个性的发展成为教育的主体视野。由于学生主体需要的多样性、学生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学生在获得学习自由、自主进行个人学习计划的制订之后,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高等教育再也无法、也不能用一个尺度来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在质量评价方面,前者更多地看重结果性的外部因素,即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是认识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后者将更多地注重过程性的内部因素,即学校为学生所提 《“自助式”培养:学生视角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实现(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7525.html
所谓“自助式”培养,是指学校提供人才培养的“菜单”,学生根据兴趣、个性需要和价值取向,在学校的指导下,“点菜”修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好比顾客到饭店吃饭,饭店提供菜单,吃什么由顾客决定,饭店只有建议权。由于顾客拥有点菜的绝对支配权,因而可以吃到最合自己口味的饭菜@。
“自助式”培养的实施过程有如下几个要素。第一,学校提供“菜单”。“菜单”是学校办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办学特色的体现,高校可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丰富“菜单”内涵,孕育新型课程与学科。第二,学生按需“点菜”。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个性需要、价值取向自助“点菜”修读。第三,学校提供必要的指导。学校为学生提供所修课程前后关联性,某专业应修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等其他教学环节的指导,帮助学生系统修读该专业的理论和实践,与学生共同制订培养方案。第四,学校设立毕业标准。学生获得规定学分,所修课程或教学环节达到某专业课程和教学环节的模糊相关度,即可毕业。
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自助式”培养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自助式”培养是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所修专业、课程和其他教学环节均由自己根据需要、兴趣自由选择。学生自主设计学习生涯,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和主导意识得到充分体现,其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有效的调动。第二,满足学生个性需求。需求是人行动的动力,当人存在某种需求时,相应的区域就产生张力,这种张力引导人去行动。如果人的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消极的对抗情绪或出现软弱无力的状态。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本来不同个性、不同特点和特长的人才苗子,用单一的、整齐划一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压成了千人一面的所谓“合格”人才。学生就像工厂里的流水线制造出来的标准件、通用件一样,没有个性。“自助式”培养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有利于其个性的充分施展。第三,有利于学生价值取向的实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学校围绕既定的培养目标,按照规定的内容、时间和进度对学生实施人才培养,以“价值一需求”为取向。这里“价值”的主体是学校,学校根据其价值取向实施人才培养,以满足学校认为最合理的客体的需求;而“自助式”培养以“需求一满足一价值”为取向,这里的“价值”主体是学生,其人才培养是学生在主体个性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实现其主体价值取向的过程。第四,给学生充分的专业选择权。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首先选择专业。专业有固定的修读课程和内容,专业与课程或教学环节间是包含关系。选择了专业就等于选择了修读内容,学生所修专业很难再变更。而“自助式”培养,学生并不需要先选择专业,而是根据主体需求修读课程或教学环节,最后学校根据学生所修读课程和教学环节同专业课程模块进行匹配,反过来认定其所修的专业。这样,学生就有了灵活调整专业的自由权。
三、“自助式”培养模式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必然带来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问题。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自助式”培养模式下的高等教育质量在质量目标、质量实现、质量评价上均发生了变化。
(一)质量目标人本化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教育的质量目标是按照教学计划培养符合国家、社会要求的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生产”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的、劳动力市场紧缺的人才产品。社会、用人单位希望高等教育对不同需求主体进行需要类型和层次的分析,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用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高等教育质量目标的实现是以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表现和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进步的需要程度来衡量的⑩。在“自助式”培养模式下,以学生为本位的价值观得到彰显。这时,高等教育的质量目标,强调学生作为人的自由与独特性、整体性、自我指导性,强调学生个体自由发展与理智的训练、心智的发展和完善,强调学生作为自主的人在教育的培养下完成一定阶段的个体发展和自我实现。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质量目标,在考虑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教育质量最终取决于学习者的发展情况,其质量目标的实现由学生是否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来衡量。
(二)质量实现主体化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教育质量的实现过程是,依据国家对专门人才的规格要求确立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这一过程完全是由国家或受国家委托的学校主导的,学生扮演的是被动接受的角色。在“自助式”培养模式下,从学生出发成为高等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原则,高等教育质量的实现过程是,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把对学生固有潜质的发展与完善的追求看做重于对外部功利目的或知识的追求,注重考察高等教育服务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了受教育者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学习的自由权,学生就成为完成自身发展、实现高等教育质量过程的主要制定者。
(三)质量评价多元化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是统一的,或者说是单一的,主要以是否符合专门人才的规格要求作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尺度。为维持统一的质量标准,高等教育往往注重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统编的教材。而在“自助式”培养模式下,学生个性的发展成为教育的主体视野。由于学生主体需要的多样性、学生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学生在获得学习自由、自主进行个人学习计划的制订之后,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高等教育再也无法、也不能用一个尺度来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在质量评价方面,前者更多地看重结果性的外部因素,即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是认识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后者将更多地注重过程性的内部因素,即学校为学生所提 《“自助式”培养:学生视角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实现(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