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政治论文 >> 正文

《生活与哲学》拼盘碎片化教学情境之破解技巧


  《生活与哲学》拼盘碎片化教学情境之破解技巧
  
  翁勇军
  
  一、拼盘碎片化教学情境的根源、表现及后果
  
  大凡教学情境,不管如何完美,其信息总是有限的,只能解决和完成某一知识段的教学,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地把所有教学目标完整地容纳进去,因此,从上段知识点到下段知识点,必然要设计一个个新的教学情境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加之对教学情境创设技能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新课程的实践,这是产生拼盘碎片化教学情境的根源。统计发现,现行哲学生活教材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从第一框到最后一框,至少设计了4个教学情境,这不包括名言、专家点评和相关链接。当然问题不在于情境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这些情境井水不犯河水,相互独立,缺少引人人胜的故事情感元素,缺少内在的逻辑联系,成为机械僵化的拼盘碎片化情境。这些碎片化情境,从内容上看,以名人警句、日常俗语、历史伟人感悟居多,以其内容平淡、空泛、远离学生现实生活,形式拼盘僵化,既不能打动学生,也无法吸引学生入场,激发情感共鸣,产生探究欲望。
  
  以《生活与哲学》教材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为例,该框题涉及包括矛盾的哲学含义在内的10多个哲学原理知识点,属于哲学生活的核心内容,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无须赘言。为了充分论证,教材提供了7个教学情境、5个名人名言、一个专家点评、2个相关链接,在7个教学情境中,有4个取材于抽象的诸如爱因斯坦、孔子、老子、莱布尼茨之类历史伟人的片言感悟类,不可否认,这些历史伟人的片言感悟是中西方传统文化之精华,学习它,有助于发挥传统文化之效用。然哲学学习,按照新课程要求,应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柏拉图说:“哲学始于惊奇”,亚里士多德也说:“哲学起源于怀疑和困惑”。而惊奇、怀疑和困惑的前提是具体的实践活动,特别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以历史伟人的片言感悟作为教学情境,就是以一个定论来说服另一个新理论,在逻辑上应没问题,能够证明该哲学原理的正确性,偶尔用之可以增强说服力,也能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在逻辑之用。但面对满堂欠缺情感的冷冰冰的“教条”,学生反思在哪?惊讶在哪?有没有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升华的总结过程?不言而喻,这些思维展开过程在上述教学环境下也绝无产生可能。这正是新课程教学最看重的部分,新课程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思维,自己得出结论的展开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解释所学哲学理论的正确性,不是让学生记住结论,而是创造一个平台,学生主动去寻找、感悟、进而发现结论。毫无疑问,现如今的教材提供的碎片化教学情境,无法承担这一重任。
  
  再看后3个教学情境貌似取材于现实生活,少了故事情感元素,其叙述用语一马平川、波澜不惊。从学生心理角度看也难以吸引其注意力,不符合当代中学生追求新鲜、刺激、猎奇的时尚心态。窥一斑而知全豹,现如今的哲学生活教材,就是由这些拼盘碎片化情境占据主导地位,如果不加改动,照搬教材,空洞的教学情境,制约了教师的教学机智、才华的施展空间,教师的精彩演绎也很难展开,教师的主导地位必然无从体现,结果必然落入老生常谈的照本宣科,内容空洞的教师独角戏窠臼。明了这点,我们就应树立教材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要用教材,而不能照搬,面对新课改,应树立课程开发意识。
  
  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课堂教学,(如果不是比赛观摩课)却信奉“拿来主义”,直接把教材情境,当成课堂教学创设情境之用。受此影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创设的教学情境,也是换汤不换药的拼盘碎片化情境。而碎片化的教学情境,由于少了转折过渡、连续的故事铺垫、生动直观的事例渲染,给人以突兀、机械印象,学生本来已熟悉当前提供的教学情境,并产生了探究欲望。随着这一知识段的解决,学生又被赶进一个相对陌生的教学情境,因为陌生,加之没有先前新颖有趣,学生会产生失望情绪,他们会一直沉浸在前面的“精彩”中,他们不满教师为什么就这样强行结束了,因为他们对之前的探究意犹未尽;(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他们对前面的情境还有很多“为什么”和“怎么办”;他们从陌生到熟悉也需要时间重新适应。这不仅降低了学习效率,也加重学习者的心理负担,学生刚刚燃烧的探究之火也会被浇灭。在拼盘碎片化情境教学影响下,本应是完整的知识体系也被切割地支离破碎,在学生看来,知识只是一个结论、是孤立的、平面而不是立体的、僵化的,这是当今思政课教学中老师上课没激情,学生学习没兴趣的症结所在。
  
  面对此一症结,关键是在教学设计环节,面对教材,我们要树立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学目标,打造知识和生活逻辑相统一、实体和虚拟相促进、层层推进、结构严谨、融人故事情感元素的一体化的反思、追问教学平台。
  
  二、融入故事情感元素的一体化情境之技巧
  
  1.知识和生活逻辑相统一
  
  还是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为例展开论述。先来分析本框的知识逻辑,在把握矛盾的哲学含义、明确矛盾的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充分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各自表现,并明确两者的相互关系,得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结论。接着进一步分析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点、表现、双方的辩证关系,最后得到方法论意义。诚如上文所述的那样,教材在生活逻辑上基本没有涉及,而生活逻辑则强调要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的反思、体验、概括、抽象出知识逻辑,达到两者的有机统一。为此我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通工具——电瓶车说起。
  
  今天,老师是骑着电瓶车来校上课的,有人说,骑电瓶车真方便,对此,同学们,你们的看法呢?
  
  顺着问题的思路,学生结合已有生活逻辑经验,能够推导、生成出电瓶车的方便就在于,驾驶简便、低碳环保、价格适中;当然不方便的地方在于,经常充电、短途运输、冬天太冷等信息。对此信息进一步提炼、抽象,就可得出使用电瓶车既方便又不方便,它们既对立统一,又存在电瓶车内部的结论,所以电瓶车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再次抽象出矛盾的哲学含义。推而广之,电瓶车

《《生活与哲学》拼盘碎片化教学情境之破解技巧》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171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政治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