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批评的艺术
学生犯了错误,就得批评教育,对于班主任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怎样才能搞好这项工作,使被教育者既能受教育又不产生副作用呢?
首先,必须划清几个界限:批评不是侮辱,不是恐吓,不是强迫,不是挖苦.后者与批评毫无关系,而是一种恶劣的品质作风.在学校教育中,批评是教师在特定条件下的学识、智能、责任感、关爱心高度融合的剧烈表现形式。它应该产生的效果是使受批评者产生又痛又痒,又酸又甜的心理感受和强烈的应激反应促使其猛省醒悟,达到教育的目的。
当然,必须谨防批评的滥用。一般说来,实行批评教育应具备如下条件:
1、批评者(教师等)有足够的感情投入。任何教育形式的实施,都应以感情投入为前提,批评更不例外。没有感情交流的任何一方批评往往都是事与愿违,招致对方的反弹。如果学生对老师从心理佩服敬慕,那老师一旦行了批评,就会在他们心中产生对于一个没有感情基础的老师的批评强烈得多的震撼和认同感。所谓润物细无声,就是这个道理。
2、对问题深刻而准确的把握。教育者当然不能对任何问题都使用批评手段去解决。只有对那些已经成为或可能发展成为倾向性、代表性,影响较大而又比较顽固的问题才可以考虑辅以必要的批评,以动摇其既有基础,遏止其蔓延趋势,挫伤其嚣张气焰。这就要教育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迅捷的判断力。
3、较多的相互了解。相互了解和感情投入是相辅相成的。感情投入容易使批评产生正面效果,而相互了解能使批评针对性更强,技巧及力度更符合对象特点。如果教育者对对象的性格、心理、情绪、修养、经历及爱好等方面都了如指掌,就能保证批评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启迪、激励、鞭策和警醒的作用。起反作用的批评,多是由于真正不了解对方而误用。
正因为批评方法使用不当容易产生副作用,所以必须十分讲究使用技术,正确把握使用原则。
第一、提炼批评语言;批评语言要能达到批评的目的而又不伤害被批评者。批评语言首先要有份量,有气势,形式要咄咄逼人,内容要切中要害,思想上要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但要考虑对象的承受能力,以不伤害感情为度。
第二、要慎选场合,宁小不大,同一质量的批评语言可因场合大小而变其力度。因而教育者必须认真考虑其适用场合。一般来说,对象是一个群体时,场合可稍大;是个体时,场合宜小。个体对象有较强代表性时,场合可稍大;基本上是个体行为时,场合宜小。总的原则应该是"宁小勿大"。这样可大大减少批评的副作用。
第三、要辣而后甜,以柔克刚。许多人不喜欢听批评,带刺激性的批评就更不愿意接受。所以实行批评不但要具备必要的前提,而且事后还要推心置腹的交流浸润,以慰平批评可能产生的感情褶皱(例如不快、消极、过敏等)。有一次,我严厉地批评了一个学生,接着在上数学课时,他提出了一道数学题的不同解题思路,当时我不以为然,有些同学还暗中在发笑,因他以前是一个"差生"。但稍一思考,他的方法可行,而且比较简捷。抓住这一点,我在班上着实表扬了一番,收到很好的效果。他不仅乐意接受我的严厉批评,承认了错误。后来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的进步。对待犟性子学生,批评时最好采用先冷处理,事后摆事实讲道理,再实施批评与教育,效果好得多,否则双方都犟起来,局面不好收拾,既达不到批评的目的,又把师生关系弄僵了。
第四、 批评不但要有严肃,有凌厉,有警示,而且要有形象,有知识,有哲理,有幽默。只有前者而无后者,对象感到的只是苦辣、疼痛和压力,就会从心理拒绝。所以训斥并不是这里所说的批评。形象性、知识性、哲理性、幽默感对于任何富有成效的教育形成都是不可或缺的。所谓"喜笑怒骂,皆成文章",指的就是其中包含了这些生动成份的批评艺术。有学生上课照镜子,我就幽他一默:"你是不是越来越漂亮了?希望你上课也越来越专心"。这比简单的训斥要好得多。有一天我发现教室里有很多槟榔楂,我没有简单地批评发脾气,而是问大家:"同学们你们闻到牛屎臭吗?",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所以。我接着说:"你们看地上不是有一滩一滩的牛屎吗?"同学们这才豁然。自那以后再没学生在教室嚼槟榔了。
最后,教育者本人素质的优劣程度与批评效果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教师本人首先必须具有比较理想的自我完善水平-智能结构,师徒层次,性格修养诸方面谌为人师。这样的教师,平时必然对学生竭诚尽智,充满关爱之心;必然已成为学生的崇敬对象甚至精神寄托;必然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必然不会滥用批评手段的;而一旦实行了批评,也一定能收到积极的效果。那些平时对学生冷若冰霜,居高临下,装腔作势,甚至愚弄驱使、侮辱体罚的教育者们,不要说对学生实行批评教育,就连做教师的资格都是个问题。他们对学生做的不是教育,而是伤害。他们当然是不配谈"批评"这种教育方式的。
当然有时批评的对象及事件都会出现误差,这时教育者就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误。
《谈批评的艺术》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1133.html
首先,必须划清几个界限:批评不是侮辱,不是恐吓,不是强迫,不是挖苦.后者与批评毫无关系,而是一种恶劣的品质作风.在学校教育中,批评是教师在特定条件下的学识、智能、责任感、关爱心高度融合的剧烈表现形式。它应该产生的效果是使受批评者产生又痛又痒,又酸又甜的心理感受和强烈的应激反应促使其猛省醒悟,达到教育的目的。
当然,必须谨防批评的滥用。一般说来,实行批评教育应具备如下条件:
1、批评者(教师等)有足够的感情投入。任何教育形式的实施,都应以感情投入为前提,批评更不例外。没有感情交流的任何一方批评往往都是事与愿违,招致对方的反弹。如果学生对老师从心理佩服敬慕,那老师一旦行了批评,就会在他们心中产生对于一个没有感情基础的老师的批评强烈得多的震撼和认同感。所谓润物细无声,就是这个道理。
2、对问题深刻而准确的把握。教育者当然不能对任何问题都使用批评手段去解决。只有对那些已经成为或可能发展成为倾向性、代表性,影响较大而又比较顽固的问题才可以考虑辅以必要的批评,以动摇其既有基础,遏止其蔓延趋势,挫伤其嚣张气焰。这就要教育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迅捷的判断力。
3、较多的相互了解。相互了解和感情投入是相辅相成的。感情投入容易使批评产生正面效果,而相互了解能使批评针对性更强,技巧及力度更符合对象特点。如果教育者对对象的性格、心理、情绪、修养、经历及爱好等方面都了如指掌,就能保证批评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启迪、激励、鞭策和警醒的作用。起反作用的批评,多是由于真正不了解对方而误用。
正因为批评方法使用不当容易产生副作用,所以必须十分讲究使用技术,正确把握使用原则。
第一、提炼批评语言;批评语言要能达到批评的目的而又不伤害被批评者。批评语言首先要有份量,有气势,形式要咄咄逼人,内容要切中要害,思想上要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但要考虑对象的承受能力,以不伤害感情为度。
第二、要慎选场合,宁小不大,同一质量的批评语言可因场合大小而变其力度。因而教育者必须认真考虑其适用场合。一般来说,对象是一个群体时,场合可稍大;是个体时,场合宜小。个体对象有较强代表性时,场合可稍大;基本上是个体行为时,场合宜小。总的原则应该是"宁小勿大"。这样可大大减少批评的副作用。
第三、要辣而后甜,以柔克刚。许多人不喜欢听批评,带刺激性的批评就更不愿意接受。所以实行批评不但要具备必要的前提,而且事后还要推心置腹的交流浸润,以慰平批评可能产生的感情褶皱(例如不快、消极、过敏等)。有一次,我严厉地批评了一个学生,接着在上数学课时,他提出了一道数学题的不同解题思路,当时我不以为然,有些同学还暗中在发笑,因他以前是一个"差生"。但稍一思考,他的方法可行,而且比较简捷。抓住这一点,我在班上着实表扬了一番,收到很好的效果。他不仅乐意接受我的严厉批评,承认了错误。后来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的进步。对待犟性子学生,批评时最好采用先冷处理,事后摆事实讲道理,再实施批评与教育,效果好得多,否则双方都犟起来,局面不好收拾,既达不到批评的目的,又把师生关系弄僵了。
第四、 批评不但要有严肃,有凌厉,有警示,而且要有形象,有知识,有哲理,有幽默。只有前者而无后者,对象感到的只是苦辣、疼痛和压力,就会从心理拒绝。所以训斥并不是这里所说的批评。形象性、知识性、哲理性、幽默感对于任何富有成效的教育形成都是不可或缺的。所谓"喜笑怒骂,皆成文章",指的就是其中包含了这些生动成份的批评艺术。有学生上课照镜子,我就幽他一默:"你是不是越来越漂亮了?希望你上课也越来越专心"。这比简单的训斥要好得多。有一天我发现教室里有很多槟榔楂,我没有简单地批评发脾气,而是问大家:"同学们你们闻到牛屎臭吗?",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所以。我接着说:"你们看地上不是有一滩一滩的牛屎吗?"同学们这才豁然。自那以后再没学生在教室嚼槟榔了。
最后,教育者本人素质的优劣程度与批评效果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教师本人首先必须具有比较理想的自我完善水平-智能结构,师徒层次,性格修养诸方面谌为人师。这样的教师,平时必然对学生竭诚尽智,充满关爱之心;必然已成为学生的崇敬对象甚至精神寄托;必然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必然不会滥用批评手段的;而一旦实行了批评,也一定能收到积极的效果。那些平时对学生冷若冰霜,居高临下,装腔作势,甚至愚弄驱使、侮辱体罚的教育者们,不要说对学生实行批评教育,就连做教师的资格都是个问题。他们对学生做的不是教育,而是伤害。他们当然是不配谈"批评"这种教育方式的。
当然有时批评的对象及事件都会出现误差,这时教育者就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