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原理教学摭谈
这两个基本概念之后,进一步懂得物质对意识的作用、意识对物质的作用、两种“作用”的关系,以及在理解这两种作用时易犯的错误。具体说来,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应注意如下方面:
第一,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没有自然界的长期进化,就不会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人的意识。(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没有人脑这一高度发达的物质器官,就不会有人的意识。(3)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客观的物质世界,就没有了被反映的对象,就不会有人的意识。(4)从意识的来源看,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社会实践,没有社会实践,也就不会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5)从意识能动作用所需的条件看,意识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和反作用,都必须以客观的物质条件和客观事物的属性为基础、以对客观规律的尊重为前提。
第二,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1)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物质世界。而且这种反映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当然,限于主、客观条件,人们的认识仍有待于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就个体而言,由于受时间、空间和认识条件的制约,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就整个人类而言,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的。总之,世界上只有未知事物,没有不可知的事物。(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从性质看,这里的反作用包括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和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从途径看,意识的反作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从实质看,意识只是对实践活动起引导作用,直接引起客观事物变化的还是物质的力量而不是意识本身。
第三,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1)两种作用是对立的。决定作用和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能动作用是第二性的,能动作用的发挥是以决定作用为基础和前提的。这两种作用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颠倒了它们的地位,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2)两种作用又是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就必须同时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割裂这两种作用,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再次,还要明确原理适用的条件。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人类社会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因此,只要涉及主观与客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都可以适用这一原理。
(二)明确原理对应的方法论意义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是行动的向导。揭示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是为了正确地运用规律,按规律办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在正确地理解了原理内容即懂得了有关的规律之后,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明确该规律对我们认识和解决问题所提出的内在要求,明确相应的方法论意义。把原理和方法论要求一一对应起来。
例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主、客观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要求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在谈方法论意义时,有人往往狭隘地理解,仅仅在教学哲学的原理时才联系方法论意义,这是不对的,也是有害的。事实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原理也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揭示,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也有指导意义,只不过是不如哲学原理对应的方法论意义明显罢了。因而在教学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原理时,也要懂得与其相应的方法论意义。例如,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这一原理正确地揭示了国际关系变化发展的规律,它要求我们在分析当代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及其变化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研究,揭示其背后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又如,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这一原理要求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减少进入流通领域的纸币数量,增加社会供给,控制社会需求,从而保持物价的稳定,防止和抑制通货膨胀。
(三)从内在联系上把握原理
如,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唯物论的根本要求。而要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还必须与辩证法、认识论有机结合起来。从唯物论角度讲,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坚持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包括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从辩证法角度讲,坚持从实际出发,就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实际出发,即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承认矛盾的特殊性等等。从认识论角度讲,坚持从实际出发,就要做到认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实际应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掌握“批判的武器”,归根到底是为了进行“武器的批判”。要真正做到原理的融会贯通,就必须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会运用,这样才能深化理解原理,并能用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时,出示了以下材料:2011年5月1日,增设了“危险驾驶罪”的刑法修正案(八)开始施行,对于醉酒驾车行为,从过去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刑事处罚。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市民认为,“醉驾入刑”的举措难以解决屡禁不绝的醉驾难题。理由在于:(1)醉酒驾车仍然是多发现象,顶风违法时有发生。(2)“醉驾人刑”执行起来能否保持标准统一、是否能够严格依法执行尚存疑问。由此让学生回答:根据“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分析和评价该市民的理由是否充分支持其观点。
解答该问题的思路如下:(1)该市民所述理由是“醉驾入刑”施行过程中的困难。这些困难确实存在。理由1醉酒驾车的多发性和顶风违法,表明人们对该法律的认识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理由2执法标准能否统一,表明该法律的执行需要一个完善过程。这些是新事物发展中的曲折性表现。上述理由夸大了这些困难,把困难看成不可逾越的障碍 《思想政治课原理教学摭谈》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1672.html
第一,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没有自然界的长期进化,就不会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人的意识。(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没有人脑这一高度发达的物质器官,就不会有人的意识。(3)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客观的物质世界,就没有了被反映的对象,就不会有人的意识。(4)从意识的来源看,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社会实践,没有社会实践,也就不会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5)从意识能动作用所需的条件看,意识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和反作用,都必须以客观的物质条件和客观事物的属性为基础、以对客观规律的尊重为前提。
第二,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1)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物质世界。而且这种反映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当然,限于主、客观条件,人们的认识仍有待于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就个体而言,由于受时间、空间和认识条件的制约,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就整个人类而言,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的。总之,世界上只有未知事物,没有不可知的事物。(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从性质看,这里的反作用包括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和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从途径看,意识的反作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从实质看,意识只是对实践活动起引导作用,直接引起客观事物变化的还是物质的力量而不是意识本身。
第三,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1)两种作用是对立的。决定作用和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能动作用是第二性的,能动作用的发挥是以决定作用为基础和前提的。这两种作用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颠倒了它们的地位,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2)两种作用又是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就必须同时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割裂这两种作用,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再次,还要明确原理适用的条件。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人类社会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因此,只要涉及主观与客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都可以适用这一原理。
(二)明确原理对应的方法论意义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是行动的向导。揭示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是为了正确地运用规律,按规律办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在正确地理解了原理内容即懂得了有关的规律之后,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明确该规律对我们认识和解决问题所提出的内在要求,明确相应的方法论意义。把原理和方法论要求一一对应起来。
例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主、客观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要求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在谈方法论意义时,有人往往狭隘地理解,仅仅在教学哲学的原理时才联系方法论意义,这是不对的,也是有害的。事实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原理也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揭示,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也有指导意义,只不过是不如哲学原理对应的方法论意义明显罢了。因而在教学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原理时,也要懂得与其相应的方法论意义。例如,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这一原理正确地揭示了国际关系变化发展的规律,它要求我们在分析当代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及其变化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研究,揭示其背后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又如,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这一原理要求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减少进入流通领域的纸币数量,增加社会供给,控制社会需求,从而保持物价的稳定,防止和抑制通货膨胀。
(三)从内在联系上把握原理
如,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唯物论的根本要求。而要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还必须与辩证法、认识论有机结合起来。从唯物论角度讲,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坚持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包括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从辩证法角度讲,坚持从实际出发,就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实际出发,即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承认矛盾的特殊性等等。从认识论角度讲,坚持从实际出发,就要做到认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实际应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掌握“批判的武器”,归根到底是为了进行“武器的批判”。要真正做到原理的融会贯通,就必须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会运用,这样才能深化理解原理,并能用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时,出示了以下材料:2011年5月1日,增设了“危险驾驶罪”的刑法修正案(八)开始施行,对于醉酒驾车行为,从过去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刑事处罚。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市民认为,“醉驾入刑”的举措难以解决屡禁不绝的醉驾难题。理由在于:(1)醉酒驾车仍然是多发现象,顶风违法时有发生。(2)“醉驾人刑”执行起来能否保持标准统一、是否能够严格依法执行尚存疑问。由此让学生回答:根据“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分析和评价该市民的理由是否充分支持其观点。
解答该问题的思路如下:(1)该市民所述理由是“醉驾入刑”施行过程中的困难。这些困难确实存在。理由1醉酒驾车的多发性和顶风违法,表明人们对该法律的认识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理由2执法标准能否统一,表明该法律的执行需要一个完善过程。这些是新事物发展中的曲折性表现。上述理由夸大了这些困难,把困难看成不可逾越的障碍 《思想政治课原理教学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