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范文: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迷路”与“出路”
教学论文范文: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迷路”与“出路”
作者/王延东
王延东
在全国各实验区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实践层面而言,依旧充满了困惑。
结合笔者在本市高中教学调研的情况,不难发现不少教师的知识观、教学观、训练观、师生观等方面仍然存在着问题,其中存在的症结值得细细研究。
一、知识观:由静态简单向情景活化的知识转变
【情景一】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将知识点讲解得十分清楚,并且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背得滚瓜烂熟,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习题看似操练得很熟练,但是加上了一个特定的限制,学生就会有可能在新的情景之下变得束手无策。这种情形不仅让学生很沮丧,而且教师也感到很纳闷。
上述现象很像笔者去同一所中学调研时有两次迷路的经历。第一次是因为修路改道。由于一位同事以前开车带我去过该校,所以按照原本的路线出发,途中发现在修路,好在带着导航仪,于是改道而行,几经周折才到目的地。第二次是因为出发地点改变了。这次没有带导航仪,走了一会儿便迷路了,尽管走过一次,但没有认真记路,于是只好询问了路人才走出迷路。
在第一次迷路中,原本以为是很熟悉的道路,但是由于临时修路改道却变成陌生路。就像政治学科由于学科特点及选拔性特点决定了命题编制过程中总是会追求“隐蔽”和“提示”关系的平衡。好的题目,隐蔽中有提示,提示中有隐蔽。设问与情景材料中的隐蔽和提示,似断实连,看似随意之处却是陷阱丛生,看似山穷水尽却是柳暗花明。
知识具有情境脉络性的特征,在不同的情景下知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不同的解题要求答案也会随之不同,教师很难将预先打包好的知识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应教会学生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活学活用。
二、教学观:由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的困惑为基点的转变
【情景二】教师请学生将某一题目当堂做一下,还没有过几秒钟,教师便急着提问学生,当学生回答不是很到位时,便换另一位学生来回答,再接下来便是教师直接开始讲解题目。教师也不巡视一下学生的答题情况,有些动作慢、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几乎还没有动笔书写,教师便在匆忙之中结束了该题的讲解。
这种教学行为只考虑了教师自身的推进速度,全然不顾学生是否真正地掌握了知识。如何正确看待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这实质上反映了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即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错误,据此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要关注学生解题过程的思维体验,尤其是要以学生解题中的困惑和错误作为切人点来进行教学。
有不少教师害怕学生会犯错误,常常将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预先讲出来,表面上看是减少了学生出错的机会,但实质上是越俎代庖。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只有在认知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真正有效地学习,认知冲突越激烈,学习效果越是好。由教师替代学生解题的思维体验过程,会影响学生认知冲突的激烈程度,从而为下次再犯错误留下隐患。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老师总是讲得太多,总是觉得不讲不放心,于是每堂课常会有许多内容来不及讲。教师一旦呈现了一个问题之后,便急急忙忙地公布答案,没有预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太好。教师应该在有限时间里,选择易错易混点进行重点讲解,要关注学生最容易发生错误的拐弯处,对于学生能自行解决的问题不必全盘托出。
三、训练观:由解决一题到“举一反三”、“举三反一”的转变
【情景三】经常听到教师抱怨说,学生对于某一类型的问题,即使是做过了好多次,但稍作变动便会无从下手;看到不熟悉的问题或题型更是茫然不知所措,解题的失误会重复不断地出现。
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僵化的教学方法和学生机械的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教师以单一的方法教给学生现成的结论,学生进行了大量重复而无意义的训练,这种方式获取的知识是不深刻的,长期过度地陷入机械式的思维训练中,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形式变得单一和僵化,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高。
课堂教学既要举一反三(变式教学),又要举三反一(掌握规律),举一反三的目的是让学生能举三反一。正如要到达一个目的地,通常有许多不同走法一样,学科中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是如此。看似非常简单的解题过程,会因为变换条件而导致学生解题中出现障碍,究其原因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通过举一反三来进行变式教学,教师创设不同的情景材料、变换不同的设问指向,使学生熟悉不同情景下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举三反一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上升到规律性的高度,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能化繁为简、融会贯通。
为了有效地实施变式教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变式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重点处、在疑难处、在混淆处、在困惑处进行变式。教师围绕重点处进行变式教学,能使教学脉络分明,掌握核心知识点;围绕疑难处设计变式教学,使之能化难为易,体验成功学习情绪;围绕混淆处变式,使学生明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围绕困惑处变式,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师生观:由单向被动交流到多元互助合作的转变
【情景四】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前后四人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回头稍讲了几句话,教师便开始请他们交流讨论结果。有不少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书上,翻一下书本便可以找到,学生仅回答了一个非常浅陋的答案,教师便大加赞扬了一 《教学论文范文: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迷路”与“出路”》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0081.html
作者/王延东
王延东
在全国各实验区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实践层面而言,依旧充满了困惑。
结合笔者在本市高中教学调研的情况,不难发现不少教师的知识观、教学观、训练观、师生观等方面仍然存在着问题,其中存在的症结值得细细研究。
一、知识观:由静态简单向情景活化的知识转变
【情景一】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将知识点讲解得十分清楚,并且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背得滚瓜烂熟,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习题看似操练得很熟练,但是加上了一个特定的限制,学生就会有可能在新的情景之下变得束手无策。这种情形不仅让学生很沮丧,而且教师也感到很纳闷。
上述现象很像笔者去同一所中学调研时有两次迷路的经历。第一次是因为修路改道。由于一位同事以前开车带我去过该校,所以按照原本的路线出发,途中发现在修路,好在带着导航仪,于是改道而行,几经周折才到目的地。第二次是因为出发地点改变了。这次没有带导航仪,走了一会儿便迷路了,尽管走过一次,但没有认真记路,于是只好询问了路人才走出迷路。
在第一次迷路中,原本以为是很熟悉的道路,但是由于临时修路改道却变成陌生路。就像政治学科由于学科特点及选拔性特点决定了命题编制过程中总是会追求“隐蔽”和“提示”关系的平衡。好的题目,隐蔽中有提示,提示中有隐蔽。设问与情景材料中的隐蔽和提示,似断实连,看似随意之处却是陷阱丛生,看似山穷水尽却是柳暗花明。
知识具有情境脉络性的特征,在不同的情景下知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不同的解题要求答案也会随之不同,教师很难将预先打包好的知识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应教会学生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活学活用。
二、教学观:由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的困惑为基点的转变
【情景二】教师请学生将某一题目当堂做一下,还没有过几秒钟,教师便急着提问学生,当学生回答不是很到位时,便换另一位学生来回答,再接下来便是教师直接开始讲解题目。教师也不巡视一下学生的答题情况,有些动作慢、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几乎还没有动笔书写,教师便在匆忙之中结束了该题的讲解。
这种教学行为只考虑了教师自身的推进速度,全然不顾学生是否真正地掌握了知识。如何正确看待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这实质上反映了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即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错误,据此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要关注学生解题过程的思维体验,尤其是要以学生解题中的困惑和错误作为切人点来进行教学。
有不少教师害怕学生会犯错误,常常将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预先讲出来,表面上看是减少了学生出错的机会,但实质上是越俎代庖。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只有在认知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真正有效地学习,认知冲突越激烈,学习效果越是好。由教师替代学生解题的思维体验过程,会影响学生认知冲突的激烈程度,从而为下次再犯错误留下隐患。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老师总是讲得太多,总是觉得不讲不放心,于是每堂课常会有许多内容来不及讲。教师一旦呈现了一个问题之后,便急急忙忙地公布答案,没有预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太好。教师应该在有限时间里,选择易错易混点进行重点讲解,要关注学生最容易发生错误的拐弯处,对于学生能自行解决的问题不必全盘托出。
三、训练观:由解决一题到“举一反三”、“举三反一”的转变
【情景三】经常听到教师抱怨说,学生对于某一类型的问题,即使是做过了好多次,但稍作变动便会无从下手;看到不熟悉的问题或题型更是茫然不知所措,解题的失误会重复不断地出现。
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僵化的教学方法和学生机械的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教师以单一的方法教给学生现成的结论,学生进行了大量重复而无意义的训练,这种方式获取的知识是不深刻的,长期过度地陷入机械式的思维训练中,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形式变得单一和僵化,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高。
课堂教学既要举一反三(变式教学),又要举三反一(掌握规律),举一反三的目的是让学生能举三反一。正如要到达一个目的地,通常有许多不同走法一样,学科中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是如此。看似非常简单的解题过程,会因为变换条件而导致学生解题中出现障碍,究其原因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通过举一反三来进行变式教学,教师创设不同的情景材料、变换不同的设问指向,使学生熟悉不同情景下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举三反一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上升到规律性的高度,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能化繁为简、融会贯通。
为了有效地实施变式教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变式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重点处、在疑难处、在混淆处、在困惑处进行变式。教师围绕重点处进行变式教学,能使教学脉络分明,掌握核心知识点;围绕疑难处设计变式教学,使之能化难为易,体验成功学习情绪;围绕混淆处变式,使学生明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围绕困惑处变式,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师生观:由单向被动交流到多元互助合作的转变
【情景四】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前后四人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回头稍讲了几句话,教师便开始请他们交流讨论结果。有不少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书上,翻一下书本便可以找到,学生仅回答了一个非常浅陋的答案,教师便大加赞扬了一 《教学论文范文: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迷路”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