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分析
编者按:今年7月,市发改委按照省、郑州市工作安排,组织精兵强将完成了大型综合调研报告——《大潮奔涌看*》。报告第七章总结了近年来我市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的经验,现摘编部分精华内容,以供参考。
*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成功探索
近年来,*市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工作。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初步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概括起来有:创造了“七种特色化发展模式”、实施了“四个工程”、开展“一个试点”,简称“741”经验。
一、七种特色化发展模式
(一)“2+X”型,即二产舞龙头、牵引全局模式
发展公式是“2→3→1”或“2+3+1”型,富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是工业舞龙头,商业强龙身,农业摆龙尾的龙型经济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市从煤炭开发起步,带动了其他工业发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形成了煤炭、耐材、造纸、建材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发展,特别是带动了市区和乡镇商业的发展,其中新城区20多年来累计投资近百亿元,完善了城市功能,使城市商业繁华,初具规模。到2005年底,三次产业比例为3.4:67.3:29.3,二产带三产、促一产的龙型经济格局稳步发展。进入新世纪,第二、三产业迅猛发展,开始反哺农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
(二)“2-X”型,即退出二产、优化组合模式
[找文章到文秘资源-/fanwen.oyaya.net-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是“2-2+2”型,即“退二进二”,退出第二产业的原行业,转型发展第二产业的其他工业。例如,*市昌源集团公司原来从事煤矿、电力行业,看到煤炭资源整合、煤矿资源枯竭、企业发展受阻现状后,2006年决定投资新上一个年产10万吨新闻纸的项目;2002年,原*市米村二矿斥资1000万建成新发纺织厂,已建成投产并发挥效益。近两年,还有一批煤矿抽出资金,转上耐火材料项目,掀起了上耐材项目热潮,推动了我市作为全省新材料基地建设。二是“2-2+1”,即“退二进一”,退出第二产业进入第一产业。一些从事煤炭、耐材、造纸、建材的企业主用工业的积累下乡、回乡或就地发展农业、林果业。例如,牛店镇李湾村以8个煤矿强村富民,有了可观的效益后,从煤矿收益中拿钱投资农业,组织农民外出学习取经,发展大棚蔬菜50亩、银花800亩,栽植桐树、杨树800亩,取得良好成效,对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城关镇办煤矿发家的企业家王东升于2002年在我市米村镇斥资200万元,建成占地200亩的杨岗“新农村科技示范园”,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农业示范区。锦华煤矿在牛店镇承包300亩旱岗薄地,投资200万元,栽植冬枣2万多棵,建成我市第一林果基地。许多靠工业富起来的企业家为家乡修路架桥,建设学校,捐助公益,打机井,开良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效益提高。三是“2-2+3”型,即“退二进三”。近年来,一部分靠工业发家的企业转产到第三产业。例如,2004年,*市垄鑫煤矿斥资1.6亿元,在市区建成四星级承誉德大酒店;*市锦华煤矿斥资300多万在我市黄帝宫旅游区建成一座集餐饮、住宿、游乐、休闲四位一体的多功能度假村等等。
(三)“2×X”型,即二产积聚、产业膨胀模式
我市通过一次创业、二次创业的积累,逐步形成部分产业积聚优势和特色工业区。例如,超化镇发展成为中国第一耐材专业镇,大隗镇成为中国造纸专业镇,四大支柱产业向六大支柱产业膨胀,不但有数量扩张,也有质量上的提高,今后还会按乘数的方式快速发展,实施"2365"工程,即二个主导产业、三个特色产业、六个新兴产业、五个先进产业基地。
(四)“2÷X”型,即二产专业化、分解园区支撑模式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第二产业不但在规模上扩张,还要向专业化细化,分解到各乡镇、办事处的共有16个工业园区,以园区为支撑。例如,列入省重点园区的曲梁服装产业园发展迅速,现已入驻企业18家;大隗造纸工业园区、超化镇耐火材料工业园区已分别入驻企业39家和80家,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和20亿元;来集镇王家沃石雕专业园区、五里店铸造业工业园区、米村镇镇区大道工业园区、牛店、岳村镇的煤炭工业园区、刘寨盛润工业园区等都各具特色,初具规模,发挥效益,努力做到挖掘特色,创造特色,放大特色,形成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我市以此为支撑,初步走出一条市(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园区化的新“四化”路子。
(五)“1+1”型,即煤炭带头、力促非煤产业发展模式
从2004年起,我市要求50个重点煤矿中的每个矿必须创办一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非煤项目,大力推进煤炭产业向非煤产业转型。经过两年努力,取得很大成效。
(六)“2+2”型,即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大市场模式
一是利用市外资源发展了来料加工型企业,如部分耐火材料、服装、机械、药品等项目。二是部分企业走出*到外省去开矿、办厂,赚回的钱用于发展在我市境内的工业、商业等,均取得成效。
(七)“3+3”型,即拉大城市框架,发展第三产业模式
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本 《*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分析》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7802.html
*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成功探索
近年来,*市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工作。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初步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概括起来有:创造了“七种特色化发展模式”、实施了“四个工程”、开展“一个试点”,简称“741”经验。
一、七种特色化发展模式
(一)“2+X”型,即二产舞龙头、牵引全局模式
发展公式是“2→3→1”或“2+3+1”型,富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是工业舞龙头,商业强龙身,农业摆龙尾的龙型经济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市从煤炭开发起步,带动了其他工业发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形成了煤炭、耐材、造纸、建材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发展,特别是带动了市区和乡镇商业的发展,其中新城区20多年来累计投资近百亿元,完善了城市功能,使城市商业繁华,初具规模。到2005年底,三次产业比例为3.4:67.3:29.3,二产带三产、促一产的龙型经济格局稳步发展。进入新世纪,第二、三产业迅猛发展,开始反哺农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
(二)“2-X”型,即退出二产、优化组合模式
[找文章到文秘资源-/fanwen.oyaya.net-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是“2-2+2”型,即“退二进二”,退出第二产业的原行业,转型发展第二产业的其他工业。例如,*市昌源集团公司原来从事煤矿、电力行业,看到煤炭资源整合、煤矿资源枯竭、企业发展受阻现状后,2006年决定投资新上一个年产10万吨新闻纸的项目;2002年,原*市米村二矿斥资1000万建成新发纺织厂,已建成投产并发挥效益。近两年,还有一批煤矿抽出资金,转上耐火材料项目,掀起了上耐材项目热潮,推动了我市作为全省新材料基地建设。二是“2-2+1”,即“退二进一”,退出第二产业进入第一产业。一些从事煤炭、耐材、造纸、建材的企业主用工业的积累下乡、回乡或就地发展农业、林果业。例如,牛店镇李湾村以8个煤矿强村富民,有了可观的效益后,从煤矿收益中拿钱投资农业,组织农民外出学习取经,发展大棚蔬菜50亩、银花800亩,栽植桐树、杨树800亩,取得良好成效,对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城关镇办煤矿发家的企业家王东升于2002年在我市米村镇斥资200万元,建成占地200亩的杨岗“新农村科技示范园”,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农业示范区。锦华煤矿在牛店镇承包300亩旱岗薄地,投资200万元,栽植冬枣2万多棵,建成我市第一林果基地。许多靠工业富起来的企业家为家乡修路架桥,建设学校,捐助公益,打机井,开良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效益提高。三是“2-2+3”型,即“退二进三”。近年来,一部分靠工业发家的企业转产到第三产业。例如,2004年,*市垄鑫煤矿斥资1.6亿元,在市区建成四星级承誉德大酒店;*市锦华煤矿斥资300多万在我市黄帝宫旅游区建成一座集餐饮、住宿、游乐、休闲四位一体的多功能度假村等等。
(三)“2×X”型,即二产积聚、产业膨胀模式
我市通过一次创业、二次创业的积累,逐步形成部分产业积聚优势和特色工业区。例如,超化镇发展成为中国第一耐材专业镇,大隗镇成为中国造纸专业镇,四大支柱产业向六大支柱产业膨胀,不但有数量扩张,也有质量上的提高,今后还会按乘数的方式快速发展,实施"2365"工程,即二个主导产业、三个特色产业、六个新兴产业、五个先进产业基地。
(四)“2÷X”型,即二产专业化、分解园区支撑模式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第二产业不但在规模上扩张,还要向专业化细化,分解到各乡镇、办事处的共有16个工业园区,以园区为支撑。例如,列入省重点园区的曲梁服装产业园发展迅速,现已入驻企业18家;大隗造纸工业园区、超化镇耐火材料工业园区已分别入驻企业39家和80家,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和20亿元;来集镇王家沃石雕专业园区、五里店铸造业工业园区、米村镇镇区大道工业园区、牛店、岳村镇的煤炭工业园区、刘寨盛润工业园区等都各具特色,初具规模,发挥效益,努力做到挖掘特色,创造特色,放大特色,形成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我市以此为支撑,初步走出一条市(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园区化的新“四化”路子。
(五)“1+1”型,即煤炭带头、力促非煤产业发展模式
从2004年起,我市要求50个重点煤矿中的每个矿必须创办一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非煤项目,大力推进煤炭产业向非煤产业转型。经过两年努力,取得很大成效。
(六)“2+2”型,即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大市场模式
一是利用市外资源发展了来料加工型企业,如部分耐火材料、服装、机械、药品等项目。二是部分企业走出*到外省去开矿、办厂,赚回的钱用于发展在我市境内的工业、商业等,均取得成效。
(七)“3+3”型,即拉大城市框架,发展第三产业模式
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本 《*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