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新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的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针对我市中小学校布局不合理的现状,建议,一是把我市农村中小学校的布局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按照“立足发展、着眼长远、方便群众、确保安全”的原则,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留有余地,适当调整,合理拆并,改善办学条件,整合教育资源,做到学校布局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二是把幼儿教育纳入我市初级教育的内容,确保每个镇都在一所初中学校、一所中心小学及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目前,我市9个镇(办)中只有祥芝和永宁两个镇有公办中心幼儿园。三是盘活被撤销、合并学校的现有资产,所得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各级政府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性工作,采取切实措施,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为农村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一是出台吸引教师在农村执教的配套政策,例如,建设农村教师住房,解决子女上学,提高农村教师的津贴、补助标准,把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落到实处,让他们安心农村教育,切实解决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状。二是针对农村学校教师紧缺现状,适当放宽农村学校教师配置的师生比,增加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切实减轻教师因缺编而造成的沉重课时负担,避免长期的超负荷运转,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学习和研究教学,提高教学水平,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学需要。三是充分发挥市进修学校的作用,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一至二年的全脱产进修、鼓励教师自学进修提高学历和学习兄弟学校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等途径,整体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确保他们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四是延长支教时间,加大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和教师交流力度,增强城乡教育互动融合。也可适当引进高学历的研究生带动教学教研质量的提高。五是切实可行地解决农村代课教师的问题,由市财政按各校缺编的教师人数拨付给学校聘请,提高代课教师的待遇。
(四)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经费投入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大教育投入。经费落实得好,则农民得实惠,孩子得希望,教育得发展;如果落实得不好,则影响的是一个地方的农村教育事业,是一大批农村孩子的未来。农村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可靠的投入是搞好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物质保证。为保障农村教育投入,建议政府,一是将农村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确保落实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二是从新增农业税中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以“确保农村教育的投入不低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水平”;三是按照《教育法》国家鼓励境内、境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的规定,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在自愿的基础上捐资、集资发展农村教育。四是征收的教育附加费专款专用,全额用于教育,不得挪作它用。五是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村中小学设备添制、校舍维修、教师的继续教育等等公用经费标准。六是建立专门的教育经费,用于资助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和残疾学生接受教育的扶困助学制度。
(五)给予政策倾斜,扶持外来生学校
《义务教育法》(草案)规定流动人口子女享有与当地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解决在流入地区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是流入地政府应尽的责任。流动人口也是纳税人,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和建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其子女教育应该得到我市本地入学儿童同等的待遇。然而,随着我市发展建设的加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镇级工业集中区正在整合兴办,外来工子女日益增多给农村学校的经费、设施和教学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压力。当前,正值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际,市委倡导“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方针,深入人心。在此,建议由市政府出台政策,采取措施对外来生学校给予倾斜,由市财政按外来工子女入学人数增加经费,确保学校经费的足额投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既是民族的希望,也是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所在。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之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全面素质的关键,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需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迅速加以解决,也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关心和支持。
《提高新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的调研报告(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9895.html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各级政府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性工作,采取切实措施,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为农村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一是出台吸引教师在农村执教的配套政策,例如,建设农村教师住房,解决子女上学,提高农村教师的津贴、补助标准,把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落到实处,让他们安心农村教育,切实解决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状。二是针对农村学校教师紧缺现状,适当放宽农村学校教师配置的师生比,增加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切实减轻教师因缺编而造成的沉重课时负担,避免长期的超负荷运转,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学习和研究教学,提高教学水平,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学需要。三是充分发挥市进修学校的作用,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一至二年的全脱产进修、鼓励教师自学进修提高学历和学习兄弟学校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等途径,整体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确保他们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四是延长支教时间,加大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和教师交流力度,增强城乡教育互动融合。也可适当引进高学历的研究生带动教学教研质量的提高。五是切实可行地解决农村代课教师的问题,由市财政按各校缺编的教师人数拨付给学校聘请,提高代课教师的待遇。
(四)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经费投入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大教育投入。经费落实得好,则农民得实惠,孩子得希望,教育得发展;如果落实得不好,则影响的是一个地方的农村教育事业,是一大批农村孩子的未来。农村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可靠的投入是搞好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物质保证。为保障农村教育投入,建议政府,一是将农村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确保落实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二是从新增农业税中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以“确保农村教育的投入不低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水平”;三是按照《教育法》国家鼓励境内、境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的规定,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在自愿的基础上捐资、集资发展农村教育。四是征收的教育附加费专款专用,全额用于教育,不得挪作它用。五是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村中小学设备添制、校舍维修、教师的继续教育等等公用经费标准。六是建立专门的教育经费,用于资助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和残疾学生接受教育的扶困助学制度。
(五)给予政策倾斜,扶持外来生学校
《义务教育法》(草案)规定流动人口子女享有与当地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解决在流入地区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是流入地政府应尽的责任。流动人口也是纳税人,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和建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其子女教育应该得到我市本地入学儿童同等的待遇。然而,随着我市发展建设的加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镇级工业集中区正在整合兴办,外来工子女日益增多给农村学校的经费、设施和教学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压力。当前,正值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际,市委倡导“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方针,深入人心。在此,建议由市政府出台政策,采取措施对外来生学校给予倾斜,由市财政按外来工子女入学人数增加经费,确保学校经费的足额投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既是民族的希望,也是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所在。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之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全面素质的关键,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需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迅速加以解决,也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关心和支持。
《提高新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的调研报告(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