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论文:对高职院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思考——基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实证分析
人才紧缺的状况.教育部等部委共确立“数控技术、汽车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高级护理、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建筑技术、煤矿安全技术、生物技术等8个紧缺人才专业。这8个国家紧缺人才专业,中山职院从学院成立就开始设立,逐年增加.目前已有数控技术、汽车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等4个专业.这4个专业也是中山地方技能型人才紧缺专业。
3.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新兴学科专业和特色专业逐年增加。中山职院专业能按市场人才需求设置,特色专业有特色产业支撑,基本实现了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转变。2008年,开设19个专业.2009年增加到24个专业、42个专业方向,例如增加了汽车营销、电梯制造技术及维护、家具造型设计和动漫技术与制造等专业,2010专业增加到28个专业.46个专业方向,例如增加了财务信息管理、电梯维护与管理、灯具设计与工艺和社会体育等专业。根据中山市经济结构实施“一镇一品一业(产品)”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学院落实“一镇一品一特色专业”专业布局的实施策略。学院已开设的24个专业中.已有11个专业与11个镇区的特色产业(产品)实现紧密对接(详见表二).真正做到了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根本。
4.加强课程建设,突出行业岗位需求.校企合作成效显著。课程建设是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重要内容。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是重要的因素.重组课程内容.通过课程改革达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目的。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中山职院重视课程建设.基本形成了课程对接岗位能力的专业课程建设格局,必修课、选修课、公选课和专业课门数显著增加。目前,中山职院课程总门数635门,其中院级精品课程30门.国家级和省级各l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24门,专业核心课程176门,2008、2009级各专业实践课时比例平均超过50%。课程内容和类型绝大部分都能紧扣行业岗位能力需求.都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或纯实践类课程。注重校企合作中课程开发.共合作开发课程24门,自编出版教材26本,共出版教材48本,校本教材、讲义140本,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与出版教材已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渠道。
(二)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对学科专业的要求来看.中山职院学科专业结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第一,优势学科、省级重点学科不多,没有省级或国家级示范专业,学科层次和总体水平不高。第二,学科专业结构支撑条件不过硬,师资队伍和和实训基地建设有薄弱环节.师资结构设置还需完善,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不高,仅占专任教师总数22%.尤其缺乏高水平的教学名师.青年教师比例大,青年教师占61%,特别是缺乏紧缺人才专业的“双师素质”教师:在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功能发挥方面还不到位,由于高职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很好的实训基地并发挥其功能,才能满足毕业生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第三.对专业建设的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专业建设的内容非常广泛.从专业设置的论证到专业师资的培养及实践条件的建设.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到建设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必须凸显专业自身的特点。
三、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实施策略
中山职院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基本思路应遵循“统筹、整合、增设和提升”这一基本方针,要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科专业建设内部运行机制与发展规律相适应。注重“三种效应”:一是促进效应。探索专业设置与科学调整机制的构建促进下列机制的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机制、与行业企业的课程开发机制、实训教材开发机制、教学做三者融和机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机制、院校与行业企业互动机制、工学结合机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职业技能鉴定的协同机制、教育资源整合机制以及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二是带动效应。通过建设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和骨干专业,带动特色专业群和精品课程建设,提高专业建设总体水平。三是计划效应。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育教学科研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步实施。不断加强和完善现有学科专业建设,并依此为依托,统筹规划、分段实施、适时调整、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新学科专业。
(一)以加强特色、优势专业群建设为重点,着.力完善学科专业体系
高职院校是否具有品牌及特色专业.将直接影响它在高职教育系统的地位和生存空间.品牌及特色专业一定要有地方产业的特色,才会有更强的吸引力和长久的生命力。中山市目前拥有26个国家产业集群基地.14个专业镇,建有灯饰光源、家用电器、电子信息、五金制品、红木家具和休闲服饰等十大特色产业集群,五大支柱(重点发展)产业,针对重点发展的产业,就该设置相应的专业群(详见表三),学科专业群的优势有很多,资源共享是其一。这些重点、特色产业都为中山职院科学调整专业设置提供了文化元素的空间,注入了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的源泉。在学校的众多专业中,不能一概而论和平均分配力量,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专业群的建设。此外,还要根据院校各自的特点和传统来确定专业发展战略,以扬长避短,从而精心创建和打造品牌与特色专业群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
目前.中山职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得不快,还没有形成较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学科专业群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体系亟待完善:要大力发展制造类、财经类和电子信息类的专业:稳步改造传统专业,完善管理类专业,拓宽和扩大制造类、电子信息类等大类专业地适应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凸显主干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创办新兴产业专业和现代服务业专业.适应新领域对高职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加强学科专业结构支撑条件建设
加强和完善教学设施设备、技术装备平台等硬件建设。技术平台建设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重要条件,在全面建设普遍提高的基础上.要重点建设一批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开放高效、管理科学的学科技术与装备平台.为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使其进一步扩充学科体系。拓展学科领域,丰富学科内涵,提升学科水平,为培育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提供学科支撑。要克服校内实践基地课外开放度不够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使用率偏低等问题.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力 《职教论文:对高职院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思考——基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实证分析(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0032.html
3.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新兴学科专业和特色专业逐年增加。中山职院专业能按市场人才需求设置,特色专业有特色产业支撑,基本实现了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转变。2008年,开设19个专业.2009年增加到24个专业、42个专业方向,例如增加了汽车营销、电梯制造技术及维护、家具造型设计和动漫技术与制造等专业,2010专业增加到28个专业.46个专业方向,例如增加了财务信息管理、电梯维护与管理、灯具设计与工艺和社会体育等专业。根据中山市经济结构实施“一镇一品一业(产品)”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学院落实“一镇一品一特色专业”专业布局的实施策略。学院已开设的24个专业中.已有11个专业与11个镇区的特色产业(产品)实现紧密对接(详见表二).真正做到了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根本。
4.加强课程建设,突出行业岗位需求.校企合作成效显著。课程建设是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重要内容。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是重要的因素.重组课程内容.通过课程改革达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目的。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中山职院重视课程建设.基本形成了课程对接岗位能力的专业课程建设格局,必修课、选修课、公选课和专业课门数显著增加。目前,中山职院课程总门数635门,其中院级精品课程30门.国家级和省级各l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24门,专业核心课程176门,2008、2009级各专业实践课时比例平均超过50%。课程内容和类型绝大部分都能紧扣行业岗位能力需求.都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或纯实践类课程。注重校企合作中课程开发.共合作开发课程24门,自编出版教材26本,共出版教材48本,校本教材、讲义140本,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与出版教材已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渠道。
(二)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对学科专业的要求来看.中山职院学科专业结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第一,优势学科、省级重点学科不多,没有省级或国家级示范专业,学科层次和总体水平不高。第二,学科专业结构支撑条件不过硬,师资队伍和和实训基地建设有薄弱环节.师资结构设置还需完善,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不高,仅占专任教师总数22%.尤其缺乏高水平的教学名师.青年教师比例大,青年教师占61%,特别是缺乏紧缺人才专业的“双师素质”教师:在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功能发挥方面还不到位,由于高职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很好的实训基地并发挥其功能,才能满足毕业生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第三.对专业建设的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专业建设的内容非常广泛.从专业设置的论证到专业师资的培养及实践条件的建设.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到建设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必须凸显专业自身的特点。
三、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实施策略
中山职院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基本思路应遵循“统筹、整合、增设和提升”这一基本方针,要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科专业建设内部运行机制与发展规律相适应。注重“三种效应”:一是促进效应。探索专业设置与科学调整机制的构建促进下列机制的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机制、与行业企业的课程开发机制、实训教材开发机制、教学做三者融和机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机制、院校与行业企业互动机制、工学结合机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职业技能鉴定的协同机制、教育资源整合机制以及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二是带动效应。通过建设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和骨干专业,带动特色专业群和精品课程建设,提高专业建设总体水平。三是计划效应。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育教学科研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步实施。不断加强和完善现有学科专业建设,并依此为依托,统筹规划、分段实施、适时调整、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新学科专业。
(一)以加强特色、优势专业群建设为重点,着.力完善学科专业体系
高职院校是否具有品牌及特色专业.将直接影响它在高职教育系统的地位和生存空间.品牌及特色专业一定要有地方产业的特色,才会有更强的吸引力和长久的生命力。中山市目前拥有26个国家产业集群基地.14个专业镇,建有灯饰光源、家用电器、电子信息、五金制品、红木家具和休闲服饰等十大特色产业集群,五大支柱(重点发展)产业,针对重点发展的产业,就该设置相应的专业群(详见表三),学科专业群的优势有很多,资源共享是其一。这些重点、特色产业都为中山职院科学调整专业设置提供了文化元素的空间,注入了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的源泉。在学校的众多专业中,不能一概而论和平均分配力量,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专业群的建设。此外,还要根据院校各自的特点和传统来确定专业发展战略,以扬长避短,从而精心创建和打造品牌与特色专业群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
目前.中山职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得不快,还没有形成较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学科专业群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体系亟待完善:要大力发展制造类、财经类和电子信息类的专业:稳步改造传统专业,完善管理类专业,拓宽和扩大制造类、电子信息类等大类专业地适应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凸显主干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创办新兴产业专业和现代服务业专业.适应新领域对高职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加强学科专业结构支撑条件建设
加强和完善教学设施设备、技术装备平台等硬件建设。技术平台建设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重要条件,在全面建设普遍提高的基础上.要重点建设一批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开放高效、管理科学的学科技术与装备平台.为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使其进一步扩充学科体系。拓展学科领域,丰富学科内涵,提升学科水平,为培育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提供学科支撑。要克服校内实践基地课外开放度不够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使用率偏低等问题.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力 《职教论文:对高职院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思考——基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实证分析(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