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吸引力:解析、描述与生成
,职业教育是就业和升学都能实现的“谋个性之发展”的类型教育。
(二)“过程”吸引:多径互通
从“源头”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可以吸引和扩大职业教育的生源,但在实施职业教育过程中,职业学校学生的辍学和流生现象较为严重。因此,过程中的路径和规则设计也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环节。
1.培养路径:构筑多元渠道以满足多样化的目标诉求。在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从接受教育者的多元需求出发,根据需求设计不同的毕业出路。当前应针对职业教育就业和升学的不同诉求,在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各有侧重,以就业为目标的应突出技能教学,以“技”立身;以升学为目标的应注重理论基础的教学,以“双基”进学。职业教育的培养路径不是升学和就业的简单分流,而应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按照目前的规定,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只有5%。此比例不足以打通中高职的衔接,也不能促进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放大。
2.发展规则:柔性制度的设计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经济的教育,及时、快捷、有效地应对动态多变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与之相应企业用工需求,就必须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制度柔性。因此,在学制上,应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长短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应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并行,集中与分散结合。在学习内容上,应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并用,必修与选修结合。从不同的环节切入,大力推行注册招生和学分制,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习者打开“进”“出”职业教育的方便之门,以满足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将职业教育的潜在教育者有效地纳入到职业教育的教育链中。除此之外,国家要出台类似与国家职业教育助学金等的职业教育促进发展政策,甚至要将中等职业教育视为“义务教育”,以免学费等优惠制度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三)“终点”吸引:殊途同归
终点吸引是终极吸引,也是最有力的愿景吸引,它与受教育者的教育预期有着直接关联。
1.社会地位:以身份平等为基础的职业认同,提升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关注。职业环境、职业声望、职业活动的范围和性质的不同,不仅影响个人的社会表现,同时影响着社会流动的方向。因此,一定要打破身份限制,尤其是国家各级部门及国家控股的中央企业,作为社会的公信部门,在设定招聘人员条件时,在考虑学历文凭的同时,也应将同等条件下的高级技工、技师甚至是高级技师纳入其范围。否则,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自然会在缺乏社会公众认同的背景下消解。
2.经济收益:以薪资相当为基础的职业诉求,提高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追求。当前,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往往是低端生产的劳动者。薪资过低不仅不能科学地反映劳动力的价格,削弱了劳动者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阻碍了劳动者的生产劳动和奉献社会的积极性。所以,只有法治与制度,才能保障逐利之路的自由与平等。目前,我国一方面要坚决依法大力推行劳动准入制度,以技术门槛而非身份限制来促进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同时要加大对薪资分配制度的研制,确保薪资待遇与劳动技术及付出相一致。在现行收入分配制度下,技能型人才的贡献与待遇不匹配,也是制约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在原因之一。
3.职业愉悦:以获得尊重为基础的职业体验,提振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热爱。从对当前职业教育依然缺乏吸引力的判断来看,除了职业身份、薪资待遇等方面的职业不公直接影响职业尊严外,职业情境、劳动条件、用工方式及态度也是制约劳动者获得必要的劳动尊严的重要因素。首先,脏、苦、累的职业情境是不能让劳动者在此种场所获得职业快乐体验。其次,对劳动者身心带来伤害的噪声、粉尘、湿气以及生产原料中的化学辐射等生产污染,直接影响从业者的健康状况和从业态度。再次,现代企业组织化的用工方式和人际关系,也是从业者获得职业尊重的重要方面。当前,应该认真处理好企业制度的严格要求与尊重企业员工人格尊严的关系。媒体上报道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的背后,折射出的就是企业员工对以获得尊重为基础的职业体验的追求。此外,还要严密监视和防止所谓高工资掩盖下的劳动伤害,其中资本剥削的最原始的两种方式——任意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和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等,在我国中小企业屡见不鲜。由于获得尊重是一个职业体验的过程,因此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者,特别是在生产一线甚至在一线的低端从事劳动,与之相应的职业情境与氛围以及必要的劳动保障条件必须具备。中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国家制度的优越性,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国家对“提高劳动者的待遇,让劳动者享受职业尊严”政策保障。有了以获得尊重为基础的职业体验,才能真正提振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热爱;也只有让社会公众最终心甘情愿地接受职业教育,才能使职业教育对人们的吸引不会被异化、曲解。这是解决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胡修银,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礼会科学版.2000(6)
[2]史彦虎,冀伦文论科技发展与精神文明的社会整合过程[J]中国高教研究,2001( 11).
[3]马树超.增强吸引力是职教持续发展的保障[N].中国教育报,2010-03-13.
《职业教育吸引力:解析、描述与生成(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7640.html
(二)“过程”吸引:多径互通
从“源头”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可以吸引和扩大职业教育的生源,但在实施职业教育过程中,职业学校学生的辍学和流生现象较为严重。因此,过程中的路径和规则设计也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环节。
1.培养路径:构筑多元渠道以满足多样化的目标诉求。在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从接受教育者的多元需求出发,根据需求设计不同的毕业出路。当前应针对职业教育就业和升学的不同诉求,在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各有侧重,以就业为目标的应突出技能教学,以“技”立身;以升学为目标的应注重理论基础的教学,以“双基”进学。职业教育的培养路径不是升学和就业的简单分流,而应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按照目前的规定,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只有5%。此比例不足以打通中高职的衔接,也不能促进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放大。
2.发展规则:柔性制度的设计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经济的教育,及时、快捷、有效地应对动态多变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与之相应企业用工需求,就必须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制度柔性。因此,在学制上,应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长短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应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并行,集中与分散结合。在学习内容上,应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并用,必修与选修结合。从不同的环节切入,大力推行注册招生和学分制,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习者打开“进”“出”职业教育的方便之门,以满足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将职业教育的潜在教育者有效地纳入到职业教育的教育链中。除此之外,国家要出台类似与国家职业教育助学金等的职业教育促进发展政策,甚至要将中等职业教育视为“义务教育”,以免学费等优惠制度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三)“终点”吸引:殊途同归
终点吸引是终极吸引,也是最有力的愿景吸引,它与受教育者的教育预期有着直接关联。
1.社会地位:以身份平等为基础的职业认同,提升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关注。职业环境、职业声望、职业活动的范围和性质的不同,不仅影响个人的社会表现,同时影响着社会流动的方向。因此,一定要打破身份限制,尤其是国家各级部门及国家控股的中央企业,作为社会的公信部门,在设定招聘人员条件时,在考虑学历文凭的同时,也应将同等条件下的高级技工、技师甚至是高级技师纳入其范围。否则,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自然会在缺乏社会公众认同的背景下消解。
2.经济收益:以薪资相当为基础的职业诉求,提高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追求。当前,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往往是低端生产的劳动者。薪资过低不仅不能科学地反映劳动力的价格,削弱了劳动者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阻碍了劳动者的生产劳动和奉献社会的积极性。所以,只有法治与制度,才能保障逐利之路的自由与平等。目前,我国一方面要坚决依法大力推行劳动准入制度,以技术门槛而非身份限制来促进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同时要加大对薪资分配制度的研制,确保薪资待遇与劳动技术及付出相一致。在现行收入分配制度下,技能型人才的贡献与待遇不匹配,也是制约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在原因之一。
3.职业愉悦:以获得尊重为基础的职业体验,提振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热爱。从对当前职业教育依然缺乏吸引力的判断来看,除了职业身份、薪资待遇等方面的职业不公直接影响职业尊严外,职业情境、劳动条件、用工方式及态度也是制约劳动者获得必要的劳动尊严的重要因素。首先,脏、苦、累的职业情境是不能让劳动者在此种场所获得职业快乐体验。其次,对劳动者身心带来伤害的噪声、粉尘、湿气以及生产原料中的化学辐射等生产污染,直接影响从业者的健康状况和从业态度。再次,现代企业组织化的用工方式和人际关系,也是从业者获得职业尊重的重要方面。当前,应该认真处理好企业制度的严格要求与尊重企业员工人格尊严的关系。媒体上报道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的背后,折射出的就是企业员工对以获得尊重为基础的职业体验的追求。此外,还要严密监视和防止所谓高工资掩盖下的劳动伤害,其中资本剥削的最原始的两种方式——任意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和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等,在我国中小企业屡见不鲜。由于获得尊重是一个职业体验的过程,因此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者,特别是在生产一线甚至在一线的低端从事劳动,与之相应的职业情境与氛围以及必要的劳动保障条件必须具备。中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国家制度的优越性,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国家对“提高劳动者的待遇,让劳动者享受职业尊严”政策保障。有了以获得尊重为基础的职业体验,才能真正提振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热爱;也只有让社会公众最终心甘情愿地接受职业教育,才能使职业教育对人们的吸引不会被异化、曲解。这是解决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胡修银,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礼会科学版.2000(6)
[2]史彦虎,冀伦文论科技发展与精神文明的社会整合过程[J]中国高教研究,2001( 11).
[3]马树超.增强吸引力是职教持续发展的保障[N].中国教育报,2010-03-13.
《职业教育吸引力:解析、描述与生成(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