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途径
显示:7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属于工人群体,定位为产业工人,仅有8%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民身份,他们对农民身份普遍没有认同感。而他们的工人身份却并没有得到城市人的认可。一是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存在.他们是工人角色但依旧属于农民身份.二是他们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且经济收入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把他们拒于城市之外。同时他们又不能退回农村成为合格的农民。首先,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准备和能力:其次,他们从小接触城市的大众文化不愿回到农村。于是,角色转换与身份转换的背离使新生代农民工陷入了“非工非农”的自我认同困境。
二、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价值和可行性
(一)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价值
首先,从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的角度讲。物质上,职业教育可使其拥有一技之长,提升就业能力,从事科技含量较高、较体面的工作,从而提高其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不仅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也可帮助家庭分担经济压力:精神上,职业教育的救助可促进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人格,有效处理工作、生活、感情中面临的挫折和困难。职业教育救助还满足了他们继续接受教育的愿望.提高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业务水平与技术技能,赢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
其次,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可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促进各行各业顺利运转和经济高速发展: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心灵得到安慰,从而安心工作。近几年,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事件屡有发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6年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罪犯有74.7%在犯罪前无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这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的救助可以缩小他们与城市人在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别,为顺利实现城市化打下基础。
(二)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可行性
首先.职业教育具有平民性决定其应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教育的范围。现代著名教育家陆费逵认为职业教育可以救国救贫.是“劳心”和“劳力”者的桥梁.可使他们具备谋生的技能与知识,还可以培养其高尚品格。同时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人也多次提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对象不可选择,面向社会生产中的任何人——不论年龄、学历、性别、种族等。受普通教育选拔性与筛选性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文化水平和职业水平较低,其处境异常艰难。要改善当前的生存状况,他们必须通过教育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竞争力。职业教育的平民性满足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愿望,有利于提高其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其次.职业教育具有公益性决定其必须救助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公益性体现在:从教育提供范围上看具有全体性,从教育结果看具有利益性。也就是说,一方面救助他们是职业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救助他们可以更好服务于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长,条件差,技术含量低,工资待遇低”,生活处境令人担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为他们服务。另外.他们可通过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技术技能,增加知识储量,提高综合素质,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从昨日“廉价的劳动力”发展成为受过良好资质培训的“明天的工作人员”。这样必然能够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经济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途径(第2页)
要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境遇,实施救助,职业教育必然要在与社会劳动力需求结构进行良性互动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以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使他们更好地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政府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
1.新生代农民工输出地政府进行综合素质教育。新生代农民工输出地的职业培训应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其综合素质上。综合素质的提高能使他们以正确、健康、积极的方式处理城市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高综合素质应接受的教育包括法律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法律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使其能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减少侵权事件发生:安全教育,提高他们对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的警惕性.确保人身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确保他们遵守职业规范,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提高职业操守以达到“敬业乐群,劳工神圣”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自卑与困惑的心理,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通过综合素质教育促使他们更快适应城市生活.提高其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2.新生代农民工输入地政府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技术技能教育。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了解职业,认识自我,以利于他们对未来职业或现有职业做出准确客观的判断与定位。第一,认识自我。指导教师可通过谈话、观察、调查、访问等方式全面了解他们包括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对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之在择业中趋利避害,选择利于自我价值实现、满足自我需求的行业或岗位。第二,了解职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和整理本地区的各种职业信息.供其在择业时参考。这些信息包括职业性质,工作环境,职业机会与范围,职业限制,为就业而提供的教育课程计划及课程的学习时限、费用等。这样,他们在择业时便会目标清晰明确,不至于“盲从”和“盲动”。
政府提供的职业技能技术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动脑相结合”,采用工学合作、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践能力,促进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另外,激励他们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发现.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不仅提高其学习效率也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提高就业能力,更好地投身于城市建设中。
(二)企业进行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
企业进行岗前培训应包括岗位及相关技能培训,职业文化培训和必要的心理指导。相关技能培训使他们能更快进入工作状态,适应工作岗位,提高工作效率。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与引导,能够增进他们对单位的职业文化认同,对职业使命、职业荣誉感及职业规范的自觉体认和自愿遵从,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职业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工作。他们在从业初期阶段常常会因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产生心理问题.轻则会产生对人对事的厌恶情绪,重则会造成心理障碍。岗前培训对他们进行有效地心理指导有助于他们渡过“心理危机期”.树立其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信心。
在岗培训相对于岗前培训更强调“提高”和“增进”,因此不应停留在一般的职工培训上,而要着眼于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在进行在岗培训时要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考虑培训目标 《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途径(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8964.html
二、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价值和可行性
(一)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价值
首先,从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的角度讲。物质上,职业教育可使其拥有一技之长,提升就业能力,从事科技含量较高、较体面的工作,从而提高其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不仅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也可帮助家庭分担经济压力:精神上,职业教育的救助可促进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人格,有效处理工作、生活、感情中面临的挫折和困难。职业教育救助还满足了他们继续接受教育的愿望.提高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业务水平与技术技能,赢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
其次,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可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促进各行各业顺利运转和经济高速发展: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心灵得到安慰,从而安心工作。近几年,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事件屡有发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6年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罪犯有74.7%在犯罪前无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这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的救助可以缩小他们与城市人在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别,为顺利实现城市化打下基础。
(二)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可行性
首先.职业教育具有平民性决定其应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教育的范围。现代著名教育家陆费逵认为职业教育可以救国救贫.是“劳心”和“劳力”者的桥梁.可使他们具备谋生的技能与知识,还可以培养其高尚品格。同时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人也多次提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对象不可选择,面向社会生产中的任何人——不论年龄、学历、性别、种族等。受普通教育选拔性与筛选性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文化水平和职业水平较低,其处境异常艰难。要改善当前的生存状况,他们必须通过教育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竞争力。职业教育的平民性满足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愿望,有利于提高其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其次.职业教育具有公益性决定其必须救助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公益性体现在:从教育提供范围上看具有全体性,从教育结果看具有利益性。也就是说,一方面救助他们是职业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救助他们可以更好服务于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长,条件差,技术含量低,工资待遇低”,生活处境令人担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为他们服务。另外.他们可通过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技术技能,增加知识储量,提高综合素质,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从昨日“廉价的劳动力”发展成为受过良好资质培训的“明天的工作人员”。这样必然能够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经济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途径(第2页)
要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境遇,实施救助,职业教育必然要在与社会劳动力需求结构进行良性互动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以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使他们更好地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政府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
1.新生代农民工输出地政府进行综合素质教育。新生代农民工输出地的职业培训应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其综合素质上。综合素质的提高能使他们以正确、健康、积极的方式处理城市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高综合素质应接受的教育包括法律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法律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使其能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减少侵权事件发生:安全教育,提高他们对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的警惕性.确保人身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确保他们遵守职业规范,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提高职业操守以达到“敬业乐群,劳工神圣”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自卑与困惑的心理,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通过综合素质教育促使他们更快适应城市生活.提高其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2.新生代农民工输入地政府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技术技能教育。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了解职业,认识自我,以利于他们对未来职业或现有职业做出准确客观的判断与定位。第一,认识自我。指导教师可通过谈话、观察、调查、访问等方式全面了解他们包括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对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之在择业中趋利避害,选择利于自我价值实现、满足自我需求的行业或岗位。第二,了解职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和整理本地区的各种职业信息.供其在择业时参考。这些信息包括职业性质,工作环境,职业机会与范围,职业限制,为就业而提供的教育课程计划及课程的学习时限、费用等。这样,他们在择业时便会目标清晰明确,不至于“盲从”和“盲动”。
政府提供的职业技能技术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动脑相结合”,采用工学合作、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践能力,促进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另外,激励他们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发现.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不仅提高其学习效率也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提高就业能力,更好地投身于城市建设中。
(二)企业进行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
企业进行岗前培训应包括岗位及相关技能培训,职业文化培训和必要的心理指导。相关技能培训使他们能更快进入工作状态,适应工作岗位,提高工作效率。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与引导,能够增进他们对单位的职业文化认同,对职业使命、职业荣誉感及职业规范的自觉体认和自愿遵从,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职业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工作。他们在从业初期阶段常常会因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产生心理问题.轻则会产生对人对事的厌恶情绪,重则会造成心理障碍。岗前培训对他们进行有效地心理指导有助于他们渡过“心理危机期”.树立其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信心。
在岗培训相对于岗前培训更强调“提高”和“增进”,因此不应停留在一般的职工培训上,而要着眼于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在进行在岗培训时要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考虑培训目标 《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途径(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