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教育论文: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问题研究
人才教育论文: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问题研究
——兼论“四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口李玉保 刘斌 刘国栋
摘要:健全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妥善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衔接问题,以符合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集中在一贯制和对口招生模式,通过层层分析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构建“一个目标、双边合作、四方联动”的平台、创新“两阶段四过程”人才培养方法、建立“学习补助一奖学金一企业创新基金”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构建开放式合作办学平台,拓展学生行业认知、加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来创新中高等职业教育“四双”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四双
作者简介:李玉保(1968-),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公共经济管理;刘斌(1974-),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学、公共经济管理;刘国栋(1977-),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光学、计算机、管理科学与工程。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1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高等职业教育‘四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1)36-0029-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就意味着,我国不仅要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体系,而且该体系还需符合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因此,有效实施中高职衔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新时期社会全面、快速前进的需要。
一、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基本模式
职业教育的衔接不仅单指两个前后系统的简单相连,而是结合两个系统的共性、兼容性,涵盖了教学内容、教育过程、学历文凭等方面的衔接。目前,我国教育界通过实践工作总结了许多有效的衔接模式,也取得一些进展,其基本模式如下:
(一)“一贯制”模式
一贯制模式是在中、高职业学校合作协议的基础上,通过“3+2”(3年中职教育和2年高职教育)和“2+3”(2年中职教育和3年高职教育)两种形式,毕业后直接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
(二)对口招生模式
对口招生模式是在中、高职学校没有协议的基础上,中职毕业生通过专门的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继续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
(三)直通式模式
直通式模式主要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和完成,首先由各类高职院校从初中生源中挑选毕业生入学,前三年按中专或高中教学计划实施教育,根据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以及学生意愿选拔部分学生升入这所高职院校的专科学习,两年期满后,完成所有课程并考试合格后颁发专科毕业证书:如不能升入专科的学生,则毕业时发给中专毕业证书。
目前,我国中高职主要衔接的模式是对口招生和一贯制,我国2011年东西部职业院校对口招生7.35万人,办学模式远远超过一贯制高职。
二、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引下,根据中高等职业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来实施我国中高职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但是由于巾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沟通,使人才培养存在不小的“隐忧”。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一贯性较差
做好各类、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设立完整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石。目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各自为政,缺乏依存性。(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根据2009年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规定,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重点放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从而能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基本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和“学生的就业能力”上。2006年4月,国家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亡作的意见》中要求:“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可见,中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而高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
根据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职院校在培养过程巾始终贯彻着“轻理论、重实践”,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学习缺乏衔接过程,从而出现了中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相对独立,缺乏一贯性、依存性低的局面。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重复性较高
课程设置是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新经济环境下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2005年,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提出了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提出了要求。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少部分来自中等职业学校。所以,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时,都是假定学生只有高中基础理论没有专业背景和技能。高职院校既没有与中职统一的课程标准,也缺乏与中职院校衔接的教材、大纲,使得中等职业学院开设过的专业课程在高职院校还会重复性开设,不仅降低了中职学生深入学习高职学校课程的兴趣,还成为少部分同学逃课、跷课的借口,同时也助长了就业时“眼高手低”的态势。
(三)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课程缺乏企业参与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设的成功与否其判断标准是以毕业生在社会的认可程度,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实践课程难以符合市场的需求。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还在贯彻着传统的课程体系,执行着以理论为中心的“老三段”传统教学模式(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没有突出“职业性”的特点,不符合中高等职业教育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培养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在理论上比不过高校本科生、硕士生,实际操作能力比不过中职、高中生,学生在社会、市场经济中适应性较差。
(四)教学管理体制缺乏职教特色
1995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第五次会议确定了高职教育的“三改一补”办学途径,其中允许“发挥少数重点中专的优势,办高职班”。虽然“三改一补”方式弥补了高职院校的不足,拓宽了中高职衔接的途径,但是也带来了一些不足,使得教学管理制度缺乏“职教”特色。一是缺乏“双师型”教师,中高职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还处于“结构单一、能力单一”的状态,不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中高职办学模式:二是办学条件缺乏,中高等职业教育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缺乏,缺少特色品牌专业,没有明显的技术和理论优势,不能有效地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中高等职业教育“四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当前,随着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各行各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如何培养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成为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首要问题。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意见》确定了人才的主要特征以及培养服务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一根本目标。2004年,教育部首次提出将“订单式培养”作为全国高职高专的发展方向,2010年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1年)》中提出:高等学校要扩大社会合作,要和社会各方面加强联系。可见,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其关键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我国职业教育应根据我 《人才教育论文: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问题研究》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1091.html
——兼论“四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口李玉保 刘斌 刘国栋
摘要:健全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妥善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衔接问题,以符合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集中在一贯制和对口招生模式,通过层层分析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构建“一个目标、双边合作、四方联动”的平台、创新“两阶段四过程”人才培养方法、建立“学习补助一奖学金一企业创新基金”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构建开放式合作办学平台,拓展学生行业认知、加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来创新中高等职业教育“四双”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四双
作者简介:李玉保(1968-),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公共经济管理;刘斌(1974-),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学、公共经济管理;刘国栋(1977-),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光学、计算机、管理科学与工程。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1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高等职业教育‘四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1)36-0029-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就意味着,我国不仅要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体系,而且该体系还需符合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因此,有效实施中高职衔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新时期社会全面、快速前进的需要。
一、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基本模式
职业教育的衔接不仅单指两个前后系统的简单相连,而是结合两个系统的共性、兼容性,涵盖了教学内容、教育过程、学历文凭等方面的衔接。目前,我国教育界通过实践工作总结了许多有效的衔接模式,也取得一些进展,其基本模式如下:
(一)“一贯制”模式
一贯制模式是在中、高职业学校合作协议的基础上,通过“3+2”(3年中职教育和2年高职教育)和“2+3”(2年中职教育和3年高职教育)两种形式,毕业后直接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
(二)对口招生模式
对口招生模式是在中、高职学校没有协议的基础上,中职毕业生通过专门的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继续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
(三)直通式模式
直通式模式主要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和完成,首先由各类高职院校从初中生源中挑选毕业生入学,前三年按中专或高中教学计划实施教育,根据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以及学生意愿选拔部分学生升入这所高职院校的专科学习,两年期满后,完成所有课程并考试合格后颁发专科毕业证书:如不能升入专科的学生,则毕业时发给中专毕业证书。
目前,我国中高职主要衔接的模式是对口招生和一贯制,我国2011年东西部职业院校对口招生7.35万人,办学模式远远超过一贯制高职。
二、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引下,根据中高等职业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来实施我国中高职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但是由于巾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沟通,使人才培养存在不小的“隐忧”。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一贯性较差
做好各类、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设立完整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石。目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各自为政,缺乏依存性。(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根据2009年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规定,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重点放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从而能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基本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和“学生的就业能力”上。2006年4月,国家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亡作的意见》中要求:“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可见,中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而高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
根据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职院校在培养过程巾始终贯彻着“轻理论、重实践”,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学习缺乏衔接过程,从而出现了中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相对独立,缺乏一贯性、依存性低的局面。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重复性较高
课程设置是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新经济环境下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2005年,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提出了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提出了要求。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少部分来自中等职业学校。所以,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时,都是假定学生只有高中基础理论没有专业背景和技能。高职院校既没有与中职统一的课程标准,也缺乏与中职院校衔接的教材、大纲,使得中等职业学院开设过的专业课程在高职院校还会重复性开设,不仅降低了中职学生深入学习高职学校课程的兴趣,还成为少部分同学逃课、跷课的借口,同时也助长了就业时“眼高手低”的态势。
(三)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课程缺乏企业参与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设的成功与否其判断标准是以毕业生在社会的认可程度,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实践课程难以符合市场的需求。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还在贯彻着传统的课程体系,执行着以理论为中心的“老三段”传统教学模式(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没有突出“职业性”的特点,不符合中高等职业教育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培养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在理论上比不过高校本科生、硕士生,实际操作能力比不过中职、高中生,学生在社会、市场经济中适应性较差。
(四)教学管理体制缺乏职教特色
1995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第五次会议确定了高职教育的“三改一补”办学途径,其中允许“发挥少数重点中专的优势,办高职班”。虽然“三改一补”方式弥补了高职院校的不足,拓宽了中高职衔接的途径,但是也带来了一些不足,使得教学管理制度缺乏“职教”特色。一是缺乏“双师型”教师,中高职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还处于“结构单一、能力单一”的状态,不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中高职办学模式:二是办学条件缺乏,中高等职业教育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缺乏,缺少特色品牌专业,没有明显的技术和理论优势,不能有效地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中高等职业教育“四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当前,随着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各行各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如何培养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成为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首要问题。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意见》确定了人才的主要特征以及培养服务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一根本目标。2004年,教育部首次提出将“订单式培养”作为全国高职高专的发展方向,2010年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1年)》中提出:高等学校要扩大社会合作,要和社会各方面加强联系。可见,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其关键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我国职业教育应根据我 《人才教育论文: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