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思考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进一步回答了为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问题,丰富和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也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有了新的升华。中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受到了党内外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热烈拥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方法论上讲,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辩证统一。
一、紧迫性和有序性的统一
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有着现实的必然性与紧迫性。第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商品供应普遍短缺的状况已经得到根本性改变。基础产业薄弱状态已经明显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绩,增长方式开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总量扩张伴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我国工业化已经由初期阶段迈入中期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起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科技进步的加快,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第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矛盾。比如,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剧;居民贫富差距拉大;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任务艰巨;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协调,环境污染突出等等。
我们不仅要看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还要注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序性,把紧迫性和有序性统一起来。这是因为,第一,发展本身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此,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的量和质、深度和广度是很不相同的。这个发展过程就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第二,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变过程中,即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这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个长期过程。我国自古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就不平衡,发展重心也是不确定的。地区差距不仅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之间,表现在各省市自治区之间,也表现在各省市自治区内部。第三,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在价值层次,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使人享受到法定的个人权利以及公正、安全、和平的社会环境等。在制度层次,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为人的发展逐步提供与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社会自治体制等相适应的制度环境。在技术层次,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达到一些具体的指标。由于受种种条件和因素的限制,这样的目标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不能把胃口吊得过高。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紧迫性和有序性的矛盾,是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一个特殊矛盾。我们要充分认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期性,把积极探索的进取精神和循序渐进的务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有紧迫感,又要看到艰巨性和复杂性。科学发展观每个时期落实的程序,受到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相关的制度和政策设计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基本国情。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很高的理想,现在只能逐步做到努力满足人民在温饱之后的更多方面的需要。在各个地区之间,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也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不可能齐头并进。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发展水平和自然、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不能追求单一的发展模式和单一的经济结构。每个地区应选择最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经济,这也有利于形成全国协调发展的局面。
二、人本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树立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认识,使最广大人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方面起着决定作用,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在于使最广大人民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以人为本,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目的。只有国民素质提高了,许多社会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社会才有持续的发展能力。也就是说,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既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本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和渴望,是中华民族根本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思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1711.html
一、紧迫性和有序性的统一
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有着现实的必然性与紧迫性。第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商品供应普遍短缺的状况已经得到根本性改变。基础产业薄弱状态已经明显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绩,增长方式开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总量扩张伴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我国工业化已经由初期阶段迈入中期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起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科技进步的加快,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第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矛盾。比如,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剧;居民贫富差距拉大;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任务艰巨;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协调,环境污染突出等等。
我们不仅要看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还要注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序性,把紧迫性和有序性统一起来。这是因为,第一,发展本身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此,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的量和质、深度和广度是很不相同的。这个发展过程就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第二,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变过程中,即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这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个长期过程。我国自古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就不平衡,发展重心也是不确定的。地区差距不仅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之间,表现在各省市自治区之间,也表现在各省市自治区内部。第三,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在价值层次,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使人享受到法定的个人权利以及公正、安全、和平的社会环境等。在制度层次,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为人的发展逐步提供与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社会自治体制等相适应的制度环境。在技术层次,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达到一些具体的指标。由于受种种条件和因素的限制,这样的目标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不能把胃口吊得过高。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紧迫性和有序性的矛盾,是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一个特殊矛盾。我们要充分认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期性,把积极探索的进取精神和循序渐进的务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有紧迫感,又要看到艰巨性和复杂性。科学发展观每个时期落实的程序,受到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相关的制度和政策设计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基本国情。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很高的理想,现在只能逐步做到努力满足人民在温饱之后的更多方面的需要。在各个地区之间,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也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不可能齐头并进。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发展水平和自然、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不能追求单一的发展模式和单一的经济结构。每个地区应选择最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经济,这也有利于形成全国协调发展的局面。
二、人本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树立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认识,使最广大人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方面起着决定作用,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在于使最广大人民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以人为本,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目的。只有国民素质提高了,许多社会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社会才有持续的发展能力。也就是说,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既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本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和渴望,是中华民族根本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