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途径
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途径
口张字 肖凤翔
摘 要: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生活面临挑战、心理承受煎熬成为他们前进的障碍。职业教育的平民性和公益性使救助他们成为可能。通过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及相关机构提供职业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其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促使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生存境遇;救助途径
作者简介:张宇(1987-),女,河南渑池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肖凤翔(1955-),男,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0)34-0031-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加,农民工群体中出现了一个由“80后”“90后”等年轻人组成的特殊群体。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来指称这一特殊群体。在全国2亿多外出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到60%以上。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上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有很大差别。但同样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境遇却更令人担忧,救助他们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境遇
生存境遇即人类生活的整体境况和遭遇.包括生活状态,精神,心理等因素。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境遇是有效救助他们的前提和基础.从其生活状况及心理状况来分析或许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一)生活面临挑战
1.居所不定。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较大导致居无定所,这与其自身特征密切相关。首先,就业期望值高与职业技能水平低的不相适应造成他们继续寻求新的目标和方向。其次,物质和精神的高要求与现有的工作条件差、待遇低,实现迁移机会少相差甚远使他们选择继续漂泊。第三,自身的工作耐力低、适应性较差与职业期望之间的不相符使他们只能选择“寻求下一个城市”。有数据显示,他们中流动次数为两次及以上的占到83.1%.流动频率为一年及以上的仅占2.7%.这有力地证明了这个群体“吉普赛人”式的“漂泊”的生活轨迹。
2.生活拮据。近几年农民工工资有所增长但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据调查,2008年农民工工资平均每月1156元.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平均每月1016元,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依然较低。由于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及价值观都以城市为坐标——注重生存质量.即不仅要提高物质生活质量,同时也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这样剩余的工资就难以支撑其成长性技能的获得.他们只能从事低收入的工作。另外,他们的就业岗位缺乏稳定性,经常会遭遇摩擦性失业,且失业期限无法预料。因此,他们依旧要面临生活拮据的困境。
3.情感孤独。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一个未婚群体,他们中未婚的比例高达77.2%.处于18-30岁这个年龄阶段,正是恋爱择偶的黄金时段。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受城市新思想、新观念的濡染他们已经开始立体、全面地考虑其择偶标准,重视感情的质量,对感情的期望较高。另一方面,他们窘迫的处境自然不会受到城市女性的青睐,同时在“梯度择偶”法则的效应下.一些同样来自农村“曾经的战友”的打工妹好高骛远,一致向“钱”看或一致向“城”看,致使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步人大龄青年的行列还是单身,家人着急,自己无奈。处于恋爱的季节,爱情是他们最需要的情感类型,却受到过多的抑制,因此,很难形成有效的压力分担机制、心灵创伤的消弭机制和生理压力的消解机制.致使他们在黄金般的年龄独自承受情感孤独。
(二)心理承受煎熬
1.职业期望高与职业声望低引起的心理落差。职业声望是指人们对各种职业所做的主观评价,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最早提出。中国社会学学者李春玲在其理论的影响下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当前中国社会.决定人们声望地位的主要因素是教育、收入、权力、就业单位性质以及是否从事受歧视的职业。新生代农民工受正规教育的年限平均为9.75年,大多从事城市人不愿做的高强度、收入低甚至有身体危害的建筑业与制造业之类的工作。这给他们带来的不是收入水平的提高亦不是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是来自外界的歧视和排斥。他们曾是家人的骄傲.有着极高的职业期望却遭遇较低的职业声望,这极易造成他们的心理落差,影响健康心理的形成。
2.对城市的向往与市民的排斥引起的心理冲突。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受到以城市文化为主题的报刊、广播和影视的影响,接受了多元化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对城市生活产生极大的认同感。但却受到城市人的漠视甚至歧视。城市人认为他们素质低,不讲卫生.所从事的工作“低级”等这都深深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对城市文化的强烈渴望与城市人强烈的排斥使他们产生较强的心理冲突,导致他们自卑情绪激增。
3.家庭的温暖与城市的孤独无助形成的反差引起心理封闭。新生代农民工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大多是家中的“掌上明珠”,从小受到来自家庭的百般宠爱,衣食无忧。他们进入城市后,没有亲人在身边照顾.一切事务都需要自己处理,缺少感情上的依赖与寄托.这就容易引起他们对家庭温暖的怀念。同时,受所从事工作的性质的影响,他们经常会产生委屈和不满情绪,这种情愫无人诉说便容易引起他们孤独无助的心理。家庭的温暖和城市的孤独无助形成的强烈反差造成他们心理封闭,影响健康性格、人格的形成。
4.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引起的心理失衡。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是新生代农民工得到尊重和认可的前提.但现实中他们的各项权益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首先,就业权受限制,许多企业和地方在户籍制度的影响下剥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权和自由择业权。其次,劳动报酬权受侵害,主要表现是同工不同酬和企业拖欠甚至拒付工资。第三,休息休假权得不到保障。农民工劳动超时十分普遍.29.6%的农民工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72.5%的农民工每周工作7天。四,劳动安全缺失。安全保护品及必要的安全培训缺失致使其职业发病率和工伤事故发生率增加。第五,社会保障权缺失。户籍制度的壁垒使他们不能享受同城市人相同的医疗、失业、住房、教育等社会保障。
5.“非工非农”身份边缘化引起的自我认同危机。调查 《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途径》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8964.html
口张字 肖凤翔
摘 要: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生活面临挑战、心理承受煎熬成为他们前进的障碍。职业教育的平民性和公益性使救助他们成为可能。通过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及相关机构提供职业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其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促使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生存境遇;救助途径
作者简介:张宇(1987-),女,河南渑池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肖凤翔(1955-),男,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0)34-0031-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加,农民工群体中出现了一个由“80后”“90后”等年轻人组成的特殊群体。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来指称这一特殊群体。在全国2亿多外出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到60%以上。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上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有很大差别。但同样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境遇却更令人担忧,救助他们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境遇
生存境遇即人类生活的整体境况和遭遇.包括生活状态,精神,心理等因素。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境遇是有效救助他们的前提和基础.从其生活状况及心理状况来分析或许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一)生活面临挑战
1.居所不定。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较大导致居无定所,这与其自身特征密切相关。首先,就业期望值高与职业技能水平低的不相适应造成他们继续寻求新的目标和方向。其次,物质和精神的高要求与现有的工作条件差、待遇低,实现迁移机会少相差甚远使他们选择继续漂泊。第三,自身的工作耐力低、适应性较差与职业期望之间的不相符使他们只能选择“寻求下一个城市”。有数据显示,他们中流动次数为两次及以上的占到83.1%.流动频率为一年及以上的仅占2.7%.这有力地证明了这个群体“吉普赛人”式的“漂泊”的生活轨迹。
2.生活拮据。近几年农民工工资有所增长但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据调查,2008年农民工工资平均每月1156元.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平均每月1016元,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依然较低。由于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及价值观都以城市为坐标——注重生存质量.即不仅要提高物质生活质量,同时也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这样剩余的工资就难以支撑其成长性技能的获得.他们只能从事低收入的工作。另外,他们的就业岗位缺乏稳定性,经常会遭遇摩擦性失业,且失业期限无法预料。因此,他们依旧要面临生活拮据的困境。
3.情感孤独。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一个未婚群体,他们中未婚的比例高达77.2%.处于18-30岁这个年龄阶段,正是恋爱择偶的黄金时段。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受城市新思想、新观念的濡染他们已经开始立体、全面地考虑其择偶标准,重视感情的质量,对感情的期望较高。另一方面,他们窘迫的处境自然不会受到城市女性的青睐,同时在“梯度择偶”法则的效应下.一些同样来自农村“曾经的战友”的打工妹好高骛远,一致向“钱”看或一致向“城”看,致使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步人大龄青年的行列还是单身,家人着急,自己无奈。处于恋爱的季节,爱情是他们最需要的情感类型,却受到过多的抑制,因此,很难形成有效的压力分担机制、心灵创伤的消弭机制和生理压力的消解机制.致使他们在黄金般的年龄独自承受情感孤独。
(二)心理承受煎熬
1.职业期望高与职业声望低引起的心理落差。职业声望是指人们对各种职业所做的主观评价,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最早提出。中国社会学学者李春玲在其理论的影响下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当前中国社会.决定人们声望地位的主要因素是教育、收入、权力、就业单位性质以及是否从事受歧视的职业。新生代农民工受正规教育的年限平均为9.75年,大多从事城市人不愿做的高强度、收入低甚至有身体危害的建筑业与制造业之类的工作。这给他们带来的不是收入水平的提高亦不是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是来自外界的歧视和排斥。他们曾是家人的骄傲.有着极高的职业期望却遭遇较低的职业声望,这极易造成他们的心理落差,影响健康心理的形成。
2.对城市的向往与市民的排斥引起的心理冲突。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受到以城市文化为主题的报刊、广播和影视的影响,接受了多元化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对城市生活产生极大的认同感。但却受到城市人的漠视甚至歧视。城市人认为他们素质低,不讲卫生.所从事的工作“低级”等这都深深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对城市文化的强烈渴望与城市人强烈的排斥使他们产生较强的心理冲突,导致他们自卑情绪激增。
3.家庭的温暖与城市的孤独无助形成的反差引起心理封闭。新生代农民工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大多是家中的“掌上明珠”,从小受到来自家庭的百般宠爱,衣食无忧。他们进入城市后,没有亲人在身边照顾.一切事务都需要自己处理,缺少感情上的依赖与寄托.这就容易引起他们对家庭温暖的怀念。同时,受所从事工作的性质的影响,他们经常会产生委屈和不满情绪,这种情愫无人诉说便容易引起他们孤独无助的心理。家庭的温暖和城市的孤独无助形成的强烈反差造成他们心理封闭,影响健康性格、人格的形成。
4.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引起的心理失衡。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是新生代农民工得到尊重和认可的前提.但现实中他们的各项权益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首先,就业权受限制,许多企业和地方在户籍制度的影响下剥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权和自由择业权。其次,劳动报酬权受侵害,主要表现是同工不同酬和企业拖欠甚至拒付工资。第三,休息休假权得不到保障。农民工劳动超时十分普遍.29.6%的农民工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72.5%的农民工每周工作7天。四,劳动安全缺失。安全保护品及必要的安全培训缺失致使其职业发病率和工伤事故发生率增加。第五,社会保障权缺失。户籍制度的壁垒使他们不能享受同城市人相同的医疗、失业、住房、教育等社会保障。
5.“非工非农”身份边缘化引起的自我认同危机。调查 《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