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政府角色与功能定位
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在澳大利亚,有较严格的教育培训质量监督体系,全部的注册培训机构必须满足量化了的办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培训框架(Aus-tralian Quality Train Rame work)进行监控。这个机构就是政府实施干预教育标准的重要方式。
在立法层面,浙江宁波的举措可供参考。(凹丫丫范文网fanwen.oyaya.net)《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由地方政府颁布的关于校企合作的专门法案,具有重大启示意义。该方案对校企合作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规定。比如,该条例确定了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强调在加强政府统筹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独特作用;明确了职业院校的权利与义务,鼓励和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明确了政府各部门的职责;界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概念,如确定了校企合作的目标、内容、形式的多样性。这些规定从地方需要出发,明确了职业院校、企业和政府部门职责,使校企合作进一步细化,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该条例的颁布实施,为预防学生在实习期间意外伤害事故、保护企业商业秘密、进一步开展校企联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宁波市关于校企合作的法律规定体现出地方政府应是立法的主力。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普遍重视基础教育,对职业教育则比较忽略。随着职业教育对城市发展所起的作用日渐明显,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立法的动力也会越来越强烈。
2.经济手段。职业教育是一种成本较高的教育,一般认为其成本比普通教育高一倍以上。要确保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成效,必须投入大量的经费,以确保校企合作的运行。据我国江苏太仓和德国企业合作实施双元制的经验,从成本上来说,包括人员和各类材料、设备费用在内,培养—个符合德国公司要求的合格毕业学生大约需要7万元人民币,学生所缴纳的学费为1.5万元,企业聘用毕业生时需要为每位学生支付约4万元的培养费,另外每人约1.5万元的缺口,则是由太仓市当地财政补贴。 在这点上,广东深圳的宝安模式或许值得借鉴。2008年,宝安区政府出台了《宝安区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办法》等专门扶持校企合作的文件,其中规定:“全区各中职学校申请、经区教育局批准设立的区级职业教育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基本建设经费由区财政以基地一次性能容纳的实习学生数为基数,按平均每生1万元的标准核拨;中职学校学生在实习期间,每人每月享受650元的生活补贴;对接纳中职学校学生实习的企业,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实训补贴。”结果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宝安职校先后与多家知名企业共建了10个“企业校区”,基本形成了“企业出场地,政府出资金,学校出师资,校企共同管理”的标准模式,具备了“实施‘六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接纳联办学生、承担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服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等五大功能。这种契约式合作产生的效果显著。通过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学校的办学效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企业也获得了优秀和适用的人力资源。
在经费上投入上,“十一五”期间政府拟投入100亿元用于职业教育,各地方政府也相应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支持,这使得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但总体而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拨款比较单向,主要集中在对学校的支持,缺乏对企业的相应补助。一是和政府统筹能力有关。教育和企业隶属于两个系统,政府部门没有设立在校企合作上进行统合拨款的机制。二是政府缺乏对拨款使用效率的监控。主要原因在于这种监管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超出了政府的专业能力,同时增加了工作量,结果降低了学校使用拨款的效率和效益意识。
金融和税收政策也是促进校企结合的重要手段。学校和企业作为经营实体,其运行需要资金的不断推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调动学校、企业、社会力量、个人积极性。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可以充分扮演行政干预角色,制定相关利好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企业参与教育的贡献大小,对其进行相应的税收倾斜和政策照顾,这是刺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一个有效手段,也是帮助学校打通校企合作瓶颈的得力措施。这种相关政策在德国双元制中非常普遍,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也有试点。如可以对职业院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职业院校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对学生勤工俭学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韩国政府早在1976年12月就颁布《职业培训资金法》,决定以《职业训练基本法》为依据征收税金,建立韩国职业培训基金;1981年制定《职业培训法》,规定凡拥有200名以上职工的企业必须设职业训练班,对不搞技术培训的企业,征收培训负担税,并提高纳税额。
3.协调者。校企合作具有天然的冲突,以学校为主的模式则加剧了这一冲突。因此,急需具有独立地位的政府强势发挥出组织协调功能。政府可以采取以下举措:一是建立合作教育协调机构,如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领导、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各级行业协会,充分利用政府中的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教育人才;三是制定职业教育的框架结构和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专业与课程标准;四是与本地的高职院校实行政校互动,在行业、企业和院校的合作教育中起沟通作用。 政府联络作用的重要体现在于建造一个创新平台。校企合作需要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仅靠学校和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二者并无能力去收集、整合和加工这些信息。政府应及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和趋势、地方产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产学研合作项目等信息,用以指导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校企合作工作。政府可以根据地方经济的需要引导建立政、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测试中心、创新中心、实验室等,实现资源共享、共同研究、成果分享,促进地方产业升级与调整。
当前,政府的联络机制最大的问题在于尚未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最近,广东搭建“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台活动值得关注。据报载,2010年5月16日在广州召开的广东省技工院校“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大会,现场进行了100所优质技工院校代表与228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签约仪式。目前共有1205家企业报名参加该平台。技工院校与企业签约项目达到3223个,涵盖校企共建“生产实训中心”;产品研发、工艺改进;企业在职员工培训 《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政府角色与功能定位(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7567.html
在立法层面,浙江宁波的举措可供参考。(凹丫丫范文网fanwen.oyaya.net)《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由地方政府颁布的关于校企合作的专门法案,具有重大启示意义。该方案对校企合作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规定。比如,该条例确定了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强调在加强政府统筹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独特作用;明确了职业院校的权利与义务,鼓励和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明确了政府各部门的职责;界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概念,如确定了校企合作的目标、内容、形式的多样性。这些规定从地方需要出发,明确了职业院校、企业和政府部门职责,使校企合作进一步细化,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该条例的颁布实施,为预防学生在实习期间意外伤害事故、保护企业商业秘密、进一步开展校企联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宁波市关于校企合作的法律规定体现出地方政府应是立法的主力。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普遍重视基础教育,对职业教育则比较忽略。随着职业教育对城市发展所起的作用日渐明显,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立法的动力也会越来越强烈。
2.经济手段。职业教育是一种成本较高的教育,一般认为其成本比普通教育高一倍以上。要确保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成效,必须投入大量的经费,以确保校企合作的运行。据我国江苏太仓和德国企业合作实施双元制的经验,从成本上来说,包括人员和各类材料、设备费用在内,培养—个符合德国公司要求的合格毕业学生大约需要7万元人民币,学生所缴纳的学费为1.5万元,企业聘用毕业生时需要为每位学生支付约4万元的培养费,另外每人约1.5万元的缺口,则是由太仓市当地财政补贴。 在这点上,广东深圳的宝安模式或许值得借鉴。2008年,宝安区政府出台了《宝安区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办法》等专门扶持校企合作的文件,其中规定:“全区各中职学校申请、经区教育局批准设立的区级职业教育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基本建设经费由区财政以基地一次性能容纳的实习学生数为基数,按平均每生1万元的标准核拨;中职学校学生在实习期间,每人每月享受650元的生活补贴;对接纳中职学校学生实习的企业,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实训补贴。”结果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宝安职校先后与多家知名企业共建了10个“企业校区”,基本形成了“企业出场地,政府出资金,学校出师资,校企共同管理”的标准模式,具备了“实施‘六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接纳联办学生、承担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服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等五大功能。这种契约式合作产生的效果显著。通过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学校的办学效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企业也获得了优秀和适用的人力资源。
在经费上投入上,“十一五”期间政府拟投入100亿元用于职业教育,各地方政府也相应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支持,这使得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但总体而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拨款比较单向,主要集中在对学校的支持,缺乏对企业的相应补助。一是和政府统筹能力有关。教育和企业隶属于两个系统,政府部门没有设立在校企合作上进行统合拨款的机制。二是政府缺乏对拨款使用效率的监控。主要原因在于这种监管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超出了政府的专业能力,同时增加了工作量,结果降低了学校使用拨款的效率和效益意识。
金融和税收政策也是促进校企结合的重要手段。学校和企业作为经营实体,其运行需要资金的不断推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调动学校、企业、社会力量、个人积极性。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可以充分扮演行政干预角色,制定相关利好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企业参与教育的贡献大小,对其进行相应的税收倾斜和政策照顾,这是刺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一个有效手段,也是帮助学校打通校企合作瓶颈的得力措施。这种相关政策在德国双元制中非常普遍,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也有试点。如可以对职业院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职业院校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对学生勤工俭学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韩国政府早在1976年12月就颁布《职业培训资金法》,决定以《职业训练基本法》为依据征收税金,建立韩国职业培训基金;1981年制定《职业培训法》,规定凡拥有200名以上职工的企业必须设职业训练班,对不搞技术培训的企业,征收培训负担税,并提高纳税额。
3.协调者。校企合作具有天然的冲突,以学校为主的模式则加剧了这一冲突。因此,急需具有独立地位的政府强势发挥出组织协调功能。政府可以采取以下举措:一是建立合作教育协调机构,如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领导、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各级行业协会,充分利用政府中的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教育人才;三是制定职业教育的框架结构和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专业与课程标准;四是与本地的高职院校实行政校互动,在行业、企业和院校的合作教育中起沟通作用。 政府联络作用的重要体现在于建造一个创新平台。校企合作需要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仅靠学校和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二者并无能力去收集、整合和加工这些信息。政府应及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和趋势、地方产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产学研合作项目等信息,用以指导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校企合作工作。政府可以根据地方经济的需要引导建立政、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测试中心、创新中心、实验室等,实现资源共享、共同研究、成果分享,促进地方产业升级与调整。
当前,政府的联络机制最大的问题在于尚未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最近,广东搭建“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台活动值得关注。据报载,2010年5月16日在广州召开的广东省技工院校“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大会,现场进行了100所优质技工院校代表与228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签约仪式。目前共有1205家企业报名参加该平台。技工院校与企业签约项目达到3223个,涵盖校企共建“生产实训中心”;产品研发、工艺改进;企业在职员工培训 《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政府角色与功能定位(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