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能考出学生的政治素养吗?
考试能考出学生的政治素养吗?
作者/李宏亮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评价体系的改革,但是评价恰恰又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今天的政治试题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实例。
材料背景: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增加居民的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保障人民生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三农”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问题:请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参考答案: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加强“三农”工作体现了政府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体现了政府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体现了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体现了政府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这是一道2010年的高考原题,也是当下考试中最为常见的、典型的政治材料分析题。一般而言,这种题型,都会选取一定的生活事件作为背景,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针对性的设问,(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引导学生在阅读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相对于传统的纯知识问答题而言,这种题型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突显了对学生能力的考察,特别是对学生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但是,总的来说,这些题型还只是知识立意的试题,对学生的知识考察是其主要目的,而且侧重于知识的再现,其对学习方式的引导还是以知识记忆为主。可见,当前的政治试题对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状况的考核较少,政治素养难以在一般的卷面试题中得以呈现。
一、思想政治课程评价滞后的原因分析
第一,政治素养的特点决定了难以通过一次性的简单测量来呈现学生的发展状况。
政治素养不同于政治知识,知识是外化的、相对稳定的文本内容,而素养则是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并渗透迸学生的生活与行为之中的一种政治信念、情感和参与能力。可见,政治素养包含着两个相辅相成的环节,一个是借助知识学习,形成的政治体验,这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另一个则是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信念、情感及其外化的言行和表现出来的参与能力,这是一个信念与能力外化的过程。因此,任何一种单一的简单测量都很难对学生的政治素养做出科学的评价。
第二,传统卷面评价的局限性使得它难以多角度地呈现学生的政治素养。
相对于过去的单一的知识问答题而言,当前的材料分析题已经开始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境,并注重学生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察,然而,总的来说,当前的卷面评价试题都还未曾摆脱知识立意的特质。它们虽然对学生的生活有所关注,但是学生的生活材料只是教师为问题而设的情境,无论是材料的组织还是问题的设置,其目的都是侧重于对学生的知识考察,而且主要表现为知识的再认和再现两个层面。从再认层面看,客观题的设计基本上都县围绕教材中的易混知识点展开的,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辨析和理解;从再现层面来看,主观题的设计也是立足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运用,这其中虽然也有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但主要考察的还是知识的完整再现能力,而对知识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关注较少。从这个角度分析,传统的卷面试题如果不摆脱知识立意的根本弊病,就很难对学生的政治素养做出科学的评价。
第三,教学方式的相对陈旧和教学方式变革的相对缓慢,使得政治素养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被忽视,这也是当前评价改革较少关注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因素。
当前的课程改革从课程体系重建、新教材编写等方面人手,对课堂教学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但是这种关注是宏观层面的,缺乏相对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课程关注教学方式的改革,但是侧重于对传统灌输式的批判、对新教学方式的理念引领,缺少的是新教学方式的操作模式研究。另一方面,新课程关注教学目标的改革,提出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但是受思维惯性作用和考试评价的影响,知识目标依然被更多关注,而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却难以得到有效的体现。教学对三维目标的不协调处理直接导致了考试评价中对三维目标的考察比重的失衡,而评价中的这种失衡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教学中对知识教学的更重视和对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忽视,这正是症结所在。
二、建构科学的思想政治课程评价体系
作为一种评价方式,考试本身更多涉及的是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考试的功效在于测量与呈现,而不是作出优与劣的评判。据此,笔者以为思想政治课程的科学评价并不否认考试的价值,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如何完善这一评价手段。
第一,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给予学生政治素养考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
传统的考试评价采取的是科学主义指导下的定量分析方法,它通常采取直接的分数标示法,客观而言,这种做法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精确的测量、比较和数据分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挥考试评价对人才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但是,今天的中小学教育更具基础性特质,是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基,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就思想政治课程而言,它注重的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关注的是学生政治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因此,思想政治课程的评价必须克服考试评价过度量化的倾向,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给予学生政治素养考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为此,我们的思想政治课程评价不能简单地局限于卷面上冰冷的数字,学生在卷面答题中反映出来的政治立场、政治信念、社会责任感,学生档案材料中呈现出来的政治参与、民主意识,面试中教师获得的主观印象、情感共鸣等等,都应该成为我们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事实上,部分地区中考中增加面试考察项目,高考中对见义勇为 《考试能考出学生的政治素养吗?》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0318.html
作者/李宏亮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评价体系的改革,但是评价恰恰又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今天的政治试题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实例。
材料背景: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增加居民的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保障人民生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三农”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问题:请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参考答案: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加强“三农”工作体现了政府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体现了政府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体现了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体现了政府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这是一道2010年的高考原题,也是当下考试中最为常见的、典型的政治材料分析题。一般而言,这种题型,都会选取一定的生活事件作为背景,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针对性的设问,(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引导学生在阅读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相对于传统的纯知识问答题而言,这种题型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突显了对学生能力的考察,特别是对学生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但是,总的来说,这些题型还只是知识立意的试题,对学生的知识考察是其主要目的,而且侧重于知识的再现,其对学习方式的引导还是以知识记忆为主。可见,当前的政治试题对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状况的考核较少,政治素养难以在一般的卷面试题中得以呈现。
一、思想政治课程评价滞后的原因分析
第一,政治素养的特点决定了难以通过一次性的简单测量来呈现学生的发展状况。
政治素养不同于政治知识,知识是外化的、相对稳定的文本内容,而素养则是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并渗透迸学生的生活与行为之中的一种政治信念、情感和参与能力。可见,政治素养包含着两个相辅相成的环节,一个是借助知识学习,形成的政治体验,这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另一个则是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信念、情感及其外化的言行和表现出来的参与能力,这是一个信念与能力外化的过程。因此,任何一种单一的简单测量都很难对学生的政治素养做出科学的评价。
第二,传统卷面评价的局限性使得它难以多角度地呈现学生的政治素养。
相对于过去的单一的知识问答题而言,当前的材料分析题已经开始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境,并注重学生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察,然而,总的来说,当前的卷面评价试题都还未曾摆脱知识立意的特质。它们虽然对学生的生活有所关注,但是学生的生活材料只是教师为问题而设的情境,无论是材料的组织还是问题的设置,其目的都是侧重于对学生的知识考察,而且主要表现为知识的再认和再现两个层面。从再认层面看,客观题的设计基本上都县围绕教材中的易混知识点展开的,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辨析和理解;从再现层面来看,主观题的设计也是立足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运用,这其中虽然也有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但主要考察的还是知识的完整再现能力,而对知识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关注较少。从这个角度分析,传统的卷面试题如果不摆脱知识立意的根本弊病,就很难对学生的政治素养做出科学的评价。
第三,教学方式的相对陈旧和教学方式变革的相对缓慢,使得政治素养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被忽视,这也是当前评价改革较少关注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因素。
当前的课程改革从课程体系重建、新教材编写等方面人手,对课堂教学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但是这种关注是宏观层面的,缺乏相对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课程关注教学方式的改革,但是侧重于对传统灌输式的批判、对新教学方式的理念引领,缺少的是新教学方式的操作模式研究。另一方面,新课程关注教学目标的改革,提出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但是受思维惯性作用和考试评价的影响,知识目标依然被更多关注,而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却难以得到有效的体现。教学对三维目标的不协调处理直接导致了考试评价中对三维目标的考察比重的失衡,而评价中的这种失衡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教学中对知识教学的更重视和对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忽视,这正是症结所在。
二、建构科学的思想政治课程评价体系
作为一种评价方式,考试本身更多涉及的是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考试的功效在于测量与呈现,而不是作出优与劣的评判。据此,笔者以为思想政治课程的科学评价并不否认考试的价值,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如何完善这一评价手段。
第一,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给予学生政治素养考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
传统的考试评价采取的是科学主义指导下的定量分析方法,它通常采取直接的分数标示法,客观而言,这种做法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精确的测量、比较和数据分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挥考试评价对人才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但是,今天的中小学教育更具基础性特质,是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基,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就思想政治课程而言,它注重的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关注的是学生政治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因此,思想政治课程的评价必须克服考试评价过度量化的倾向,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给予学生政治素养考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为此,我们的思想政治课程评价不能简单地局限于卷面上冰冷的数字,学生在卷面答题中反映出来的政治立场、政治信念、社会责任感,学生档案材料中呈现出来的政治参与、民主意识,面试中教师获得的主观印象、情感共鸣等等,都应该成为我们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事实上,部分地区中考中增加面试考察项目,高考中对见义勇为 《考试能考出学生的政治素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