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教学论文:回归生活,构建初中思品思辨性课堂
初中思品教学论文:回归生活,构建初中思品思辨性课堂
汪金凤
今年5月,笔者借区级初中思品大奖赛的契机,精心准备了上海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八年级第七课第二框——《适应社会完善自我》教学,本框无论是课题还是三个分知识点——积极的自我期待;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都极具思辨性。八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但能准确地把握其中轻重缓急,理清脉络层次还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笔者紧扣社会热点,学生的兴趣点和生活的困惑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教学情境,搭建学生思辨平台,帮助学生在从感性认识的层面上提炼为理性总结,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水到渠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想结合本次授课谈谈对构建初中思品学科思辨性课堂的愚见。
一、回归生活,构建初中思品思辨性课堂的必要性
思辨性思品课堂构建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设计下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问题的愿望并真正参与教学过程,自觉发表对问题的见解,通过教师积极的引导,使学生在道德与理智、智慧与灵魂中作出正确的抉择,产生和形成积极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1、基于学科教学内容生活逻辑架构的抽象性思考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内容学习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内容学习为纵坐标,进行逻辑架构形成了课程内容体系,这种依据生活的逻辑进行构建,以对社会公共生活本身的综合性的理解为基础提炼的知识是教学的“骨架”,具有很强的理论抽象性,若采用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则因枯燥很难收到应有的教学效用。故教学中要改变将重大理论和思想“绝对化”“权威化”“圣经式”的倾向,可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主要素材,通过架构知识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还理论于血肉,构建学生理性思考的平台,循循善诱,不仅给学生传递“是什么”的认识,还帮助学生理清“为什么”进行这样的道德和价值观的选择及在生活中“怎样做”的行为导向,使学生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并学会生活。
2、基于课堂学习学生的主体性思考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具有内因的性质和作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教师的教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是外因,它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及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是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但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成长的叛逆期,反对说教和训斥。故教育切忌简单生硬和形式主义,引导必须讲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形式要生动活泼,做到学生喜闻乐见。构建思辨性的课堂,则赋予教学新的生命活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凸显学生课堂主人翁地位,并在学生充分参与交流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深刻的做人道理,水到渠成,易于接受。
3、基于对复杂社会生活的引导性思考
初中思品学科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诚然,社会文明的大环境是好的,涌现了很多值得我们颂扬的典型的人物和事例。但,自中国加入WTO后,向世界进一步全方位开放,各种文化、思想、观念的冲撞、交融将更加突出,更加多元、更加多样、更加多变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既体现在人们社会日常生活中,又体现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络通讯的种种“作品”中,有时还存在与社会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如,“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吸毒、群殴、飙车等恶习;好人没好报事件冲击着人们道德的底线;部分西方世界国家带着“有色眼镜”妖魔化中国,大肆宣传什么“中国威胁”、“中国扩张”的论调;“小悦悦”事件的曝光再一次给人们道德和良心的拷问……这些充斥于生活中时空的文化元素影响着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和帮助学生辨别是教师的责任。
生活是课堂的大教材,课堂是生活认知的提升地,在课堂中学知明理,在生活中认真做人。因此,教师应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创设相关的生活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真正实现知、情、行的统一,发挥初中思品学科育人价值。
二、回归生活,构建初中思品思辨性课堂的方法和策略
杜威指出:“从儿童的观点来看,学校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完全不能把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完整地、自由地在校内应用,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学校隔离现象,就是学校与生活的隔离。”故教育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生活,回归学生生活。
(一)、以生活化教学内容为切入点,搭建思辨课堂“脚手架”
1.关注社会的热点。当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一个好的思品教师一定会引导学生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本框教学导入时,笔者就针对周边的生活现实首先呈现一幅“啃老族”的漫画——年迈的老母亲拿着奶瓶正在喂养打着领带的“青年人”,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反差,在此基础上呈现截止201 1年年底关于“啃老族”最新数字统计数据,使学生意识到这种畸形社会现象的严重性。而相关“啃老族们”待业在家原因调查视频资料播放,学生分析出“啃老族”根本问题是社会适应能力差,进而引出本课要探讨的话题。对啃老族“眼高”的针对性分析,则使学生理解“树立积极的自我期待”一方面要树立理想和目标,并努力实现自己预定的理想和目标;另一方面当理想和目标受现实条件限制无法实现时,要学会积极地调整。这样一来,既有说明性,又做到教育无痕。不过, 《初中思品教学论文:回归生活,构建初中思品思辨性课堂》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1555.html
汪金凤
今年5月,笔者借区级初中思品大奖赛的契机,精心准备了上海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八年级第七课第二框——《适应社会完善自我》教学,本框无论是课题还是三个分知识点——积极的自我期待;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都极具思辨性。八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但能准确地把握其中轻重缓急,理清脉络层次还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笔者紧扣社会热点,学生的兴趣点和生活的困惑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教学情境,搭建学生思辨平台,帮助学生在从感性认识的层面上提炼为理性总结,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水到渠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想结合本次授课谈谈对构建初中思品学科思辨性课堂的愚见。
一、回归生活,构建初中思品思辨性课堂的必要性
思辨性思品课堂构建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设计下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问题的愿望并真正参与教学过程,自觉发表对问题的见解,通过教师积极的引导,使学生在道德与理智、智慧与灵魂中作出正确的抉择,产生和形成积极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1、基于学科教学内容生活逻辑架构的抽象性思考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内容学习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内容学习为纵坐标,进行逻辑架构形成了课程内容体系,这种依据生活的逻辑进行构建,以对社会公共生活本身的综合性的理解为基础提炼的知识是教学的“骨架”,具有很强的理论抽象性,若采用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则因枯燥很难收到应有的教学效用。故教学中要改变将重大理论和思想“绝对化”“权威化”“圣经式”的倾向,可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主要素材,通过架构知识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还理论于血肉,构建学生理性思考的平台,循循善诱,不仅给学生传递“是什么”的认识,还帮助学生理清“为什么”进行这样的道德和价值观的选择及在生活中“怎样做”的行为导向,使学生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并学会生活。
2、基于课堂学习学生的主体性思考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具有内因的性质和作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教师的教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是外因,它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及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是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但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成长的叛逆期,反对说教和训斥。故教育切忌简单生硬和形式主义,引导必须讲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形式要生动活泼,做到学生喜闻乐见。构建思辨性的课堂,则赋予教学新的生命活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凸显学生课堂主人翁地位,并在学生充分参与交流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深刻的做人道理,水到渠成,易于接受。
3、基于对复杂社会生活的引导性思考
初中思品学科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诚然,社会文明的大环境是好的,涌现了很多值得我们颂扬的典型的人物和事例。但,自中国加入WTO后,向世界进一步全方位开放,各种文化、思想、观念的冲撞、交融将更加突出,更加多元、更加多样、更加多变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既体现在人们社会日常生活中,又体现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络通讯的种种“作品”中,有时还存在与社会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如,“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吸毒、群殴、飙车等恶习;好人没好报事件冲击着人们道德的底线;部分西方世界国家带着“有色眼镜”妖魔化中国,大肆宣传什么“中国威胁”、“中国扩张”的论调;“小悦悦”事件的曝光再一次给人们道德和良心的拷问……这些充斥于生活中时空的文化元素影响着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和帮助学生辨别是教师的责任。
生活是课堂的大教材,课堂是生活认知的提升地,在课堂中学知明理,在生活中认真做人。因此,教师应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创设相关的生活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真正实现知、情、行的统一,发挥初中思品学科育人价值。
二、回归生活,构建初中思品思辨性课堂的方法和策略
杜威指出:“从儿童的观点来看,学校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完全不能把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完整地、自由地在校内应用,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学校隔离现象,就是学校与生活的隔离。”故教育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生活,回归学生生活。
(一)、以生活化教学内容为切入点,搭建思辨课堂“脚手架”
1.关注社会的热点。当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一个好的思品教师一定会引导学生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本框教学导入时,笔者就针对周边的生活现实首先呈现一幅“啃老族”的漫画——年迈的老母亲拿着奶瓶正在喂养打着领带的“青年人”,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反差,在此基础上呈现截止201 1年年底关于“啃老族”最新数字统计数据,使学生意识到这种畸形社会现象的严重性。而相关“啃老族们”待业在家原因调查视频资料播放,学生分析出“啃老族”根本问题是社会适应能力差,进而引出本课要探讨的话题。对啃老族“眼高”的针对性分析,则使学生理解“树立积极的自我期待”一方面要树立理想和目标,并努力实现自己预定的理想和目标;另一方面当理想和目标受现实条件限制无法实现时,要学会积极地调整。这样一来,既有说明性,又做到教育无痕。不过, 《初中思品教学论文:回归生活,构建初中思品思辨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