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福州一中 石芝钦[内容摘要]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就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对中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和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进行探讨,并总结了我校信息技术课程模式的总体设计。
[关键词] 信息素养、任务驱动、独立自主学习
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在人才培育的目标模式中,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具备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及能力。许多专家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1、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对中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这种能力同当代信息技术结合,成为信息时代的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信息素养这个术语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83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Horton)认为教育部门应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件、数据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1987年,信息学专家Patrieia Bre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
自从信息素养被人们广泛关注以来,其定义就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对其内涵与外延也有不同的理解。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信息素养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进一步制定了学生学习的9大素养标准: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这一标准从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表述,更进一步扩展与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从上述资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养不仅包括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当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认为,当前迫切需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信息素养的国家标准,并按照学生的年龄差异,提出不同阶段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与标准,将信息素养纳入到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根据国内外教育界研究的发展,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
(1)信息意识情感:信息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即要求学生具有一种使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2)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同时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3)信息科学技术常识: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设备与设施的操作;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4)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5)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6)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信息通讯的能力: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有信息素养的人是指那些不仅懂得如何学习,而且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习惯、能力的人。因为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下个世纪,受教育者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人"。 总之,面对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将信息素养纳入学校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每个学生也必须自觉、主动地把信息素养作为自身学习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3.信息技术课程模式的总体设计
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是信息技术的主人。所以,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让学生成为主角,主动地去发现、去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师只是学习主题、学习目标的设计者,是学生如何去获取有关信息、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的指导者、帮助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引导者和咨询者,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导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
教学过程: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而不是 "灌输"知识,即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时,应该去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不能通过教师简单地把答案传递给学生,需要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和享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欢娱和乐趣,这是他人无法代替的。
教学环境: 教师讲授的课程在多媒体教室中或在安装有多媒体广播教学的机房中上,我们还提供网络化多媒体学习机房,并具有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与协同工作的软件平台和必要的资源(网络资源库由教师创建并逐渐扩充和完善,我们将教学课件及教案存放在教学专用服务器中供学生查阅,把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安装在校园网中光盘塔服务器及教学专用服务器中供学生学习用)。我们还在校园网中建成福州一中信息技术教学网,每周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都以网页的形式公布,学校还接通了INTERNET宽带网,多媒体机房中的每台学生机均可连上INTERNET。我们还自己开发了基于Web方式下的福州一中选择题考试系统,此系统可以实时地对学生的答题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还开发了其他的一些管理软件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软件。这样的教学环境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并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项目展开实践活动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百看不如一练",所以我们在每节课上都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或练习任务,通过上机的操作达到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在练习中碰到的疑惑产生进一步探究和学习的动力,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掌握知识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应从更广泛的角度积极适度地去评价每位学生的表现,学生也会在积极的鼓励和赞赏中产生进一步去学习和探求新知的动力。
课程设计过程如下:
课程设计第一阶段:
1.充分了解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知己知彼"的客观态度,获取自我的信息 第一周教学和学习任务如下:
①、了解局域网的使用,掌握正确登录局域网的方法; ②、了解互联网的使用,掌握正确浏览每周学习任务的方法,并学会加入讨论,发表自己对每周课的见解; ③ 、信息技术学科了解对象考试。
从第一周开始,我们就让学生掌握局域网及信息技术教学网的使用,通过局域网、信息技术教学网的使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意识到网络的用途,网络信息的交流方式,网络的管理。
接下来的几周主要是介绍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让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我们采用
老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学习内容和要求?quot;任务驱动"方式公布在信息技术教学网中),我们在教学专用服务器和校园网光盘塔服务器中安装了较多的学习软件和影像资料供学生学习用。在网络环境下,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同学们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习积极性很高,每个同学学习后都积极参加讨论、交流,我们认为应尽可能给学生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思考。我们还利用自己开发的基于Web方式下的福州一中选择题考试系统,在理论及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中根据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适当做一些练习(学生可以边做边学),考试系统可以实时对学生的答题结果进行评判和质量分析。
对于信息社会和知识,每个人必须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信息技术学科了解对象考试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学生对学习的过程和自己的能力必须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过高或是过低地估计自己都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教师不能以自己的主观认识和意愿作为教学的前提,通过测试,教师对学生的水平有所了解,这将有效地指导教师今后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学科了解对象考试不是要给学生施加学习上的压力,而是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这将有助于学生督促自己的学习,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课程设计的第二阶段:
2.强调基础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强调实践操作能力,这是基础素质。但是,它对信息素养教育而言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是一种工具,它将帮助学生今后顺利获取信息。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通过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一方面通过教科书的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去掌握信息的来源,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把技能要点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信息。教师手把手的教导,最终会导致学生的依赖性增强,而这样的学生将来会被信息社会淘汰。
课程设计的第三个阶段:
3.以"项目任务"为目标的实战训练--培养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软件应用能力和获取信息源的能力以后,教师将提出两个或三个工作任务与要求,并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该任务。
课程设计的第四阶段:
4.与实际学科知识结合的运用过程--培养对信息开发利用的能力
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实践、锻炼信息的开发利用能力,"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鼓励学生把计算机运用到实际学科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或是信息开发工具来帮助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其实,通过与实际学科的知识相结合,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工作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开发的过程。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而且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树立起终身教育的观念。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理念与目标体系--董玉琦教授访谈 2.王吉庆教授谈信息素养 (王吉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 教授 著有《信息素养论》一书) 3.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
[作者简介] 福州一中教师,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
《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