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要提高农民素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是关键。[凹丫丫范文网文章-http://fanwen.oyaya.net 凹丫丫范文网 帮您找文章]因此,加强农民教育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
一、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现状
农民教育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有近8亿农民,4.8亿农村劳动力,农民是最大的人口群体,但同时也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占50.2%,高中占9.7%,中专占2.1%,大专及以上占0.6%.秀山县农村劳动力的文化层次则更低,经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在全县31.8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7%,初中占40.0%,高中以上只占9.3%.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组织化程度不高,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瓶颈。一是制约了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影响生产的快速发展;二是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进程,影响农民增收,难以实现生活宽裕;三是农民接受爱国主义、形势政策、民主法制、公民道德、公共卫生等教育较少,农民普遍对营造文明乡风、建设整洁村容、加强民主管理缺乏认识,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热情不高。
二、农民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民教育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长盛不衰,关系到农村社会能否繁荣稳定,关系到全面小康能否顺利实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始终做到任何时候都不忽视、不放松农民教育。
1、加强农民教育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长期偏低,人均只有城市居民的1/3,而且差距还在扩大。农民素质不高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技术水平差,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难以快速推广。有关资料表明,一项先进农业技术在发达国家全面推广只需2年,我国需6年,秀山则更长。二是就业技能差,农村富余劳动力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的比重不到20%,秀山还不到10%,而随着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来了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出现了劳动力供求结构性失衡的“民工荒”现象,这种表面上的“民工荒”,实际上是“技工荒”。三是营销能力差,优质农产品难以实现高价值。单家独户的提篮小卖,没有真正进入市场,大部分利益被中间商攫取,农民在农产品价值链条中没有获得应有利润。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必须把农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
2、加强农民教育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农民与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相差很大,城市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年,农村居民只有8年;城市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占到70%以上,而农村只有39%.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切实加强农民教育,用城市的教育资源覆盖农村,用市民的文化素养提升农民,逐步缩小城市与农村的文化差异,促进城乡文化自然融合,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3、加强农民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投入主体是政府,建设主体应当是农民。因此,必须把农民教育作为重要突破口,大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切实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4、加强农民教育是构建和谐农村的现实途径。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精神文化缺失,市场意识淡薄是造成群体事件时有发生,赌博成风,各种犯罪活动猖獗等不稳定现象的根源。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知识培训、法律法规教育、精神文明培养,真正提高农民的市场风险意识、依法办事意识、民主管理意识,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农村长治久安、和谐繁荣。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的重点和主攻方向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新农村的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此,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使农村大批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达到新型农民的要求,并着力培养和建立以下五支队伍。
一是培养产业工人队伍。主要是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培养一大批电子、轻纺、手工、建筑及服务业等行业的产业工人,使他们掌握某一特长或技能,在满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并逐步把他们从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9320.html
一、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现状
农民教育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有近8亿农民,4.8亿农村劳动力,农民是最大的人口群体,但同时也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占50.2%,高中占9.7%,中专占2.1%,大专及以上占0.6%.秀山县农村劳动力的文化层次则更低,经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在全县31.8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7%,初中占40.0%,高中以上只占9.3%.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组织化程度不高,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瓶颈。一是制约了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影响生产的快速发展;二是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进程,影响农民增收,难以实现生活宽裕;三是农民接受爱国主义、形势政策、民主法制、公民道德、公共卫生等教育较少,农民普遍对营造文明乡风、建设整洁村容、加强民主管理缺乏认识,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热情不高。
二、农民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民教育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长盛不衰,关系到农村社会能否繁荣稳定,关系到全面小康能否顺利实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始终做到任何时候都不忽视、不放松农民教育。
1、加强农民教育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长期偏低,人均只有城市居民的1/3,而且差距还在扩大。农民素质不高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技术水平差,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难以快速推广。有关资料表明,一项先进农业技术在发达国家全面推广只需2年,我国需6年,秀山则更长。二是就业技能差,农村富余劳动力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的比重不到20%,秀山还不到10%,而随着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来了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出现了劳动力供求结构性失衡的“民工荒”现象,这种表面上的“民工荒”,实际上是“技工荒”。三是营销能力差,优质农产品难以实现高价值。单家独户的提篮小卖,没有真正进入市场,大部分利益被中间商攫取,农民在农产品价值链条中没有获得应有利润。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必须把农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
2、加强农民教育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农民与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相差很大,城市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年,农村居民只有8年;城市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占到70%以上,而农村只有39%.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切实加强农民教育,用城市的教育资源覆盖农村,用市民的文化素养提升农民,逐步缩小城市与农村的文化差异,促进城乡文化自然融合,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3、加强农民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投入主体是政府,建设主体应当是农民。因此,必须把农民教育作为重要突破口,大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切实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4、加强农民教育是构建和谐农村的现实途径。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精神文化缺失,市场意识淡薄是造成群体事件时有发生,赌博成风,各种犯罪活动猖獗等不稳定现象的根源。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知识培训、法律法规教育、精神文明培养,真正提高农民的市场风险意识、依法办事意识、民主管理意识,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农村长治久安、和谐繁荣。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的重点和主攻方向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新农村的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此,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使农村大批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达到新型农民的要求,并着力培养和建立以下五支队伍。
一是培养产业工人队伍。主要是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培养一大批电子、轻纺、手工、建筑及服务业等行业的产业工人,使他们掌握某一特长或技能,在满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并逐步把他们从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