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建议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建议
张俊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卒,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这一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对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在想方设法加以解决。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强调,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必修1教材“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一框,是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居民在收入分配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家对于解决这方面问题所采取的有关政策。这部分内容反映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对于帮助我们高中学生认识社会,全面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教过必修1教材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这个框题的内容很难教。有的知识不好把握,也有些知识很难讲清,笔者也有这样的同感。很多教师都知道这节课内容重要,但上公开课都回避这一内容。经过深入分析,我发现这个框题难教主要有这样一些原因:首先,这个内容是新增加的理论,重点难点内容较多。本框题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及解决的举措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这些知识都很抽象。其次,教材提供的辅助材料理论性较强,不贴近生活。教材在讲述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及解决的举措时,各提供一段辅助材料,这些材料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对此兴趣不大。再次,教材在编写中省略了一些重要概念的介绍,从而使学生对一些观念的理解缺少知识铺垫。此外,有的内容还涉及到辩证法的知识,高一学生尚未学习过哲学,缺少辩证思维。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克服教材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处理这些问题的几点教学建议,以便给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
一、引进基尼系数的指标,讲清收入分配的公平
收入分配公平这个概念较抽象,包含着一定的辩证法思想,需要我们运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教材在讲这个概念时,在辅助材料中提供了两个对立的观点,通过对这两个观点的比较,让学生发现,观点一把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等同起来,因而是片面的;观点二运用辩证的思维,指出收入分配公平也存在着合理的差别,因而是正确的。
借助这样的材料,固然能帮助学生理解该概念。但是,这段辅助材料思辨性强,比较抽象,对高中学生来讲缺少趣味性。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入一个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以及联合国对此所作的有关规定,让学生结合这个指标来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概念,这样就容易多了。
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在上个世纪初提出了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也叫洛伦茨系数)。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公平;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差距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公平。(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联合国把0.4作为基尼系数的警戒线,提醒某些国家应尽快采取措施,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否则,就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5以上,表明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超过联合国规定的警戒线。
二、补充几个重要的概念,做为公平举措的铺垫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材在讲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时提到,“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再分配更加重视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个重要举措。”然而,高一学生以前没有学过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这些概念,因此,理解这两个重要的举措就很困难。
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补上这些概念,也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一下这些内容,有了这些概念做铺垫,学生再学习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两个重要举措,也就水到渠成了。
国民收入是指—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新创造的价值总和,是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剩余部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经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三、结合两个直观的图表,理解两个合理的比重
教材在讲到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时提到“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两个合理比重很抽象,学生自己理解起来很困难。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两个直观的图表,就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实现难点的突破。
长期以来,我国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过分地强调国强,而忽视了民富,因而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过多的向国家和集体方面倾斜,造成居民的收入分配较少,并且,居民的收入增长与国民收入的增长不相适应,于是,我就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的第一个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提高第一个合理比重。学生通过观察这个图,就可以直观地发现国民收入分配上的不科学,应当适当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分配。在这些分配中,凭借劳动要素获得的收入较低,而拥有一技之长的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收入较高,按资本要素的收入最高,因此,我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的第二个图,帮助学生理解提高第二个合理比重。学生通过观察这个图,就可以直观地发现,同样是劳动者,而体力劳动者的报酬相对偏低,应当适当地提高。
四、借助教材提供材料,帮助理解辩证关系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包含着辩证法的内容——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高一学生由于没有学过哲学,缺少辩证思维,因而,对于这一内容的理解就很困难。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充分借助教材中提供的一段材料,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去阅读这段材料,领会材料中哪个部分说明效率的重要性,哪个部分强调了公平的重要性。学生阅读材料以后,经过认真地分析就会很快找到答案:新的领导改革公司分配制度,提高了工人的劳动报酬,说明效率是公平的前提;企业内部和谐了,公司又红火起来,强调了公平是效率的保证。这样,借助教材具体材料就可以很快理解抽象的观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建议》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9890.html
张俊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卒,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这一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对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在想方设法加以解决。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强调,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必修1教材“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一框,是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居民在收入分配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家对于解决这方面问题所采取的有关政策。这部分内容反映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对于帮助我们高中学生认识社会,全面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教过必修1教材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这个框题的内容很难教。有的知识不好把握,也有些知识很难讲清,笔者也有这样的同感。很多教师都知道这节课内容重要,但上公开课都回避这一内容。经过深入分析,我发现这个框题难教主要有这样一些原因:首先,这个内容是新增加的理论,重点难点内容较多。本框题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及解决的举措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这些知识都很抽象。其次,教材提供的辅助材料理论性较强,不贴近生活。教材在讲述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及解决的举措时,各提供一段辅助材料,这些材料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对此兴趣不大。再次,教材在编写中省略了一些重要概念的介绍,从而使学生对一些观念的理解缺少知识铺垫。此外,有的内容还涉及到辩证法的知识,高一学生尚未学习过哲学,缺少辩证思维。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克服教材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处理这些问题的几点教学建议,以便给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
一、引进基尼系数的指标,讲清收入分配的公平
收入分配公平这个概念较抽象,包含着一定的辩证法思想,需要我们运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教材在讲这个概念时,在辅助材料中提供了两个对立的观点,通过对这两个观点的比较,让学生发现,观点一把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等同起来,因而是片面的;观点二运用辩证的思维,指出收入分配公平也存在着合理的差别,因而是正确的。
借助这样的材料,固然能帮助学生理解该概念。但是,这段辅助材料思辨性强,比较抽象,对高中学生来讲缺少趣味性。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入一个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以及联合国对此所作的有关规定,让学生结合这个指标来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概念,这样就容易多了。
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在上个世纪初提出了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也叫洛伦茨系数)。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公平;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差距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公平。(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联合国把0.4作为基尼系数的警戒线,提醒某些国家应尽快采取措施,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否则,就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5以上,表明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超过联合国规定的警戒线。
二、补充几个重要的概念,做为公平举措的铺垫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材在讲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时提到,“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再分配更加重视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个重要举措。”然而,高一学生以前没有学过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这些概念,因此,理解这两个重要的举措就很困难。
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补上这些概念,也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一下这些内容,有了这些概念做铺垫,学生再学习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两个重要举措,也就水到渠成了。
国民收入是指—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新创造的价值总和,是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剩余部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经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三、结合两个直观的图表,理解两个合理的比重
教材在讲到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时提到“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两个合理比重很抽象,学生自己理解起来很困难。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两个直观的图表,就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实现难点的突破。
长期以来,我国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过分地强调国强,而忽视了民富,因而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过多的向国家和集体方面倾斜,造成居民的收入分配较少,并且,居民的收入增长与国民收入的增长不相适应,于是,我就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的第一个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提高第一个合理比重。学生通过观察这个图,就可以直观地发现国民收入分配上的不科学,应当适当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分配。在这些分配中,凭借劳动要素获得的收入较低,而拥有一技之长的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收入较高,按资本要素的收入最高,因此,我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的第二个图,帮助学生理解提高第二个合理比重。学生通过观察这个图,就可以直观地发现,同样是劳动者,而体力劳动者的报酬相对偏低,应当适当地提高。
四、借助教材提供材料,帮助理解辩证关系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包含着辩证法的内容——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高一学生由于没有学过哲学,缺少辩证思维,因而,对于这一内容的理解就很困难。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充分借助教材中提供的一段材料,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去阅读这段材料,领会材料中哪个部分说明效率的重要性,哪个部分强调了公平的重要性。学生阅读材料以后,经过认真地分析就会很快找到答案:新的领导改革公司分配制度,提高了工人的劳动报酬,说明效率是公平的前提;企业内部和谐了,公司又红火起来,强调了公平是效率的保证。这样,借助教材具体材料就可以很快理解抽象的观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