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深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了,但实践教学过程中,则遇到了新的难题,市场上大都缺乏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教材。而在一些高职院校,尤其是一些地区性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大都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编写相应配套教材的足够能力,为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不少专业课教师只能从学校现有的图书资料或互联网上查找相应的知识信息,极大的增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负担。
(三)校企合作遭遇重重困难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核心实质上就是校企业合作,工学结合,即学校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不断增强与所在地行业、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不断增强对行业、企业、岗位的认识和了解,切实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各方面的要求,努力实现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对从业人员要求的无缝对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服务能力,以实现校企之间的双赢与多赢。然而,社会经济生活中,切实有效地实现校企之间的合作与共赢,则常常遇到诸多的障碍与困难。其一,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方式途径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活经营成本,尽可能排除各种非生产经营因素的干扰。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大都由政府或社会机构举办,属于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与模式。职业教育对行业、企业而言显然属于非生产经营因素,不少企业对这种非生产经营因素的校企合作大都缺乏必要的积极性,不少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大都呈现于“一头热”的现象,即不少企业碍于各种社会关系的情面,从形式上与一些高职院校之间进行了简单的协作,如签订协议、接受部分学生顶岗实习,配合学校对职业岗位进行调查了解等等,但这种合作基本属于表面的、短期的、松散的合作,深层次的、长期稳定校企合作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其次,在一些西部省区的地区性高职院校,由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行业、企业除一些现有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一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外,大都缺乏规模以上企业。由于缺乏行业、企业作为支撑,这些地方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大都只能停留于文件和口头形式上。
(四)教学管理出现新的难题
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各门课程由若干学习情景构成,每一学习情景的学习通常由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基本步骤组成。即学生在工作任务明确后,独立或分组按上述六个步骤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任课教师则根据每位或每组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作出相应的评价,对各个学生各个学习情景给出相应的成绩,最后确定该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或学分。这一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及学生学习评价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任课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知识传授者演变为任务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完成系列的工作任务,教师的参与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和学习的质量,而对任课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教学管理过程中则往往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其次任课教师对学生每门课程的学习评价基本与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步进行,一般不需要进行期末的总体考核,学生必须自始自终参与完成每一工作任务,不得有病假、事假、旷课和缓考、补考的现象,方能取得相应课程的成绩和学分,否则难以取得相应课程的成绩和学分,当然也难以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诚然,教育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和取得相应课程的成绩和学分,但在各个班级中,总有个别或部分学生因病假、事假等原因而出现缓考、补考的现象。由于课程考核大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没有相应的考核试卷,这部分难以进行缓考或补考,只能参与该课程的重修,这一现象无疑给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
二、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实现跨越的几点对策
(一)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能力与水平
1.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每年抽调部分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为期1——2年的带薪挂职锻炼,不断增强现有师资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相关行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认识和了解。
2.利用已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在安排相关专业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毕业顶岗实习的同时,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前往带队,在加强对相关专业毕业生毕业顶岗实习进行指导管理的同时,学习掌握相关行业、职业、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3.围绕课程改革展开教育教学研讨,以课程改革为载体,让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将所学习和掌握的新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应用于课程改革的实践,通过做中学,学中做,让广大教师在课程中不断确立和巩固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课程开发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
(二)加强教材配套建设
1.加强规划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各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自己在师资、财力、物力上的优势,不断开发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系列规划教材,及时为地方性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教材参考,从教材层面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深化与跨越。
2.加强校本教材建设,积极创造条件,组织相关教师结合当地行业、企业和学校实际,编写课程改革的校本教材,及时为课改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三)加强校企交流与合作
1.加强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以政府为主导,搭建校企业合作的平台,从政策、税收、经费投入等方面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增强企业对校企的理解和认识,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对于推动和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校企合作不仅能在一定程度缓解企业人力资源的不足,还可为企业储备优秀人才;可引进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实现企业的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可通过校企合作培训机制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可通过合作实现校企经济信息共享等等。
3.积极找寻校企双方合作的共赢点,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互惠互利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基础,校企合作的参与方都希望从中获得各自发展所需的资源和利益。校方除利用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深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1656.html
(三)校企合作遭遇重重困难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核心实质上就是校企业合作,工学结合,即学校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不断增强与所在地行业、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不断增强对行业、企业、岗位的认识和了解,切实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各方面的要求,努力实现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对从业人员要求的无缝对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服务能力,以实现校企之间的双赢与多赢。然而,社会经济生活中,切实有效地实现校企之间的合作与共赢,则常常遇到诸多的障碍与困难。其一,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方式途径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活经营成本,尽可能排除各种非生产经营因素的干扰。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大都由政府或社会机构举办,属于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与模式。职业教育对行业、企业而言显然属于非生产经营因素,不少企业对这种非生产经营因素的校企合作大都缺乏必要的积极性,不少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大都呈现于“一头热”的现象,即不少企业碍于各种社会关系的情面,从形式上与一些高职院校之间进行了简单的协作,如签订协议、接受部分学生顶岗实习,配合学校对职业岗位进行调查了解等等,但这种合作基本属于表面的、短期的、松散的合作,深层次的、长期稳定校企合作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其次,在一些西部省区的地区性高职院校,由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行业、企业除一些现有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一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外,大都缺乏规模以上企业。由于缺乏行业、企业作为支撑,这些地方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大都只能停留于文件和口头形式上。
(四)教学管理出现新的难题
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各门课程由若干学习情景构成,每一学习情景的学习通常由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基本步骤组成。即学生在工作任务明确后,独立或分组按上述六个步骤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任课教师则根据每位或每组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作出相应的评价,对各个学生各个学习情景给出相应的成绩,最后确定该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或学分。这一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及学生学习评价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任课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知识传授者演变为任务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完成系列的工作任务,教师的参与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和学习的质量,而对任课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教学管理过程中则往往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其次任课教师对学生每门课程的学习评价基本与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步进行,一般不需要进行期末的总体考核,学生必须自始自终参与完成每一工作任务,不得有病假、事假、旷课和缓考、补考的现象,方能取得相应课程的成绩和学分,否则难以取得相应课程的成绩和学分,当然也难以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诚然,教育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和取得相应课程的成绩和学分,但在各个班级中,总有个别或部分学生因病假、事假等原因而出现缓考、补考的现象。由于课程考核大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没有相应的考核试卷,这部分难以进行缓考或补考,只能参与该课程的重修,这一现象无疑给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
二、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实现跨越的几点对策
(一)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能力与水平
1.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每年抽调部分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为期1——2年的带薪挂职锻炼,不断增强现有师资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相关行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认识和了解。
2.利用已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在安排相关专业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毕业顶岗实习的同时,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前往带队,在加强对相关专业毕业生毕业顶岗实习进行指导管理的同时,学习掌握相关行业、职业、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3.围绕课程改革展开教育教学研讨,以课程改革为载体,让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将所学习和掌握的新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应用于课程改革的实践,通过做中学,学中做,让广大教师在课程中不断确立和巩固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课程开发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
(二)加强教材配套建设
1.加强规划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各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自己在师资、财力、物力上的优势,不断开发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系列规划教材,及时为地方性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教材参考,从教材层面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深化与跨越。
2.加强校本教材建设,积极创造条件,组织相关教师结合当地行业、企业和学校实际,编写课程改革的校本教材,及时为课改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三)加强校企交流与合作
1.加强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以政府为主导,搭建校企业合作的平台,从政策、税收、经费投入等方面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增强企业对校企的理解和认识,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对于推动和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校企合作不仅能在一定程度缓解企业人力资源的不足,还可为企业储备优秀人才;可引进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实现企业的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可通过校企合作培训机制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可通过合作实现校企经济信息共享等等。
3.积极找寻校企双方合作的共赢点,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互惠互利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基础,校企合作的参与方都希望从中获得各自发展所需的资源和利益。校方除利用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深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