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中医药优势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中医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医学。从我国的历史上看,中医药一直是长期支撑中华民族医药医疗的主要基础。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曾经作为一种主要医疗要素,在农村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村的医疗覆盖率达到了85%以上,基本实现了农村的初级卫生保健。目前,我国有80%的农村居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要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一个可覆盖9亿农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有必要重新发挥中医药作用,建立以中西医并重的医疗保健体系,使其从边缘化的状态回到起支撑作用的基础地位上来,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合作医疗体系。
当前,在县级医疗机构中,中医院发展明显滞后于综合医院;在实际工作中,医疗机构对中医药的认识不正确,随意撤销县级综合医院中医科和中西医结合科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县乡村卫生网络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医药的积极参与;由于中医药收费过低,过多地考虑经济效益,中医药人员看西医、开西药的现象比较普遍。目前,在中医药事业方面,明显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才资源减少
从全国看,上世纪20年代,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有50万人,60年代起,全国掀起办合作医疗的高潮。到1975年,全国有赤脚医生156万人,现在只有27万人。根据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大部分中医院中只有10%的中医能开汤药处方。也就是说,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我国的人口从4亿多增加到今天的13亿,而中医却从80万人减少到3万人。我市有农业人口260万,而农村中有执业资格的中医人才廖廖无几。
二、民间中医和老中医的绝技正在不断失传
现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人员约50万人,后继无人已成为中医发展的突出问题,这是中医日益衰退的原因之一。现在中医教育按西医方式培养,忽视了民间名医的言传身教,中医本是来源于民间,植根于民间,解放前从医的全国著名老中医已所剩无几。20世纪50年代主要按传统方式培养的国内知名中医也为数不多。从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医师拘泥于书本知识,不能深入潜心研究,不能获得前人的实践经验,也没有机会拜师学艺,中医的业务水平只能靠平时的摸索,走了许多的弯路,有幸者还能步入门径,大多数人临床多年还在门外徘徊。中医的疗效在临床得不到体现,使中医医师渐渐地对中医治疗失去信心,最后导致全盘西化。我们接触过许多博士、研究生,虽然在理论方面有着较高的水平,但十分缺乏民间中医的传承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以药养医导致农民看不起病
由于我国医疗机构普遍是以药养医,医生诱导患者消费,医疗费用迅速上涨,超出了农民承受能力,致使农民“因贫致病,因病返贫”。有调查统计,近10年间全国农村卫生总费用年均增长12.8%,比同期农民收入年均增长7.7%高出5.1个百分点。在农民的医疗费用中,价格较高的抗生素类的药品滥用严重,尤其是静脉注射类的药品使用频率很高,而用价格便宜的中医药治疗的费用比例极少,造成医疗费增高。现在贫困地区农民承受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有近半数病人应该住院的患者因经济困难而未能住院治疗。
四、执业难
目前全国民间、个体中医人数中,利用祖传或师承的一技之长为当地百姓看病,有的已享有较高声誉,病人来源不仅限于当地。但是按现行的西医化管理政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取得职业证书和执业资格,按照执业资格要求门槛过高,根本无法考取。其中不乏有些在八九十年代已获得合法行医资格的老中医,最近也被取缔。“行医几十年,一朝失资格”令众多民间中医和有关专家十分不解。几千年来,泡制药材和制作丸散膏丹,是中医的一项基本技能。然而,根据目前的法律,中医不能使用自制丸散膏丹,不能泡制饮片。这使得许多偏方、验方、单方失传,传统医学发展障碍重重。
建设农村新型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应该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举的原则 要充分发挥中医的全科性的作用和独到的优势。使广大农民的健康和保健水平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针对当前中医药进入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认识中医药以“简、便、廉、验”的特点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广大农民还是相信中医药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就近采药应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的药材可以解决当地大部分需用。中医药的运用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因而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中医药不仅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卓有成效,而且形成了简便廉验的优势。“简”是中医药因时制宜的表现,所谓“大道至简”;“便”是中医药地域优势的表现,所谓因地制宜,随地取材;“廉”是中医药发挥人自身优势的表现,因人制宜,不浪费人力和物力;“验”是中医药综合集成各种优势的结果。中医药的这一优势不仅表现在中华民族在历史上虽曾屡遭重大瘟疫,却总能克而胜之,近年来中医药介入SARS、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能充分证明这一点。再比如,在流感季节,中医对预防和治疗流感、普通感冒都有很多经验。比如 《发挥中医药优势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0735.html
当前,在县级医疗机构中,中医院发展明显滞后于综合医院;在实际工作中,医疗机构对中医药的认识不正确,随意撤销县级综合医院中医科和中西医结合科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县乡村卫生网络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医药的积极参与;由于中医药收费过低,过多地考虑经济效益,中医药人员看西医、开西药的现象比较普遍。目前,在中医药事业方面,明显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才资源减少
从全国看,上世纪20年代,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有50万人,60年代起,全国掀起办合作医疗的高潮。到1975年,全国有赤脚医生156万人,现在只有27万人。根据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大部分中医院中只有10%的中医能开汤药处方。也就是说,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我国的人口从4亿多增加到今天的13亿,而中医却从80万人减少到3万人。我市有农业人口260万,而农村中有执业资格的中医人才廖廖无几。
二、民间中医和老中医的绝技正在不断失传
现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人员约50万人,后继无人已成为中医发展的突出问题,这是中医日益衰退的原因之一。现在中医教育按西医方式培养,忽视了民间名医的言传身教,中医本是来源于民间,植根于民间,解放前从医的全国著名老中医已所剩无几。20世纪50年代主要按传统方式培养的国内知名中医也为数不多。从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医师拘泥于书本知识,不能深入潜心研究,不能获得前人的实践经验,也没有机会拜师学艺,中医的业务水平只能靠平时的摸索,走了许多的弯路,有幸者还能步入门径,大多数人临床多年还在门外徘徊。中医的疗效在临床得不到体现,使中医医师渐渐地对中医治疗失去信心,最后导致全盘西化。我们接触过许多博士、研究生,虽然在理论方面有着较高的水平,但十分缺乏民间中医的传承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以药养医导致农民看不起病
由于我国医疗机构普遍是以药养医,医生诱导患者消费,医疗费用迅速上涨,超出了农民承受能力,致使农民“因贫致病,因病返贫”。有调查统计,近10年间全国农村卫生总费用年均增长12.8%,比同期农民收入年均增长7.7%高出5.1个百分点。在农民的医疗费用中,价格较高的抗生素类的药品滥用严重,尤其是静脉注射类的药品使用频率很高,而用价格便宜的中医药治疗的费用比例极少,造成医疗费增高。现在贫困地区农民承受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有近半数病人应该住院的患者因经济困难而未能住院治疗。
四、执业难
目前全国民间、个体中医人数中,利用祖传或师承的一技之长为当地百姓看病,有的已享有较高声誉,病人来源不仅限于当地。但是按现行的西医化管理政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取得职业证书和执业资格,按照执业资格要求门槛过高,根本无法考取。其中不乏有些在八九十年代已获得合法行医资格的老中医,最近也被取缔。“行医几十年,一朝失资格”令众多民间中医和有关专家十分不解。几千年来,泡制药材和制作丸散膏丹,是中医的一项基本技能。然而,根据目前的法律,中医不能使用自制丸散膏丹,不能泡制饮片。这使得许多偏方、验方、单方失传,传统医学发展障碍重重。
建设农村新型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应该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举的原则 要充分发挥中医的全科性的作用和独到的优势。使广大农民的健康和保健水平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针对当前中医药进入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认识中医药以“简、便、廉、验”的特点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广大农民还是相信中医药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就近采药应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的药材可以解决当地大部分需用。中医药的运用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因而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中医药不仅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卓有成效,而且形成了简便廉验的优势。“简”是中医药因时制宜的表现,所谓“大道至简”;“便”是中医药地域优势的表现,所谓因地制宜,随地取材;“廉”是中医药发挥人自身优势的表现,因人制宜,不浪费人力和物力;“验”是中医药综合集成各种优势的结果。中医药的这一优势不仅表现在中华民族在历史上虽曾屡遭重大瘟疫,却总能克而胜之,近年来中医药介入SARS、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能充分证明这一点。再比如,在流感季节,中医对预防和治疗流感、普通感冒都有很多经验。比如 《发挥中医药优势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