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保持可持续发展 打造现代新一中
阔的世界。还有一个致命的原因,就是现在学生的“剩余时间”基本被其它科目瓜分殆尽,语文在学生眼中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科目,阅读经典已成为一种奢侈。诗意被急功近利的思想蹂躏,诗意被做不完的作业湮没。看看我们学生的课桌,可有谁堂堂正正摆上一本《红楼梦》、《围城》抑或是《巴黎圣母院》?堆满课桌的是教材、教辅,一些花哨时尚的中学生杂志,倒是见得不少的,这些杂志 封面青春是靓女、内文花花绿绿、插画、色彩,令人眼花缭乱,有时翻了半天,目录也没找到,这样杂志,不读也罢。据调查,大多数高中生都在阅读与文化课有关的复习资料、习题集、作文精品等,或者就是武侠、言情小说,很少人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等国内外名著。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关注:学生离经典越来越远了。
课业负担过重,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日益狭小,个性受到压抑,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十分不利的。学生学习缺少诗意,在不少人眼里成为负担!不记得谁说过“诗意地栖居”这句话了,我们觉得我们一中学生的学习也应当是“诗意的学习”!
我们呼唤经典的回归,呼唤诗意的回归。把学生拉回经典,让学生诗意地学习、自由发展、做一个完整的人!梁思成曾经说过“我们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所谓“半个人”,即只懂科学、不懂人文,或者只懂人文、不懂科学的毕业生。现在的情况是很多懂科学,却不懂人文的毕业生,正因如此,儿子杀母、刘海洋伤熊、十三岁孩子火烧网吧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技术至上主义的盛行、信息时代的信息崇拜,使人的情感缩减。一中,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应该强化,以保证学生健康地发展。
据上分析,我们的建议是:
一是控制各科作业量,把时间还给学生。这一点是基础和前提,没有较充足的时间读书,谈人文只能是空中楼阁。现在学生的作业量还是偏大,就拿高一来说,学习科目达九科,以每科30分种计,共需270分钟,4个多小时做作业,晚自习三节课也仅150分钟。所以作业量一定要控制,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尽量在课堂上完成。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二十一世纪也是弘扬个性的时代,没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个性只能被埋没。
二是启动“经典诗歌诵读”工程。诗,是经典中的经典,读诗是直抵心灵的阅读,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其独到而辉煌的功效。
诗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经》、《离骚》双峰并峙,高不可攀;此后杰出诗人、作品层出不穷,唐诗、宋词、元曲,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文学史上的奇观。我国很早就有诗教的传统,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足见古人对诗之重视程度。
诗为我们展示了广阔的天地:这里有“临行密密逢,意恐迟迟归”的无限亲情;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凄美爱情;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浓浓乡情;也有“忽闻岸上踏歌声,不及汪伦赠我情”的拳拳友情。这里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也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 天”的清丽;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奔放;也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壮;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再加上诗具有短小精悍,富有情感,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等特点,所以千百年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熏陶了无数英才伟人!
我们想通过“经典诗歌诵读”工程,弘扬诗教传统,步骤如下:
(1)编写诵读课本。学校可组织语文教师编写诗歌诵读读本,高一、高二、高三各一本。我们的设想是高一为《唐宋名诗诵读读本》,高二为《唐宋名词诵读读本》,高三为《现代新诗诵读读本》。每学期期初发给学生。
2、组织诵读。规定每天早晚用10分钟诵读,还有每节语文课抽3~5分钟诵读。学生爱读谁的诗就读谁的诗。让读诗成为习惯,慢慢地,我们的学习,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诗意。
3、开展诵读竞赛。分班分年段展开竞赛,竞赛形式要灵活,如擂台赛、男女对抗赛、师生对抗等。每年还可举行一次大型诗歌朗诵会。
4、尝试诗歌创作。在大量诵读的基础上,还可指导学生尝试诗歌创作。可以开一些诗歌创作讲座,有条件的话,可聘请诗人主讲,效果更好。
步骤图如下:
三是开展“阅读经典”读书活动。
这里的经典不仅仅是文学经典,还可以是哲学、美学、科学、历史等方面的经典著作。语文课程说明附录有开出阅读推荐书目,但这个书目有不少缺点,缺点表现在:①太少。涉及的基本上是文学经典,其它领域未列出,这样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不大;②太难。有一些书目太难,如《歌德谈话录》等,对高中生不太适合,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③太窄。历史、科学、哲学等方面著作未列出,现代新经典作品也未涉及。这种情况,作为语文教师,应加以改变,可在对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更广泛的书目,供学生自由选择,然后写出读书心得,每期在班上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交流心得,这也很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教育的对象是人,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一定要关注人的发展,处处以人为本,那么我们的学校就充满朝气,充满诗意。我心目中的一中是朝气蓬勃、人才济济,充满诗意的一中。我相信巍巍冠豸山下一颗璀璨的明珠——连城一中,必将走出连城,走向全省,走向全国……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打造现代新一中!
《以人为本 保持可持续发展 打造现代新一中(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9353.html
课业负担过重,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日益狭小,个性受到压抑,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十分不利的。学生学习缺少诗意,在不少人眼里成为负担!不记得谁说过“诗意地栖居”这句话了,我们觉得我们一中学生的学习也应当是“诗意的学习”!
我们呼唤经典的回归,呼唤诗意的回归。把学生拉回经典,让学生诗意地学习、自由发展、做一个完整的人!梁思成曾经说过“我们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所谓“半个人”,即只懂科学、不懂人文,或者只懂人文、不懂科学的毕业生。现在的情况是很多懂科学,却不懂人文的毕业生,正因如此,儿子杀母、刘海洋伤熊、十三岁孩子火烧网吧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技术至上主义的盛行、信息时代的信息崇拜,使人的情感缩减。一中,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应该强化,以保证学生健康地发展。
据上分析,我们的建议是:
一是控制各科作业量,把时间还给学生。这一点是基础和前提,没有较充足的时间读书,谈人文只能是空中楼阁。现在学生的作业量还是偏大,就拿高一来说,学习科目达九科,以每科30分种计,共需270分钟,4个多小时做作业,晚自习三节课也仅150分钟。所以作业量一定要控制,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尽量在课堂上完成。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二十一世纪也是弘扬个性的时代,没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个性只能被埋没。
二是启动“经典诗歌诵读”工程。诗,是经典中的经典,读诗是直抵心灵的阅读,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其独到而辉煌的功效。
诗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经》、《离骚》双峰并峙,高不可攀;此后杰出诗人、作品层出不穷,唐诗、宋词、元曲,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文学史上的奇观。我国很早就有诗教的传统,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足见古人对诗之重视程度。
诗为我们展示了广阔的天地:这里有“临行密密逢,意恐迟迟归”的无限亲情;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凄美爱情;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浓浓乡情;也有“忽闻岸上踏歌声,不及汪伦赠我情”的拳拳友情。这里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也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 天”的清丽;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奔放;也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壮;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再加上诗具有短小精悍,富有情感,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等特点,所以千百年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熏陶了无数英才伟人!
我们想通过“经典诗歌诵读”工程,弘扬诗教传统,步骤如下:
(1)编写诵读课本。学校可组织语文教师编写诗歌诵读读本,高一、高二、高三各一本。我们的设想是高一为《唐宋名诗诵读读本》,高二为《唐宋名词诵读读本》,高三为《现代新诗诵读读本》。每学期期初发给学生。
2、组织诵读。规定每天早晚用10分钟诵读,还有每节语文课抽3~5分钟诵读。学生爱读谁的诗就读谁的诗。让读诗成为习惯,慢慢地,我们的学习,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诗意。
3、开展诵读竞赛。分班分年段展开竞赛,竞赛形式要灵活,如擂台赛、男女对抗赛、师生对抗等。每年还可举行一次大型诗歌朗诵会。
4、尝试诗歌创作。在大量诵读的基础上,还可指导学生尝试诗歌创作。可以开一些诗歌创作讲座,有条件的话,可聘请诗人主讲,效果更好。
步骤图如下:
三是开展“阅读经典”读书活动。
这里的经典不仅仅是文学经典,还可以是哲学、美学、科学、历史等方面的经典著作。语文课程说明附录有开出阅读推荐书目,但这个书目有不少缺点,缺点表现在:①太少。涉及的基本上是文学经典,其它领域未列出,这样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不大;②太难。有一些书目太难,如《歌德谈话录》等,对高中生不太适合,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③太窄。历史、科学、哲学等方面著作未列出,现代新经典作品也未涉及。这种情况,作为语文教师,应加以改变,可在对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更广泛的书目,供学生自由选择,然后写出读书心得,每期在班上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交流心得,这也很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教育的对象是人,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一定要关注人的发展,处处以人为本,那么我们的学校就充满朝气,充满诗意。我心目中的一中是朝气蓬勃、人才济济,充满诗意的一中。我相信巍巍冠豸山下一颗璀璨的明珠——连城一中,必将走出连城,走向全省,走向全国……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打造现代新一中!
《以人为本 保持可持续发展 打造现代新一中(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