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中自主性学习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中自主性学习的培养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素养已成为与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信息技术课程正是适应这一趋 势而开设的。在信息社会中,学习的资源无限扩大、异常丰富,学习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扩展。要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从被动性的学习转向自主性的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它所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与自主性学习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程中获取知识的规律和研究的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强调的教学方法是将练结合,忽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强调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整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本人认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自主性学习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一、提供自主学习目标,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自主性学习主张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指导者。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调整好与学生间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主动学习。
目标导学意义在于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针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进而围绕目标自己主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为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以布置机器设置任务,可以规定什么样式的墙纸,屏保程序,机器日期等。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二、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与情感。
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应该看到学生们是有种种兴趣倾向的,在组织教学的时侯应有所侧重,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布置MIDI制作方面的任务,有美术特长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学习图像处理的机会,喜欢编程的同学可以单独为他们讲点编程。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首先,教学内容或教材主题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其次,给予学生个体选择的机会。在选题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教学内容方面最好有一定的弹性;再者,照顾好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后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要注意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把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到其他课程中,或在研究性学习中作为工具使用,也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最终手段。
三、创设有利条件,提高自主探索能力。 创建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资源利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利用CD-ROM光盘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络或互联网络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培养独立操作、主动探索的能力。自主性过程以"先学后做"、"边学边做"为基本特征,即课前让学生超于教学进度进行独立学习—解决各自现有发展区的问题,课堂教学—师生合作针对性地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之转 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我在备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时,把各种教学信息和操作步骤(提示)做成超本文方式(网页),在教师机上共享,让学生花30-35分钟时间学习网页中的知识,边自学获得提示边上机实践,最后独立完成规定的作业。然后花10-15分钟时间与学生一起讨论并演示关键的操作步骤,总结出带普遍意义的内容,一方面加深印象、巩固所学内容,另一方面增强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了看说明书独立操作计算机的习惯,能适应其他软件的自学。
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无论是理论性较强的课中还是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中,在教学中我都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的内容及内容之所以如此编排,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四、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一是要学会学习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未来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学生将面临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所以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二是要学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去辅助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有力地促进其学会学习的能力的提高。面向学生发展的教育,应该强调能力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 自主与创新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只有自主与创新的完整统一,才能充分展示高科技、高情感时代人的自尊、自信、自强、自律这一进取型的人格精神。江总书记说过: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创新能力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杰出人才的创新能力开辟着人类的未来,个体的创新能力创造着个体的未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
《信息技术课程中自主性学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