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如何实施分层教学的?
前不久,我作为中国教职员访日团的一员,在日本参观访问了两周。对比国内的情况,日本的分层次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资源的匮乏致使中学的教学班人数普遍超过46人这个“国家标准”,重点中学更是如此。笔者自大学毕业到现在工作过三所学校,分别是县市级、地市级和省重点高中,其教学班人数在60至140不等。而日本国文部省规定,一个教学班的标准人数为40人,不准超过,哪怕有41人,也必须分成两个教学班。由于日本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高中毕业生只要愿意接受高等教育,就有大学可上。而我国高等教育目前还远远不能满足这样的需要,所以高招引起的竞争给中学的压力仍然存在,导致很多中学将为高校输送更多的合格新生作为办学的一个最重要目标,而重点中学追求的则是升入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的学生人数。
目前,我国高校通过高招选拔的人才是有层次的,不仅普通院校与重点院校要划定不同的提档线,而且对体、音、美特长考生在录取时文化课分数要求较低,另外还有面对学科奥林匹克特招的保送生(这些还都是重点大学的特权)。各中学根据现有资源条件,不得不加大班额超负荷运转,同时也都关注到以上多层次的招生规律,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分层教学”。
而在日本的学校里,则以“培养学生获得基本学力”为办学理念,以培养更多的“能够引领二十一世纪的科技英才”为办学目标,因此各学校都十分重视分层次教学。
日本的初中学校尽管班额较小,但数学课和英语课却是按照学生志愿分为高、低两个层次教学,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小班化”教学。我们所访问的日本的每一个学校都坚持学生的考试成绩属隐私内容,一律不在考后给学生排名次,因此,上述分层对象的确定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基础自主决定。基础组教学目的是面向“差生”的有效教学,提高组教学目的是面向优等生的重点培养与拔高。
日本的高考要求考生在国语、数学、英语、社会与科学中选考(不同大学要求不同的选考科目),因此高中分层教学主要表现为跑班选课式:学生按自己在高考中需要选考的学科自主选择每一学科的学习层次,参加高考的科目选择较高层次的学习,非高考科目就选择较低层次的学习,到这一科上课就进入相应的教室上课。日本的高中学校每天上午4节课,下午2节课,每天的第七、八节课多为活动课,但也免费为学生举办讲座。中学不上早、晚自习,但学生每星期要抽出两三个晚上去读私塾,进行考前学科强化,以考上国立和公立大学。在日本,虽然高等教育已成普及之势,但要上国立与公立大学仍存在很大竞争。日本的学校从2002年4月份开始实施双休日,因此抓得比较紧的学生周六也上私塾强化自己的高考选考科目。
我们一行分成四个分团,共考查了近20所中学,没有一个学校搞奥林匹克培训的。学校从不认为学生进入国家队与学校的荣誉有什么关系,参加竞赛完全是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校既不对竞赛组织培训也不作报考宣传、动员。我向一所高中的校长了解他们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情况,结果校长全然不知,数学老师也不知道日本每年一度的数学竞赛国家集训队是由文部省组织管理还是由国家数学会组织管理的。在日本的中学里,也没有对体育、音乐、美术特殊人才进行特殊培养的现象,大学是否要这些有特长的人才是大学自己的事,各中学并不为之付出努力,日本的中学里似乎没有“特长教育”这个概念。由此可见,日本的基础教育摆脱了高考的影响,进行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一切学生都能达到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具有的学历水平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同时也为日本培养更多的“引领二十一世纪的科技英才”的苗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日两国中学里都在开展的分层次教学,也都有着共同的目的——实现更有效的教学,但两国教学理念相差甚远。日本中学的教学理念是培养更多的“能够引领二十一世纪的科技英才”,而我国中学虽然喊着“素质教育”,但走的却是“应试教育”的老路,瞄准的是“升学率”。
去年12月我们在日本考察期间,正值颁发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大奖,日本有2人榜上有名,化学和物理各一人,并且在过去还有其他人获奖,而中国至今与诺贝尔奖无缘。这种状况似乎同我们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在国际上连年保持团体冠军极不相称,但对比一下两国的基础教育,就不难理解其中的缘由。正如著名数学家杨乐先生在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期间给中学生的讲话中提到的,其他国家的奥林匹克竞赛完全是自发的,凭学生兴趣组成代表队,而我们从小学起就在全国各地用应试的方法进行集训、选拔淘汰,这样的奥林匹克金牌成绩距科学研究还相距很远。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有人问邓小平同志,为什么在国际上获得金牌的数理化选手不能像奥运会中的金牌选手一样得到同样的奖励,邓小平同志果断地回答:“那是性质完全不同的金牌”。现在想想这话很有道理,日本的学科竞赛不如我们,然而能获世界最高的科学奖,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日本中学的做法,以“基本学力教育”和“生存教育”以及培养“科技英才”为教学目标,而不是以升学率为目标。
《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29日第4版 《日本是如何实施分层教学的?》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0119.html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资源的匮乏致使中学的教学班人数普遍超过46人这个“国家标准”,重点中学更是如此。笔者自大学毕业到现在工作过三所学校,分别是县市级、地市级和省重点高中,其教学班人数在60至140不等。而日本国文部省规定,一个教学班的标准人数为40人,不准超过,哪怕有41人,也必须分成两个教学班。由于日本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高中毕业生只要愿意接受高等教育,就有大学可上。而我国高等教育目前还远远不能满足这样的需要,所以高招引起的竞争给中学的压力仍然存在,导致很多中学将为高校输送更多的合格新生作为办学的一个最重要目标,而重点中学追求的则是升入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的学生人数。
目前,我国高校通过高招选拔的人才是有层次的,不仅普通院校与重点院校要划定不同的提档线,而且对体、音、美特长考生在录取时文化课分数要求较低,另外还有面对学科奥林匹克特招的保送生(这些还都是重点大学的特权)。各中学根据现有资源条件,不得不加大班额超负荷运转,同时也都关注到以上多层次的招生规律,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分层教学”。
而在日本的学校里,则以“培养学生获得基本学力”为办学理念,以培养更多的“能够引领二十一世纪的科技英才”为办学目标,因此各学校都十分重视分层次教学。
日本的初中学校尽管班额较小,但数学课和英语课却是按照学生志愿分为高、低两个层次教学,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小班化”教学。我们所访问的日本的每一个学校都坚持学生的考试成绩属隐私内容,一律不在考后给学生排名次,因此,上述分层对象的确定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基础自主决定。基础组教学目的是面向“差生”的有效教学,提高组教学目的是面向优等生的重点培养与拔高。
日本的高考要求考生在国语、数学、英语、社会与科学中选考(不同大学要求不同的选考科目),因此高中分层教学主要表现为跑班选课式:学生按自己在高考中需要选考的学科自主选择每一学科的学习层次,参加高考的科目选择较高层次的学习,非高考科目就选择较低层次的学习,到这一科上课就进入相应的教室上课。日本的高中学校每天上午4节课,下午2节课,每天的第七、八节课多为活动课,但也免费为学生举办讲座。中学不上早、晚自习,但学生每星期要抽出两三个晚上去读私塾,进行考前学科强化,以考上国立和公立大学。在日本,虽然高等教育已成普及之势,但要上国立与公立大学仍存在很大竞争。日本的学校从2002年4月份开始实施双休日,因此抓得比较紧的学生周六也上私塾强化自己的高考选考科目。
我们一行分成四个分团,共考查了近20所中学,没有一个学校搞奥林匹克培训的。学校从不认为学生进入国家队与学校的荣誉有什么关系,参加竞赛完全是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校既不对竞赛组织培训也不作报考宣传、动员。我向一所高中的校长了解他们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情况,结果校长全然不知,数学老师也不知道日本每年一度的数学竞赛国家集训队是由文部省组织管理还是由国家数学会组织管理的。在日本的中学里,也没有对体育、音乐、美术特殊人才进行特殊培养的现象,大学是否要这些有特长的人才是大学自己的事,各中学并不为之付出努力,日本的中学里似乎没有“特长教育”这个概念。由此可见,日本的基础教育摆脱了高考的影响,进行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一切学生都能达到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具有的学历水平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同时也为日本培养更多的“引领二十一世纪的科技英才”的苗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日两国中学里都在开展的分层次教学,也都有着共同的目的——实现更有效的教学,但两国教学理念相差甚远。日本中学的教学理念是培养更多的“能够引领二十一世纪的科技英才”,而我国中学虽然喊着“素质教育”,但走的却是“应试教育”的老路,瞄准的是“升学率”。
去年12月我们在日本考察期间,正值颁发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大奖,日本有2人榜上有名,化学和物理各一人,并且在过去还有其他人获奖,而中国至今与诺贝尔奖无缘。这种状况似乎同我们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在国际上连年保持团体冠军极不相称,但对比一下两国的基础教育,就不难理解其中的缘由。正如著名数学家杨乐先生在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期间给中学生的讲话中提到的,其他国家的奥林匹克竞赛完全是自发的,凭学生兴趣组成代表队,而我们从小学起就在全国各地用应试的方法进行集训、选拔淘汰,这样的奥林匹克金牌成绩距科学研究还相距很远。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有人问邓小平同志,为什么在国际上获得金牌的数理化选手不能像奥运会中的金牌选手一样得到同样的奖励,邓小平同志果断地回答:“那是性质完全不同的金牌”。现在想想这话很有道理,日本的学科竞赛不如我们,然而能获世界最高的科学奖,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日本中学的做法,以“基本学力教育”和“生存教育”以及培养“科技英才”为教学目标,而不是以升学率为目标。
《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29日第4版 《日本是如何实施分层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