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素质”教师对高职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双师素质”教师对高职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韦晓军 李庆文
摘要:高职院校虽然不属于企业的范畴,但在人才市场不断完善以及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自主选择的情况下,如果把毕业生看作是学校的“产品”,那么用分析企业竞争力的方法来分析高职院校还是比较合理的。依据波特竞争理论的框架,分析“双师素质”教师对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影响。分析发现“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为高职院校带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吸引高素质学生报考、增加学生学习满意度、减少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等好处,因此,“双师素质”教师可以大大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加快建设自己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竞争力
作者简介:韦晓军(1968-),女,广西柳州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李庆文(1966-),男,广西北流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0年项目“‘双师素质’教师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编号:2010JGB188)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1)29-0010-02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提出了“国家钻石”理论,这一理论被学术界公认为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竞争力理论。波特的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尤其是企业在激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相对于竞争对手所具有的市场吸引力。同时,该理论还指出了企业竞争力主要来自五个方面,被学术界称为“波特五力”模型。“波特五力”模型确定了竞争的来源主要来自以下五个层面:一是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二是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三是现有同行业内企业间的竞争,四是替代品生产者的威胁,五是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据统计,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660万.而“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占据“半壁江山”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初次就业率在高等教育中是最低的,就业的难题变得无比严峻和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内许多学者提出要借鉴国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鼓励国内高职院校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因为“双师素质”教师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有助于高职院校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徐朔(1996)对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指出,师资是职业学院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职教师资的培养必须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培养体系。发达国家重视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体现在培养培训的正规化与优厚的待遇上(王毅等,2000;付菊,2005),尤其是重视对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重视对兼职教师的聘用(陈祝林等,1998),并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变化(郑春荣,2000)。在国内,学者们指出,我国“双师素质”教师存在实践锻炼的场所和机会缺乏等问题(卢晓春等,2001),高职教师可以通过参与生产实践、参与教学科研、承担技术项目等途径,达到“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王义澄,1990;王荣成,2002),从完善标准与认证制度人手,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张社字,2004;孙泽文,2009,刘子真,2009,詹宇河,2010)。贾俐俐(2009)认为,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证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其人才培养水平和各项职能的发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是否具有竞争力以及具有多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谁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谁就拥有了在高职教育市场上竞争制胜的关键法宝。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的规模,而在它一代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能立足,教师一定要有特色。”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其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高职院校是围绕“能力为本位”而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高职院校普遍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客观上要求教师一方面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方面的基础能力,另一方面又必须具备职业技术方面的专业能力,也就是说,要求这些教师不仅要掌握高等教育基本教学规律,而且还应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总而言之.就是要求教师要具备“双师素质”。
2005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都明确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一项重要工作。那么,“双师素质”教师是否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呢?“双师素质”教师又是如何影响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呢?高职院校虽然不属于企业范畴,但在人才市场不断完善以及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自主选择的情况下,如果把毕业生看作是学校的“产品”,那么用分析企业竞争力的方法来分析高职院校还是合理的。因此,按照“波特五力”的框架,分析”双师素质”教师对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在企业视角下,供应商主要是通过提高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应用到高职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供应商”就是为其提供学生的家庭。那么家庭是如何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的呢?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家庭把孩子送来就读是为了将来能较好地就业。如果家庭觉得该校的培养水平不高,那么,讨价还价能力强的家庭,即有其他选择的家庭就不会让他们的孩子来报考这个学校。一般而言,考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家庭经济条件是决定家庭讨价还价能力的关键因素,因为考生的知识水平决定他的高考成绩,而家庭经济条件影响着他对报考院校空间以及学费等各种收费的考虑,这样对于那些竞争力不强的院校,只能招收到高考考分相对较低的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考生,从而使这些院校需要投 《“双师素质”教师对高职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9458.html
韦晓军 李庆文
摘要:高职院校虽然不属于企业的范畴,但在人才市场不断完善以及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自主选择的情况下,如果把毕业生看作是学校的“产品”,那么用分析企业竞争力的方法来分析高职院校还是比较合理的。依据波特竞争理论的框架,分析“双师素质”教师对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影响。分析发现“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为高职院校带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吸引高素质学生报考、增加学生学习满意度、减少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等好处,因此,“双师素质”教师可以大大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加快建设自己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竞争力
作者简介:韦晓军(1968-),女,广西柳州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李庆文(1966-),男,广西北流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0年项目“‘双师素质’教师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编号:2010JGB188)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1)29-0010-02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提出了“国家钻石”理论,这一理论被学术界公认为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竞争力理论。波特的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尤其是企业在激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相对于竞争对手所具有的市场吸引力。同时,该理论还指出了企业竞争力主要来自五个方面,被学术界称为“波特五力”模型。“波特五力”模型确定了竞争的来源主要来自以下五个层面:一是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二是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三是现有同行业内企业间的竞争,四是替代品生产者的威胁,五是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据统计,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660万.而“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占据“半壁江山”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初次就业率在高等教育中是最低的,就业的难题变得无比严峻和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内许多学者提出要借鉴国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鼓励国内高职院校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因为“双师素质”教师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有助于高职院校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徐朔(1996)对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指出,师资是职业学院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职教师资的培养必须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培养体系。发达国家重视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体现在培养培训的正规化与优厚的待遇上(王毅等,2000;付菊,2005),尤其是重视对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重视对兼职教师的聘用(陈祝林等,1998),并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变化(郑春荣,2000)。在国内,学者们指出,我国“双师素质”教师存在实践锻炼的场所和机会缺乏等问题(卢晓春等,2001),高职教师可以通过参与生产实践、参与教学科研、承担技术项目等途径,达到“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王义澄,1990;王荣成,2002),从完善标准与认证制度人手,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张社字,2004;孙泽文,2009,刘子真,2009,詹宇河,2010)。贾俐俐(2009)认为,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证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其人才培养水平和各项职能的发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是否具有竞争力以及具有多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谁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谁就拥有了在高职教育市场上竞争制胜的关键法宝。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的规模,而在它一代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能立足,教师一定要有特色。”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其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高职院校是围绕“能力为本位”而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高职院校普遍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客观上要求教师一方面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方面的基础能力,另一方面又必须具备职业技术方面的专业能力,也就是说,要求这些教师不仅要掌握高等教育基本教学规律,而且还应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总而言之.就是要求教师要具备“双师素质”。
2005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都明确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一项重要工作。那么,“双师素质”教师是否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呢?“双师素质”教师又是如何影响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呢?高职院校虽然不属于企业范畴,但在人才市场不断完善以及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自主选择的情况下,如果把毕业生看作是学校的“产品”,那么用分析企业竞争力的方法来分析高职院校还是合理的。因此,按照“波特五力”的框架,分析”双师素质”教师对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在企业视角下,供应商主要是通过提高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应用到高职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供应商”就是为其提供学生的家庭。那么家庭是如何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的呢?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家庭把孩子送来就读是为了将来能较好地就业。如果家庭觉得该校的培养水平不高,那么,讨价还价能力强的家庭,即有其他选择的家庭就不会让他们的孩子来报考这个学校。一般而言,考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家庭经济条件是决定家庭讨价还价能力的关键因素,因为考生的知识水平决定他的高考成绩,而家庭经济条件影响着他对报考院校空间以及学费等各种收费的考虑,这样对于那些竞争力不强的院校,只能招收到高考考分相对较低的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考生,从而使这些院校需要投 《“双师素质”教师对高职竞争力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