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论文:农村初中思品课植人民俗文化教育的尝试
从根本人手——倾全力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全体国民的道德水平。所以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植人民俗文化教育,让学生感知民俗,强化学生守法意识。只有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守法意识,才能使他们在心底产生强烈共鸣,最终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我们知道,法律与民俗都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如“孝亲”“血缘”等,对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发挥了类似于法律规范、约束的功能。笔者在教学八年级的第五单元“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一课时,借用民俗谚语“租不拦当,当不拦卖”,帮助学生理解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进而掌握教材的含义;引用民俗谚语“四季春为首,万事法为先”与“人随王法草随风”,助七年级教材“法不可违”等单元的教学一臂之力。这些当地耳熟能详的民俗谚语,使学生的法律意识得以进一步强化。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民俗习惯良莠不齐,选用时要予以合理的“扬弃”。如笔者教学思想品德——法律单元时,在探究原环节中植人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分析我国旧婚姻习俗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危害性,强调禁除一些根深蒂固的陋习还须依赖法律规范的制订和实施,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现代婚姻法中“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含义。如此立足于法制教育,有针对性的剖析有关传统民俗中的是非,可以更客观地理解现代法律法规内容,提高学生守法的自觉性,自觉维护他人和自身的人身自由权利。
三、感悟民俗,优化学生心理品质
提高心理品质,尤其学会调节情绪,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养成乐观开朗、自尊自信的性格,是中学思想品德课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为此,笔者把民俗游戏、民俗手工艺和民俗曲艺作为教学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有所接触,有所感悟,以此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个性特长。
例如,曾参加首都建国50周年庆典演出的青田鱼灯,被誉为“天下第一鱼”,是青田最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传统灯舞种类,笔者就把这一极富地方特色的素材运用到思想品德教学中,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这一民俗活动充分发挥了“悦心、悦神,悦意、励志”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和心理品质。
民俗竞技一般都带有明显的竞争性,把它们介绍给学生,对磨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作用十分明显。例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竞争与合作”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抗挫能力”,组织学生观看了青田龙舟竞技等传统活动的录像。青田赛龙节是瓯江下游近20公里水域沿江乡民过端午节的重大节庆活动,只见龙舟下水后,在一片锣鼓声中畅游了起来,不时划出“龙门阵”“江龙戏水”等阵法,然后进入龙舟竞技:两条龙舟顺江而下,争先恐后;此时,锣鼓阵阵紧催,划桨击水如飞,观众喧声震天,场面十分热烈。此情此景,让学生充分认识了竞争的作用和合作的力量,学会将竞争的压力变为动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被喻为“在石头上绣花”的青田石雕,以其独特的质地、秀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博得人们的喜爱。这一切对身处石雕之乡的学生,是最熟悉、最亲近不过了,不少学生甚至还有参与雕刻的体验。于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这些与学生生活很贴近的素材,开展“讲雕制一说体会一谈畅想”活动,不仅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增强了耐心和毅志力,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增强了进取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为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积极情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通过民俗文化教育,让优秀的民俗文化走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让学生对民俗民风有所了解、有所实践、有所感悟,从而有所成长,必定能使我们的思品课堂焕发体验与感悟的光芒,增加理性与实践的功效,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效果 《政治教学论文:农村初中思品课植人民俗文化教育的尝试(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8920.html
我们知道,法律与民俗都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如“孝亲”“血缘”等,对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发挥了类似于法律规范、约束的功能。笔者在教学八年级的第五单元“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一课时,借用民俗谚语“租不拦当,当不拦卖”,帮助学生理解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进而掌握教材的含义;引用民俗谚语“四季春为首,万事法为先”与“人随王法草随风”,助七年级教材“法不可违”等单元的教学一臂之力。这些当地耳熟能详的民俗谚语,使学生的法律意识得以进一步强化。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民俗习惯良莠不齐,选用时要予以合理的“扬弃”。如笔者教学思想品德——法律单元时,在探究原环节中植人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分析我国旧婚姻习俗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危害性,强调禁除一些根深蒂固的陋习还须依赖法律规范的制订和实施,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现代婚姻法中“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含义。如此立足于法制教育,有针对性的剖析有关传统民俗中的是非,可以更客观地理解现代法律法规内容,提高学生守法的自觉性,自觉维护他人和自身的人身自由权利。
三、感悟民俗,优化学生心理品质
提高心理品质,尤其学会调节情绪,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养成乐观开朗、自尊自信的性格,是中学思想品德课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为此,笔者把民俗游戏、民俗手工艺和民俗曲艺作为教学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有所接触,有所感悟,以此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个性特长。
例如,曾参加首都建国50周年庆典演出的青田鱼灯,被誉为“天下第一鱼”,是青田最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传统灯舞种类,笔者就把这一极富地方特色的素材运用到思想品德教学中,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这一民俗活动充分发挥了“悦心、悦神,悦意、励志”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和心理品质。
民俗竞技一般都带有明显的竞争性,把它们介绍给学生,对磨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作用十分明显。例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竞争与合作”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抗挫能力”,组织学生观看了青田龙舟竞技等传统活动的录像。青田赛龙节是瓯江下游近20公里水域沿江乡民过端午节的重大节庆活动,只见龙舟下水后,在一片锣鼓声中畅游了起来,不时划出“龙门阵”“江龙戏水”等阵法,然后进入龙舟竞技:两条龙舟顺江而下,争先恐后;此时,锣鼓阵阵紧催,划桨击水如飞,观众喧声震天,场面十分热烈。此情此景,让学生充分认识了竞争的作用和合作的力量,学会将竞争的压力变为动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被喻为“在石头上绣花”的青田石雕,以其独特的质地、秀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博得人们的喜爱。这一切对身处石雕之乡的学生,是最熟悉、最亲近不过了,不少学生甚至还有参与雕刻的体验。于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这些与学生生活很贴近的素材,开展“讲雕制一说体会一谈畅想”活动,不仅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增强了耐心和毅志力,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增强了进取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为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积极情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通过民俗文化教育,让优秀的民俗文化走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让学生对民俗民风有所了解、有所实践、有所感悟,从而有所成长,必定能使我们的思品课堂焕发体验与感悟的光芒,增加理性与实践的功效,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效果 《政治教学论文:农村初中思品课植人民俗文化教育的尝试(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