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教学管理论文 >> 正文

研究性学习挑战今日教师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一个人从小时会说话起就会不断提问,那就是在思索;即使成为一个大科学家,他的知识也只是整个知识海洋中的几个小贝壳,仍然要不断地思索。可是,为什么偏偏在我们的学校里,这样的提问和思考少了,甚至几乎是没有了呢?是不是我们的学生什么都懂了,不需要问了呢?当然不是!是我们的学生不会问了!这要归结于我们的教育形成的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学习和研究是两个阶段,学生只是学,学书本知识,学好书本知识将来自然就会用;中小学阶段只是打基础,搞研究是上了大学、当了科学家以后的事。但是,我们的先人并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问”就是“学”的一种,也是研究,所以学习叫做“问学”,学习和研究获得的知识叫“学问”。在英文中,study的意思既是学习也是研究,这也表明学习和研究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所以,把学习和研究截然分开,并不符合学习的规律。从生理学上说,上了大学才去开发研究潜能,也会错过头脑中研究性才能开发培养的最好时机,失去一生中良好思维品格养成的最好时机。现在,人们终于提出了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这是教育观念的一个可喜的进步,是对旧的思维定势的否定。

====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需要具备研究素质的教师。如果说,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产生了经验型教师,那么,要适应研究性学习,就需要研究型教师。

===="研究型教师”不是指专门搞研究,而是指具备研究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因此,研究型教师除了要系统深入地掌握所任课程需要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一些重要的素养、素质——

====教学实践的理论性与理论学习的实践性

====我们的前人有很好的把书本知识与实践联系的传统。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顾炎武就是一个典型。他在明亡后,大部分时间在北方活动,考察山川形势、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每次出行,他总是用二骡二马载书,经过边塞、关哨、山川,就向当地老兵询问了解有关知识和情况,如果所听到的跟以前所学的不相合,就打开书籍对勘,加以观察思考。经过长期积累,他终于有很多发明发现,写出《日知录》等传世之作,并提出“学以致用”,开有清一代实学的风气。今天,他的这种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做法,仍然对我们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教学活动是一种实践,这种实践有一个上升到理论高度的问题,这就是知所以然。老师教的书本知识主要是一些理论,这些理论也有一个与实践联系的问题。这就是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把教学活动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来思考、把握,是教学实践的理论性;把教学活动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联系,是理论学习的实践性。

====一般教师平时只考虑“教什么”,对于“怎样教”的问题,没有考虑,或考虑得很少。把学习书本知识与培养动手能力结合,是个十分急迫的问题。杨振宁教授说过:“我接触到很多第一流的物理学家,他们很能动脑筋,很能做实验,却不善于应付各种考试。”他说像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人,学习成绩都平常,如果以我们现在的教学和取才标准,这些人才可能被埋没。

====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沟通,并培养观察现象的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书本知识都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获得的,而当前的自然、社会仍存在许多现象和问题,等待我们去观察、研究,以便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教师要有把书本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的意识和能力,对活的、新的东西有兴趣,有亲自动手收集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自己具有这些素质,才能引导、影响、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兴趣的广泛性与学习的渗透性

====除了本专业外,对其他学科有广泛的兴趣,同时能够渗透性学习,从而达到由专才向一专多能转变,这是新时期的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各门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了解邻近学科或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能够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对一个专门课题的的研究,也经常需要邻近学科有关知识的支持;新的学科更往往是在几个边缘学科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在教学中随处体现广博的知识面,引导和鼓励学生扩大知识面。

====渗透性学习与扩大兴趣面有关系。渗透性学习一直为杨振宁教授所提倡。他说,渗透性学习法就是在还不太懂的时候,好像是乱七八糟的状态之下,就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他强调,中国传统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学会渗透式学习。因为中国文化中强调按部就班地学习,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美国学生则经常是在乱七八糟中把知识学了进去。他们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然后通过辩论剔除混乱的知识体系中的糟粕和谬误,从而得到迅速进步。这就是渗透式学习。他结合亲身体验鼓励中国学生多听其他专业的讲座,“听不懂没关系,硬着头皮去听,在基本不懂的情况下争取从中抓住能学到的东西”,这一点对中学教师同样适用。

====教师都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与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相比,已有一定专业的人比较不容易有广泛的兴趣和接受一些看起来是乱七八糟的东西。相反,正是学生最易有广泛的兴趣,易于接受新东西。所以,教师想做到与学生沟通,就要有广阔的知识面,要学会渗透式学习。今后,各科教学在内容上、方法上乃至人文与数理精神上的相互渗透,是一种趋势,教师

研究性学习挑战今日教师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982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教学管理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