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数学论文 >> 正文

面对“课改”和读胡东芳先生的“东西方教育杂谈”引发的几点思考


班主任就讲到美国的教师如何一课的例子,学生不规定班级,可以选择教师上课。而如果教师学养不丰富,不幽默风趣,没有服务责任,竞争意识,学生会到你那上课吗?你还有市场吗?
         
      因此,我们做教师要时刻得持强烈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始终把我们的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勇于承担起自已的义务,对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能充分投入满腔激情。则,作为教师才有真正的、自己的市场。
          三、我们应该让学生拥有什么?
         
      在应试教育时代,灌输教育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灌输教育有三基本特征:一是严重的“教师中心主义”,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对立没有对话。在灌输式教学中,教师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学生的一切行为必须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学生毫无主体性可言,教学成了一个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单向行为。二是教育中严重的“表演意识”,教师的讲课就好像表演一样,而讲稿则是表演赖以进行的台词,学生和教师的一切思路和动作必须绝对与之相符。在这样的表演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平等,轻松自由的对话机会被完全剥夺了,独立思考和创新活动的余地没有了,人人被迫去扮演不适合自己本性的角色,教学成为一种被动而痛苦的事情。三是它大力培养“尖子生”,把其余的学生当作“处理品”,而判别“尖子”的主要标准是对知识的掌握。在这一目标之下,人们普遍认为教师的天职就是将大量放这四海而皆准的知识尽快地教给学生,而尽快传授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就是给知识树立无上权威,并以强迫的方式,让学生无条件地记忆、模仿、服从和坚信。即使是作为“尖子生”的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也只能用记忆和思考功能,很少用感知功能。而教师所教的知识多数来自教授专家编写的课本,课本中的知识又主要是科学研究的现成成果,教学基本上与研究,创造和发明等无关。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知识”的人不等于是有素质的人,更不等于有文化的人。
         
      在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上,中国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呢?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什么“、“为什么”是两充满魔力的词,它们是孩子打开知识宝库之间的钥匙——大约在一岁半时,儿童就开始了他们以“什么”为特征的第一个好间期——“这是什么?”、天空、泥土、飞鸟直到家里的一切日常用品,都会成为追问的对象。当他们对所见所闻略微熟悉时,他们又开始刨根问底地追究为什么的问题。可以看出,孩子所拥有的潜力是巨大的,要比目前的教育体制所能启发他们的多得多。当孩子们成为学校的学生时,他们的问号变成了句号。很明显,我们的教育缺乏学生动脑的“时空”,缺乏开发学生思维的“家庭作业”,是一大原因。还有就是教师注重对具体解题的指导,而忽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换句话说,重视“答”的训练而忽略“问”的培养与指导,也是一个原因。

         
      俗话说得好,“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紧相连的,我们让学生学会做学问,就是首先学会问。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要或者说主要靠后天培养。由此看来,教师需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育、教学,即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我们还需要帮助学生将他们具有创意的反应与所受训练及知识结合起来,从而在他们接管成人的世界时,能够保持神奇的视野。为此,教育者必须悉心保护学生固有的创新求异的本能和欲望。不能教条地,机械地用同一个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他们,规范和框定他们的创造活动。给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这样才能使其充满“?”。

      &

nbsp;  
      关于“问”字,对于教育者很容易与课堂联系起来。那么,国外的课堂怎样呢?学生坐相五花八门,各种坐姿都有,有的学甚至是坐在地上而不是椅子上。老师在前面讲课的时候,学生们在底下七嘴八舌地发言……学生从来不会受到老师的压力,他们敢于提问,有敢于质疑的勇气,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积极性以及与老师争辩的口才,都会使人有一种后生可畏的感觉。与国内课堂相比,国外老师与学生完全是一种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老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和充实,高水平的老师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国外的课堂上,提问特别多,这里所谓的提问多,不是教师提问学生多,而是学生问教师的问题多。课堂上经常有学生打断教师的讲授,有的干脆直接插嘴。“没有规距,不成方圆”,这本是一句极富哲理的话语,它对学生的良好发展是必要的,但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目的,只显了让学生“规”中“距”,过分强调“规”和“距”的话,人潜在的创造才能,就很可能被无情扼杀。不管怎么说,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人的潜能的不断发挥,人的思想情感的充分释放。

         
      说到这里,到底我们要让学生拥有什么呢?很简单,就是“问题”二字,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从课堂这个主阵地出发,真正认识到改造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改造课堂,是每一个学生权利和要求;改造课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教师在课堂中应如何做?
          1、教师要有尝试的意识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西红柿的人之后,今天的人们才能够品尝到鲜美的螃蟹肉和酸酸甜甜的番茄汁。这些美好的享受来自于前人大胆的尝试。胡东芳先生说“试”在英文中为“TRY”,“TRY”不仅仅是“试”,还有“努力”的意思,它不仅仅需要“试”的勇气,更需要不懈努力的意志。一个人有了尝试的意识,再加上持续不懈的努力,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还看什么事情做不好?什么都愿“TRY”,这正一个人想象力的源泉,什么都敢“TRY”,这正是一个人有生气的表现。举例:胡东芳先

《面对“课改”和读胡东芳先生的“东西方教育杂谈”引发的几点思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9227.html

  • 上一篇范文: 学数学不能离开现实生活
  • 下一篇范文: 数学教学与生活化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数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