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学科试题:如何准确审题
高考政治学科试题:如何准确审题
作者/陈吉君
获取和解读信息,是高考政治学科考查的首要能力,是其他三项能力得以表现的前提。获取和解读信息,实质上就是审题。而审题,包括审读设问和审读材料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最好的顺序是先审读设问,再审读材料,这样,可以带着问题去审读材料,更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准确获取和解读设问的信息
审读设问也是有讲究的,要注意9个限定,并用符号把这个9个限定在设问中圈划出来,这样才能刺激眼球和神经,使解题的信息指引更加明确和清晰。
1.背景材料限定。政治试题主观题的信息,就是背景材料、设问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设问是研究背景材料的主题和灵魂,是关键信息。在广东目前的文科综合模式下,每道政治主观题都不是只有一个背景材料,也不是每道大的主观题只有一个设问,而是同时具有几则背景材料和几个设问。在每一个设问里,几乎都规定了针对哪个背景材料来回答该设问的。所以,我们在审题时,首先就必须搞准确该小题、该设问是专门针对哪则材料的,否则,就会出现观点与材料不匹配甚至是文不对题的情况。
例如:2012年3月广州一模第36题第(1)题:“(1)根据材料一,结合公司的有关知识,概括广汽集团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
再例如:2012年3月广州一模第37题第(1)题、第(2)题、第(3)题。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评析网友甲的认识。”
“(2)结合网友乙的说法,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说明我们在看待当前的诚信缺失问题时,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标准。”
“(3)结合网友丙的观点,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国应该如何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2.知识范围限定。根据高考考试大纲,政治学科的考试范围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部分,每部分又包括许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各自包含了许多子系统。如果考生没有看清试题的知识范围限定就贸然答题,就极有可能会出现所用知识完全不符合试题要求的结果。
例如,2012年3月广州一模36题第(2)题,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是《政治生活》的知识范围,但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这两个主体可以看出,知识范围是《政治生活》。
再例如,(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2012年3月广州一模第37题(题略)。
第(1)题,设问的知识范围限定是“辩证法”;第(2)题,设问的知识范围限定是《生活与哲学》;第(3)题,设问的知识范围限定是《文化生活》。
3.行为主体限定。2012年3月广州一模第36题第(2)题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言献策为什么能影响汽车产业的走向”,主体限定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而非其他主体。如果回答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那就不能得分。
4.认识对象限定。这里应当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准确读出试题设问给出的全部认识对象,不能遗漏,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决定着组织答案完整性。第二,准确读出认识对象的本身结构,很多情况下,只要把设问对象结构弄清,然后按图索骥,就能找到答案,不需认真借读材料和情境。
例如,2012年3月广州一模第37题。
第(1)题,设问的认识对象限定是“网友甲的认识”;第(2)题,设问的认识对象限定是“诚信问题”;第(3)题,设问的认识对象限定是“诚信文化”。
5.问题题型限定。问题的类型不同,组织答案或一般格式就应该不同。如“为什么要……”,要从原理依据、现实状况以及意义影响三方面去答。又如,“如何体现”答案要点一般分为两部分:一是材料(对材料要加以概括,不能简单一味抄材料),二是理论。要实现材料和理论的有机对接或者一一对应,不能仅仅回答理论,也不能理论和材料两张皮。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何体现?”和“体现了什么?”,尽管其实质是一样的,但组织答案的顺序是不一样的。一般地,对于“如何体现?”的回答,其顺序是先答材料,再答观点;而对于“体现了什么?”的回答,则要先答要点,后答材料。
例如,2012年3月广州一模第37题的第(2)问(题略)题型是评析类,要求评析结合、“点析对应”。
6.问题层次限定。一般来说,政治试题设问角度有三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用最简洁的语言直截了当的表达出结论,不需要解释;为什么,要从理论和现实(或实际意义)两方面去阐述理由。怎么样,如果是正面的现象一般只需要说出意义;反面的,不仅要说出危害,还要说出解决措施。设问角度不同,解答思路也不同,看不清角度,要么所答非所问,要么化简为繁,画蛇添足。
例如,2012年3月广州一模第37题第(3)题(题略),问题的层次限定是“怎么办”。
7.问题问数限定。这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该大题有几个小题,二是每个小题实际上有几个问,其中,容易审题不准的是第二层。在第二层里,有些句子表面上是一句话,但实际上是两句话,如“和”、“并”、“以及”、“且”等词语就是如此。
例如,2012年3月广州一模第36题第(2)题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言献策为什么能影响汽车产业的走向”,表面上看,好像是一问,但实际上可以拆成两问,即人大代表的建言为什么能够影响汽车产业的走向?政协委员的建言为什么能够影响汽车产业的走向?
8.意图导词限定。如,“这是指”,说明要求考生进行定性分析,重在整体判断;若是“有哪些”,表明要求考生进行定量分析,侧重内容鉴别;若为“区别是”,则要求进行比较;若是“由此可见”,要求考生进行推导。
例如,2012年3月广州一模第36题第(1)题(题略),设问的意图导词限定是“概括” 《高考政治学科试题:如何准确审题》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0369.html
作者/陈吉君
获取和解读信息,是高考政治学科考查的首要能力,是其他三项能力得以表现的前提。获取和解读信息,实质上就是审题。而审题,包括审读设问和审读材料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最好的顺序是先审读设问,再审读材料,这样,可以带着问题去审读材料,更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准确获取和解读设问的信息
审读设问也是有讲究的,要注意9个限定,并用符号把这个9个限定在设问中圈划出来,这样才能刺激眼球和神经,使解题的信息指引更加明确和清晰。
1.背景材料限定。政治试题主观题的信息,就是背景材料、设问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设问是研究背景材料的主题和灵魂,是关键信息。在广东目前的文科综合模式下,每道政治主观题都不是只有一个背景材料,也不是每道大的主观题只有一个设问,而是同时具有几则背景材料和几个设问。在每一个设问里,几乎都规定了针对哪个背景材料来回答该设问的。所以,我们在审题时,首先就必须搞准确该小题、该设问是专门针对哪则材料的,否则,就会出现观点与材料不匹配甚至是文不对题的情况。
例如:2012年3月广州一模第36题第(1)题:“(1)根据材料一,结合公司的有关知识,概括广汽集团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
再例如:2012年3月广州一模第37题第(1)题、第(2)题、第(3)题。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评析网友甲的认识。”
“(2)结合网友乙的说法,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说明我们在看待当前的诚信缺失问题时,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标准。”
“(3)结合网友丙的观点,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国应该如何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2.知识范围限定。根据高考考试大纲,政治学科的考试范围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部分,每部分又包括许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各自包含了许多子系统。如果考生没有看清试题的知识范围限定就贸然答题,就极有可能会出现所用知识完全不符合试题要求的结果。
例如,2012年3月广州一模36题第(2)题,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是《政治生活》的知识范围,但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这两个主体可以看出,知识范围是《政治生活》。
再例如,(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2012年3月广州一模第37题(题略)。
第(1)题,设问的知识范围限定是“辩证法”;第(2)题,设问的知识范围限定是《生活与哲学》;第(3)题,设问的知识范围限定是《文化生活》。
3.行为主体限定。2012年3月广州一模第36题第(2)题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言献策为什么能影响汽车产业的走向”,主体限定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而非其他主体。如果回答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那就不能得分。
4.认识对象限定。这里应当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准确读出试题设问给出的全部认识对象,不能遗漏,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决定着组织答案完整性。第二,准确读出认识对象的本身结构,很多情况下,只要把设问对象结构弄清,然后按图索骥,就能找到答案,不需认真借读材料和情境。
例如,2012年3月广州一模第37题。
第(1)题,设问的认识对象限定是“网友甲的认识”;第(2)题,设问的认识对象限定是“诚信问题”;第(3)题,设问的认识对象限定是“诚信文化”。
5.问题题型限定。问题的类型不同,组织答案或一般格式就应该不同。如“为什么要……”,要从原理依据、现实状况以及意义影响三方面去答。又如,“如何体现”答案要点一般分为两部分:一是材料(对材料要加以概括,不能简单一味抄材料),二是理论。要实现材料和理论的有机对接或者一一对应,不能仅仅回答理论,也不能理论和材料两张皮。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何体现?”和“体现了什么?”,尽管其实质是一样的,但组织答案的顺序是不一样的。一般地,对于“如何体现?”的回答,其顺序是先答材料,再答观点;而对于“体现了什么?”的回答,则要先答要点,后答材料。
例如,2012年3月广州一模第37题的第(2)问(题略)题型是评析类,要求评析结合、“点析对应”。
6.问题层次限定。一般来说,政治试题设问角度有三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用最简洁的语言直截了当的表达出结论,不需要解释;为什么,要从理论和现实(或实际意义)两方面去阐述理由。怎么样,如果是正面的现象一般只需要说出意义;反面的,不仅要说出危害,还要说出解决措施。设问角度不同,解答思路也不同,看不清角度,要么所答非所问,要么化简为繁,画蛇添足。
例如,2012年3月广州一模第37题第(3)题(题略),问题的层次限定是“怎么办”。
7.问题问数限定。这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该大题有几个小题,二是每个小题实际上有几个问,其中,容易审题不准的是第二层。在第二层里,有些句子表面上是一句话,但实际上是两句话,如“和”、“并”、“以及”、“且”等词语就是如此。
例如,2012年3月广州一模第36题第(2)题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言献策为什么能影响汽车产业的走向”,表面上看,好像是一问,但实际上可以拆成两问,即人大代表的建言为什么能够影响汽车产业的走向?政协委员的建言为什么能够影响汽车产业的走向?
8.意图导词限定。如,“这是指”,说明要求考生进行定性分析,重在整体判断;若是“有哪些”,表明要求考生进行定量分析,侧重内容鉴别;若为“区别是”,则要求进行比较;若是“由此可见”,要求考生进行推导。
例如,2012年3月广州一模第36题第(1)题(题略),设问的意图导词限定是“概括” 《高考政治学科试题:如何准确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