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政治论文 >> 正文

刍议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刍议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中学   方周明
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方面批判继承了我国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吸收融化了西方现代德育的先进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德育理论与实践不断进行回眸和前瞻,创立起一种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德育思想理论。这是他贯穿于整个生活教育过程并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内容丰富,原则和方法独特,不仅在我国现代化教育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德育的改革与创新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个性与实现社会化相结合是现代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发展个性和实现社会化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人们思想的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就我国现当代的德育工作来说,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往往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对立起来,把实现社会化看作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而把发展个性视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要求青年做到“无私”、“忘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国突破了原来的思想禁区,认为发展商品经济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市场经济是一种管理经济的手段,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我国经济体制的这一变革,必然引起人们经济观念上的变化。人们关心生产、追求物质利益,甚至为赚钱而不惜损害他人及公共的利益。上述两种价值取向,两种价值观念,使我国当代学校的德育工作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学校教育既不能像过去那样否定物质利益和个人需要,又必须引导他们不仅仅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还要关心他人,注重集体的、社会的、国家的利益。因此,如何把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需要与精神方面的需要结合起来,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利益关系,说到底就是如何看待个性与实现社会化的关系,这是我们现代德育工作值得深思而又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发展个性与实现社会化的关系问题上,陶行知基于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和西方传统道德教育的深层次思考,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现代价值观原点问题的答案。他坚持人的社会化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论统一观,并以此为出发点,阐述中国现代德育的价值观。他认为,我国古代社会为本位来处理人的道德修养,目的在于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其结果必然造成对合理的个人利益的侵害,对个性发展的窒息。因此他批判旧的封建教育是“以天理压迫人欲”,使人变成工具,尽失独立人格,从而使人的才能、志向得不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而西方国家的德育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截然不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决定它片面突出了人的个性,将其变为社会的对立物和他人的对立物,形成以个性为本位的道德教育观。因此他又排除西方人本主义的不良因素的影响,明确提出了“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教育任务,并且认为实现人的社会化,不仅不与人的个性发展矛盾,而且“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所必需。”
陶行知把人的个性发展与实现社会化相结合看作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类交往日趋频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现实生活对国家、集体的综合实力以及个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理性必须指向未来,道德必须考虑社会,纪律必须顾及他人,文化必须善于创造,不管做人或是做事都需要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陶行知强调实现人的社会化,要求人们不仅具备社会发展需要的本领,更要修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品德,在人才培养上,反对培养“人上人”,主张培养“人中人”;在价值观念上,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文化为公,知识为公”,把个人从属于社会,为社会公众服务。这些观点与当今全球化时代公民应具备为全球利益和人类生存的类意识和类观念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当然,陶行知强调实现人的社会化,并非否定发展人的个性,而是认为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练好本领,更好地为老百姓谋福利,为整个国家民族谋幸福。这样的文化主张又符合现代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需要。因此,发展个性与实现社会化相结合,这是现代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二、真善美是现代人生观的最高境界
真善美是陶行知执著追求的德育目标,也是人类社会伦理生活的永恒主题。现代教育要求德育工作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真善美的人。《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国际教育委员会也曾对21世纪的基础教育提出了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从这些培养目标不难看出,现代教育蕴含着现代人生观所追求的真善美的理想愿望。
求真、求善、求美是陶行知德育理论的真谛。在他看来,“真善美”是一个人最理想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它在德育中有着深刻的涵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他主张德育工作要教育学生在学习上、政治上刻意追求真理,使他们的个性日趋完善。在教育内容上,以真理育人;在教育态度上,以真诚育人;在教育主体上,以真人育人。他对教育工作者有更高的要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要求教育工作者以自己的坦诚和无私奉献,使学生 在灵魂深处“建筑人格长城。”他要求学生把自己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同人民大众利益结合起来,了解社会,热诚为社会大众服务,勇于牺牲自我。同时,处世应变必须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的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陶行知所阐述的“真善美”与现代教育关于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是一致的。它不仅关注个体的发展,并且着力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符合现代人生观的要求。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要以人为本。人作为社会实体来说,要求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人作为一个价值存在者来说,又要求真、善、美的和谐人格。人的社会价值离不开社会的存在和社会的需要,教育的过程就是提高人的价值的过程。一个全面发展的新人,就是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一个完整的人,而完整的人,不仅指身体、精神、伦理、情感和感觉诸方面的有机整体性,而且是指有机协调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也达到了和谐的一致。而要塑造这种具有整体人格的现代人,就要采取求真、求善、求美有机的内外环境稳合的教育方式。因此,真善美是现代人生观的最高境界。
三、知情意行合一是提升现代道德和精神的主要方法。
德育归根结底是把德育内容内化为一个人内在的稳定的品质。而德育内化是否收到实效,关键在于遵循社会发展的变化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实践过程中独具慧眼,坚持“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个方面,“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提出的这种独具特色的德育方法,不但丰富了生活教育理论,更为提升现代道德和精神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陶行知认为:“知情意行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情育不是培养儿童脆弱的感情,而是调节并启发儿童应有的感情,主要是追求真理的感情。”“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在感情调节与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与奉行,便同时是意志教育。”陶行知对“知情意行合一”的论述,实际上阐明了这样几种德育方法:1、在行与知的关系上,先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行动产生理论,理论指导行动。因此,学而知之、思而知之固然重要,但更应重视行而知之。陶行知抓住了由行到知的转化,从而完成了知行统一的德育过程。2、情感是促使知识转化为追求真理的信念的催化剂,情感来源于认识,没有正确认识的情感,只能是缺乏理智的感情冲动。陶行知所说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对于工农大众的真情。3、“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奉行”,实质就是信念与行动的统一。陶行知要求学生树立理想社会的信念,追求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的理想,在行动上则应有服从社会与大众的自我牺牲精神。4、在追求真理的行动中,培养人的意志。陶行知提倡的意志教育,不是培养只为达到个人目的的意志,而是培养适合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
总之,陶行知从自己长期的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整套德育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现代德育理论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至今仍然熠熠生辉。他的德育思想与实践,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中国社会的特色,既博大精深,又具体可行,对我们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对陶行知教育理论缺乏全面细致的研究,不妥或不完善之处,还望行家们批评指正。


《刍议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847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政治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