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集体备课心得体会
高效课堂集体备课心得体会
祁阳二中 刘朝晖
“集体备课”如果是为了强调“集体——人多势众”这个含义,的确有搞成“体力活”之嫌;如果为了强调“集体智慧”,这应该是其本意,也应该是其所向。这样称“集体”就只说了表层的一面,所以我们可以称其为“集智备课”更能传递给大家一种思想能量,一种智慧创造。
一、集智备课的内涵
高效课堂下的集智备课是指教师以学科组或者备课组教师团队为基本单位,发挥集体智慧,合理分工,有效合作,设计出既凸显教学共性与个性特色,又达到师生共享的生态教育理念的导学案的教学活动。
1、集智备课中的“集体”,通常是指由同教材教师组成的“备课组”。
2、集智备课中的“课”,在高效课堂的导学案设计上,从学生使用的角度讲,通常是针对课时或课题备的“课”。
通过集智备课形成的导学案,只是导学案设计程序中一道重要的“工序”,但仍是个“粗加工”过程,并不是最后形成的课前每位师生共用的那份导学案。在集智备课之后,还要经过每位教师“二次设计”的过程,甚至在“二次设计”时,也需要学生参与其中。
通过集智备课或教师个人“二次设计”最后形成的文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教师使用的教案,而是师生可以共用的导学案。
二、集智备课与个人备课的关系
个体有备而来是前提,集体彼此分享是关键;个体再备而用是目的,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是归宿。
在个人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集智备课未必对教师个人有利。然而经过集智备课形成的导学案,如果不进行教师个性化的“二次设计”,上课直接拿来使用,忽略了班级间和学生间学情差异,也会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陷入低效。
个人备课与集智备课必须有所侧重,有所不同。如果集智备课解决的是完全可以靠个人或者私下交流就可以解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枝节问题,而疏于解决个人备课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比如学法指导问题、课程开发问题、整体教学策略设计问题等,那么这样的集智备课就失去了真正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备课中最为关键的应该是“备学生”。“备学生”就是“备学情”、“备学法”,其他所有的“备”都必须以“备学生”为核心。
从备课标、备教材的角度讲,集智备课占有很大优势,而如果从备学生这个角度讲,个人备课则占有很大优势。集智备课可以将个人备课的“短板”补齐,真正的备课恐怕还是要最终回到个性化备课上来,通过个人备课来将成果呈现。
如果集智备课成为备课组教师的“导学案之和”,成为一人备课大家共享的“投机行为”,成为网上资料下载的“拼盘”,成为一个统一标准的“流水线作业”,那么这样的集智备课不仅不会促进师生发展,还会成为阻碍师生个人发展的力量。
三、集智备课的基本流程
在集体备课前,要做好有关准备工作,概括为“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执笔人。
集智备课应本着“合作性、研究性、过程性、创新性、高效性”的基本原则进行。常用的备课流程是:个人“初备”——备课组“集备”——个人“复备”——课上“续备”——课后“补备”。
1、个人“初备”:全组教师首先进行个人备课,形成“初案”。
教师要立足“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尊重差异”的原则,以“备学生”为前提和核心,做好“五个围绕”:
(1)围绕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及整合课程资源;
(2)围绕三维目标落实,进行重难点的突破设计、教与学的基本策略设计、教学情境设计;
(3)围绕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预设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及达标训练的主要问题,并准备问题拓展生成的多种预设;
(4)围绕个人备课中的问题,做好集智备课发言准备;
(5)围绕课堂时间,做好课堂各环节的时间预设。
2、备课组“集备”:完成导学案设计的主要框架,通过集智备课初步形成师生共用的导学案——“共案”。
集智备课时,教师轮流发言,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发言:
(1)站在教者、学者、作者或编者的角度进行教材分析和文本挖掘,包括知识点、重点、难点、知识链接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个性化的解读等;
(2)说明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让同伴明白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分析教学环节设计是否符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要求,重点放在目标的达成与重难点的突破设计分析上;
(4)说明问题设计及其意图,对课堂有效生成性问题的预案准备;
(5)提出备课时的困惑和问题。
3、个人“复备”:形成个性化导学案——“个案”。
教师要在集体研讨的导学案的基础上进行个人二次备课,将教师课堂的组织、发动、引导、激趣、点拔等教学设计利用导学案上的教师复备栏进一步具体完善。
4、课上“续备”:教师通过课中个人“续备”,形成“续案”。
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动态性调查,及时把握学生学习进程和课堂即时性问题生成,印证真实的课堂情境与导学案预设的差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修正学习方案。
5、课后“补备”:“补备”是一个课后反思与修订的过程,课后反思对导学案进行补充形成“补案”。
对于高效课堂来讲,课堂上充满了开放性、动态生成性、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肯定有很多教师预设之外的生成。教师要就导学案实施过程中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惑等反思记下来,进一步对导学案进行修订,在下一次集智备课时将心得体验与困惑进行组内交流探讨。
四、集智备课的组织与管理
1、建立备课组织;完善备课制度;建立评价机制。
在评价方面要注重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备课组评价相结合。
为了检验备课效果,教学管理者要跟踪课堂,全程关注导学案在实际操作中的实效性,通过课堂学生学习的效果来检验备课的效果,从而实现评价的过程性和结果性的统一。
2、集智备课避免走入的误区
(1)集智备课避免无“备”而来。集智备课要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没有较充分的个人“初备”,集智备课就成了“瞎扯淡”,盲无目的,没有主题,势必导致低效或者无效。个人备课是前提,是基础,集智备课是完善、是提升。
(2)集智备课避免“包干到户”。不能每位教师轮流主笔备一部分内容,全组人员其享。
(3)集智备课避免“目中无人”。不能一切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要关注学生的学,关注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创造。
(4)集智备课避免“千人一面”、“行篇一律”。集智备课既要强调共同研讨,又要突出个性特色,这里的个性不仅指教情、师情,更重要的是指学情、生情。
(5)集智备课要避免“手工制作”。集智备课的本质是研究,核心是研讨,目标是提升,要着力落实一个“研”字。杜绝走形式;杜绝粘贴、下载、剪贴等“拿来主义”。
(6)集智备课避免“一言堂”。不能由中心发言人演“独角戏”,或者备课组长说了算,使其他教师“出工不出力”。 《高效课堂集体备课心得体会》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0529.html
祁阳二中 刘朝晖
“集体备课”如果是为了强调“集体——人多势众”这个含义,的确有搞成“体力活”之嫌;如果为了强调“集体智慧”,这应该是其本意,也应该是其所向。这样称“集体”就只说了表层的一面,所以我们可以称其为“集智备课”更能传递给大家一种思想能量,一种智慧创造。
一、集智备课的内涵
高效课堂下的集智备课是指教师以学科组或者备课组教师团队为基本单位,发挥集体智慧,合理分工,有效合作,设计出既凸显教学共性与个性特色,又达到师生共享的生态教育理念的导学案的教学活动。
1、集智备课中的“集体”,通常是指由同教材教师组成的“备课组”。
2、集智备课中的“课”,在高效课堂的导学案设计上,从学生使用的角度讲,通常是针对课时或课题备的“课”。
通过集智备课形成的导学案,只是导学案设计程序中一道重要的“工序”,但仍是个“粗加工”过程,并不是最后形成的课前每位师生共用的那份导学案。在集智备课之后,还要经过每位教师“二次设计”的过程,甚至在“二次设计”时,也需要学生参与其中。
通过集智备课或教师个人“二次设计”最后形成的文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教师使用的教案,而是师生可以共用的导学案。
二、集智备课与个人备课的关系
个体有备而来是前提,集体彼此分享是关键;个体再备而用是目的,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是归宿。
在个人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集智备课未必对教师个人有利。然而经过集智备课形成的导学案,如果不进行教师个性化的“二次设计”,上课直接拿来使用,忽略了班级间和学生间学情差异,也会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陷入低效。
个人备课与集智备课必须有所侧重,有所不同。如果集智备课解决的是完全可以靠个人或者私下交流就可以解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枝节问题,而疏于解决个人备课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比如学法指导问题、课程开发问题、整体教学策略设计问题等,那么这样的集智备课就失去了真正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备课中最为关键的应该是“备学生”。“备学生”就是“备学情”、“备学法”,其他所有的“备”都必须以“备学生”为核心。
从备课标、备教材的角度讲,集智备课占有很大优势,而如果从备学生这个角度讲,个人备课则占有很大优势。集智备课可以将个人备课的“短板”补齐,真正的备课恐怕还是要最终回到个性化备课上来,通过个人备课来将成果呈现。
如果集智备课成为备课组教师的“导学案之和”,成为一人备课大家共享的“投机行为”,成为网上资料下载的“拼盘”,成为一个统一标准的“流水线作业”,那么这样的集智备课不仅不会促进师生发展,还会成为阻碍师生个人发展的力量。
三、集智备课的基本流程
在集体备课前,要做好有关准备工作,概括为“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执笔人。
集智备课应本着“合作性、研究性、过程性、创新性、高效性”的基本原则进行。常用的备课流程是:个人“初备”——备课组“集备”——个人“复备”——课上“续备”——课后“补备”。
1、个人“初备”:全组教师首先进行个人备课,形成“初案”。
教师要立足“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尊重差异”的原则,以“备学生”为前提和核心,做好“五个围绕”:
(1)围绕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及整合课程资源;
(2)围绕三维目标落实,进行重难点的突破设计、教与学的基本策略设计、教学情境设计;
(3)围绕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预设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及达标训练的主要问题,并准备问题拓展生成的多种预设;
(4)围绕个人备课中的问题,做好集智备课发言准备;
(5)围绕课堂时间,做好课堂各环节的时间预设。
2、备课组“集备”:完成导学案设计的主要框架,通过集智备课初步形成师生共用的导学案——“共案”。
集智备课时,教师轮流发言,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发言:
(1)站在教者、学者、作者或编者的角度进行教材分析和文本挖掘,包括知识点、重点、难点、知识链接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个性化的解读等;
(2)说明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让同伴明白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分析教学环节设计是否符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要求,重点放在目标的达成与重难点的突破设计分析上;
(4)说明问题设计及其意图,对课堂有效生成性问题的预案准备;
(5)提出备课时的困惑和问题。
3、个人“复备”:形成个性化导学案——“个案”。
教师要在集体研讨的导学案的基础上进行个人二次备课,将教师课堂的组织、发动、引导、激趣、点拔等教学设计利用导学案上的教师复备栏进一步具体完善。
4、课上“续备”:教师通过课中个人“续备”,形成“续案”。
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动态性调查,及时把握学生学习进程和课堂即时性问题生成,印证真实的课堂情境与导学案预设的差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修正学习方案。
5、课后“补备”:“补备”是一个课后反思与修订的过程,课后反思对导学案进行补充形成“补案”。
对于高效课堂来讲,课堂上充满了开放性、动态生成性、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肯定有很多教师预设之外的生成。教师要就导学案实施过程中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惑等反思记下来,进一步对导学案进行修订,在下一次集智备课时将心得体验与困惑进行组内交流探讨。
四、集智备课的组织与管理
1、建立备课组织;完善备课制度;建立评价机制。
在评价方面要注重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备课组评价相结合。
为了检验备课效果,教学管理者要跟踪课堂,全程关注导学案在实际操作中的实效性,通过课堂学生学习的效果来检验备课的效果,从而实现评价的过程性和结果性的统一。
2、集智备课避免走入的误区
(1)集智备课避免无“备”而来。集智备课要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没有较充分的个人“初备”,集智备课就成了“瞎扯淡”,盲无目的,没有主题,势必导致低效或者无效。个人备课是前提,是基础,集智备课是完善、是提升。
(2)集智备课避免“包干到户”。不能每位教师轮流主笔备一部分内容,全组人员其享。
(3)集智备课避免“目中无人”。不能一切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要关注学生的学,关注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创造。
(4)集智备课避免“千人一面”、“行篇一律”。集智备课既要强调共同研讨,又要突出个性特色,这里的个性不仅指教情、师情,更重要的是指学情、生情。
(5)集智备课要避免“手工制作”。集智备课的本质是研究,核心是研讨,目标是提升,要着力落实一个“研”字。杜绝走形式;杜绝粘贴、下载、剪贴等“拿来主义”。
(6)集智备课避免“一言堂”。不能由中心发言人演“独角戏”,或者备课组长说了算,使其他教师“出工不出力”。 《高效课堂集体备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