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领导讲话 >> 乡镇农村 >> 正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以攀枝花西区**镇为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描绘出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要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自身活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镇农业要发展,农村要进步,农民要增收,整体面貌要改善,必须以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结合西区**镇具体实际,科学地制定农村发展战略。  一、攀枝花市西区**镇基本情况
  **镇位于攀枝花市西端,地处横断山区金沙江畔。金沙江由西向东纵贯全境,东起新桥与东区银江镇毗邻,东西长21.3公里,南北宽5.2公里。**镇属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雨量集中,冬无严寒,日照充足。**镇面积为117.4平方公里,占攀枝花市西区国土面积的80,辖10个行政村(新庄村、大水井村、**村、金家村、苦荞村、经堂村、烂坝村、庄上村、大麦地村、竹林坡村),56个农业合作社,5个社区居委会,86个居民小组。
  **镇境内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煤炭资源4.8亿吨,水泥石灰石近6亿吨,溶剂石灰石3亿吨,汉白玉5700余万立方米;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占地面积1168.2公顷的24万余株野生苏铁,享誉中外;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龙洞石林、新庄溶洞、平江天主教堂、竹林坡森林公园、503地下战备电厂、傈僳族风情游,尤其是号称“万里长江第一漂”的中国攀枝花国际长江漂流基地,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镇2008年社会总产值超过18亿元,是十五计划中2008年计划数8.7亿元的两倍多。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5979.75万元,完成了十五计划4813万元的124;乡镇企业总产值178200万元,完成十五计划82845万元的215;财政收入640万元,完成十五计划598万元的107;农民人均纯收入4100元以上,完成十五计划3500元的108。免征农业税,实行“零”税率,农民负担减轻,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沈西林1964.7男四川邻水人西南林学院教授、昆明理工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分析**镇各村经济状况可知:①各村之间经济差距较大,尤其是少数民族村较为落后。其中新庄村,大水井村,**村位于城乡结合部,较为富裕。大麦地村,竹林坡村海拔较高,相对闭塞,较为落后,其它村经济处于中等水平。②收入来源主要是劳务输出和农业生产。其中劳务输出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较高,从土地上获得的农业生产收入相对较少。③农村经济发展以传统农业模式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相对较少,农业结构不合理。④教育落后,缺乏人才。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⑤各个村都有自己的优势,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攀枝花市西区**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改变农村面貌的重大举措。**镇的改革和发展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以实现**镇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1、工农互促,实现均衡发展
  为了实现工农业的均衡发展,增加农业产值比重,需要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让**镇在优先发展工业的同时,农业也能够在工业的带动下,实现大幅度的增长,从而让两者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为**镇的发展做出贡献。
  2、城乡统筹,保持社会稳定
  **镇城乡之间的差距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体表现在: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农村面貌变化缓慢;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城市的基础


        设施建设完善,制度健全,农村则相对滞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点,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与财政支出结构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度,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个中心,抓住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两条主线,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改善**镇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构建**镇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民族共存,创建平安社区
  **镇属于多民族聚居区域,全镇共有汉、彝、苗、傣、傈僳等14个民族。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各民族发展水平高低不同,部分少数民族村地理位置偏僻,离城镇中心较远,交通不便。其中大麦地村海拔在2000米左右,以傈僳族、苗族为主,属于山区。**镇在建设新农村的规划中,政策、财政资金应当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村,特别是向大麦地、经堂、庄上三个村的倾斜力度,帮助少数民族村加快发展步伐,提高生活质量,使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创建**镇社会稳定、治安良好的有利环境,确保**镇平安、祥和的局面。
  4、调整结构,建设现代农业
  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之间缺少科学规划,比例失调,内部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农业产值的增加。根据市场的导向与需求,积极调整结构,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已经成为趋势。在**镇,山多、宜林地广,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扩大经济林的覆盖范围。以经济林基地为依托,积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步伐。同时,推广林下种草养殖、圈养,改变畜牧业的传统养殖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改变农业发展的落后面貌,增加农业产值比重。
  5、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镇资源优势明显,特别是煤炭,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对**镇的发展十分有利。但是很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性的,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储量会越来越少。在发展过程中**镇就是要跳出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农业上,要着重在生态农业方面下工夫;在工业上,**镇要充分利用好二次资源,对于钢渣、铁渣、煤矸石、粉煤灰的利用,要积极提高技术含量,提取其中的稀有金属和有用成分,提升综合利用价值。对于尚未开采的矿产资源,本着循环经济的“三R”原则,即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产品的再利用原则和再循环即资源化原则,做好统筹规划,积极延伸产业链,建立工业发展的循环体系与机制。
  6、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实现农民持续、较快地增收,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镇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手段,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缓解并逐步缩小。
  三、**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机遇
  (1)党政支持,有一个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完成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必然会得到上级党和政府的支持,形成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镇可以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有利时机,用足用活国家相关的财政、税收、农业等各项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争取更多的资金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及时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产业布局、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等配套政策体系,营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2)农民参与,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农民得到实惠。因此广大农民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资源优势,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镇在生物、旅游、光热、矿产等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长远的角度来研究**镇的资源优势,实施开发与保护并举,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实现资源经济价值,必然会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4)交通便利,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镇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是川滇边贸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也是四川及内地南下滇西北、滇西南以及东南亚的必经通道和桥头堡。如今,作为西区唯一的乡镇,**镇铁路、公路运输越来越发达。
  (5)工业反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镇工业产值高,利润丰厚,为财政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积累,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指引下,使**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获得了资金保障。
  (6)攀枝花市场和川滇市场,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首先,攀枝花市属于工业型城市,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但攀枝花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量非常大,市场前景广阔。**镇发展农业产业时可以就近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占领攀枝花市场。其次,由于**镇位于川滇两省交界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农产品可以直接运输到云南、四川的各大中城市。
  2、**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村际发展不均衡。**镇共有10个行政村,56个农业合作社,各村之间发展不均衡,差距较大,需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认真的研究规划。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镇除**、新庄、大水井村状况相对较好外,其它村基础设施总体上比较薄弱。
  (3)村落分布零散。**镇村落分布零散,除少部分地势平坦的地方人居稍微集中外,其他地方居住分散。而且,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房屋和附属设施建设布局也很不合理,需要统筹规划。
  (4)农民收入差距大。首先,村际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较突出,**、大水井、新庄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4400元,而大麦地、竹林坡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至今仅为1000元左右,各村之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相差很大。其次是表现在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镇既有资产逾千万元的农民,也有至今没有摘掉贫困帽子的。
  (5)劳动者文化水平低。由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以中老年为主,这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6)土地自然条件差。一是坡度大,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二是石漠化现象严重,土质差,土壤肥力不够;三是引水灌溉困难,土地缺水严重,靠天吃饭,对农业的发展形成制约。
  (7)水资源制约农业发展。**镇10个行政村中,有8个行政村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缺水问题,致使一些季节性的农作物难以种植,粮食产量增加缓慢。
  (8)污染问题影响产业结构升级。**镇农业的污染主要是大量施用农药对土壤造成的污染;**镇的工业污染则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对环境的破坏。污染问题对**镇的第三产业,特别是餐饮业产生强烈的冲击,导致**镇的经营业主存在着在此地挣钱,到别处消费的现象。这对**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制约。
  (9)经营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镇存在着经营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具体表现在:在农业上,以传统农业和小农业为主,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不高。在工业上,由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企业存在资源浪费严重、产业链延伸受阻的困境。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要方式,难以形成规模、上档次,更谈不上形成知名品牌。
  四、**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过上小康生活;继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保障农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使农村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善教育、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1、**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一五”规划提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7708.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乡镇农村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