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入课堂,单纯底色多绚丽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教育部曾发出通知,要求××年秋季全国各省、市高中使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研究性学习将作为必修课贯穿于整个高中教育阶段。“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研究性学习又是新课堂的热点与亮点,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所带来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在没有大纲和教材的情况下,究竟如何才能顺利地搞好研究性学习?
宜春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较浓郁的文化底蕴。“严谨、求实、团结、创新”是我们的校训,也是广大师生治学、求学的传统优良作风。两年前,当研究性学习如春风拂入我校,学校就积极、大胆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实践。让高中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并完成研究论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是不可能的。我也积极参与这一活动,通过学习、摸索与实践,我有几点肤浅和思考和尝试的做法,愿与同仁交流,以期指点,不吝赐教。
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曾几何时,搞研究,撰写论文在众多中学师生眼中是如此神秘、陌生,以至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专家、学者的专利。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年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和探索”。再者,今天,整个世界都网络化,高科技信息技术统治这个时代,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的时代,它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相当的自由探索能力。唯其如此,才能适应社会和奉献社会。因此,首先必须转变学生乃至老师多年沿袭而成的教学观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研究性的一个重要特征,研究性学习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重过程而不只看重过程。
高中生还有了相当的知识积淀,也有了初步的价值判断标准,他们对许多问题还有自己的见解,也渴望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看法,更希望自己拥有独立或合作的心理需要以及他们已备的一定能力,我们老师不能一味沿袭旧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教学效率太低,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正如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中指出:“如果老是由你去指导他,老是由你来告诉他‘来呀、去呀、休息呀、做这个呀、不做那个呀’,结果,你用这个方法,的确是会使他变成一个傻子的。如果你的头脑常常去指挥他的手,那么,他的头脑就会变得没有用处。”试问:这样的语言教学能教出有灵性、有自己的大脑、有保险单的学生吗?就如人们喜欢长盛不衰的事物,渴求永蕴魅力的生命。语文教学要让青春永驻、美丽常在的话,就要让我们的课堂四季都充满活动,既有桃李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又有荷塘凝碧,幽香暗送;既有菊花锦簇,热烈奔放,又有红梅寒风劲吹之际的傲霜斗雪。这绚丽多彩的课堂省略,靠教师事事想得面面俱到,课课讲得深刻透彻,处处管得严严实实,能实现吗?是该彻底改造观念,开放观念的时候了,大胆地为学生留出探究的空白,积极为学生营造出探索的环境。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来得出结论,这要比老师硬性灌输要容易接受得多,效果也更好得多。就象学习自行车,教师指点再多的概念都无济于事,必须让学生亲自骑车,反复练习,在骑车过程中感受、总结、掌握骑车技术,又在不断练习过程中,不但学会平稳、快骑,而且飞车中还有精彩的杂技镜头,这是老师口授、学生心诵、缺少练习达不到的奇迹。同时,学生相互帮助、相互交流骑车经验,这对一个群体迅速有效掌握骑车技巧将直至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不为?因而,开放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站高望远,视通八方;万物入胸,心潮翻涌。
二、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两年前,迷惘的我无所适从,摆在我面前许多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些什么东西?怎样来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也有许多困惑:一是老师工作量本身就很重,作业批改、习题讲解、订正,层出不穷的“市区统考”“联考”“摸底”考,行政部门检查、种类繁多大小会议,常常连备课时间被挤掉;二是国家高考仍延续音、形、义等知识点全面考查,怀疑研究性学习与高考冲突,与“接受性”学习相排斥;三是学习个体差异较大,有一些学生字不好好写,文章不认真读,背诵记忆更被取笑为死记硬背,结果轮到写作文时肚中空空,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思维都有困难,“学力不足”的学生能进行研究吗?
未入门前,自己给自己设置了许多思想障碍。但是,另一方面,我又被研究性学习莫名地吸引着,作为青年老师,我渴望探索一条让学生受益的学习之路。学校领导郑重其事、大张旗鼓宣传研究性学习重要性、可行性及光明的前景,我也深受感染。加之广泛认真地翻阅相关话题的内容介绍,并进行一些摸索性的实践,渐渐在思路上有清晰的认识:一是作为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电,新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就是 《研究性学习入课堂,单纯底色多绚丽》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1755.html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教育部曾发出通知,要求××年秋季全国各省、市高中使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研究性学习将作为必修课贯穿于整个高中教育阶段。“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研究性学习又是新课堂的热点与亮点,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所带来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在没有大纲和教材的情况下,究竟如何才能顺利地搞好研究性学习?
宜春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较浓郁的文化底蕴。“严谨、求实、团结、创新”是我们的校训,也是广大师生治学、求学的传统优良作风。两年前,当研究性学习如春风拂入我校,学校就积极、大胆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实践。让高中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并完成研究论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是不可能的。我也积极参与这一活动,通过学习、摸索与实践,我有几点肤浅和思考和尝试的做法,愿与同仁交流,以期指点,不吝赐教。
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曾几何时,搞研究,撰写论文在众多中学师生眼中是如此神秘、陌生,以至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专家、学者的专利。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年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和探索”。再者,今天,整个世界都网络化,高科技信息技术统治这个时代,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的时代,它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相当的自由探索能力。唯其如此,才能适应社会和奉献社会。因此,首先必须转变学生乃至老师多年沿袭而成的教学观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研究性的一个重要特征,研究性学习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重过程而不只看重过程。
高中生还有了相当的知识积淀,也有了初步的价值判断标准,他们对许多问题还有自己的见解,也渴望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看法,更希望自己拥有独立或合作的心理需要以及他们已备的一定能力,我们老师不能一味沿袭旧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教学效率太低,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正如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中指出:“如果老是由你去指导他,老是由你来告诉他‘来呀、去呀、休息呀、做这个呀、不做那个呀’,结果,你用这个方法,的确是会使他变成一个傻子的。如果你的头脑常常去指挥他的手,那么,他的头脑就会变得没有用处。”试问:这样的语言教学能教出有灵性、有自己的大脑、有保险单的学生吗?就如人们喜欢长盛不衰的事物,渴求永蕴魅力的生命。语文教学要让青春永驻、美丽常在的话,就要让我们的课堂四季都充满活动,既有桃李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又有荷塘凝碧,幽香暗送;既有菊花锦簇,热烈奔放,又有红梅寒风劲吹之际的傲霜斗雪。这绚丽多彩的课堂省略,靠教师事事想得面面俱到,课课讲得深刻透彻,处处管得严严实实,能实现吗?是该彻底改造观念,开放观念的时候了,大胆地为学生留出探究的空白,积极为学生营造出探索的环境。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来得出结论,这要比老师硬性灌输要容易接受得多,效果也更好得多。就象学习自行车,教师指点再多的概念都无济于事,必须让学生亲自骑车,反复练习,在骑车过程中感受、总结、掌握骑车技术,又在不断练习过程中,不但学会平稳、快骑,而且飞车中还有精彩的杂技镜头,这是老师口授、学生心诵、缺少练习达不到的奇迹。同时,学生相互帮助、相互交流骑车经验,这对一个群体迅速有效掌握骑车技巧将直至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不为?因而,开放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站高望远,视通八方;万物入胸,心潮翻涌。
二、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两年前,迷惘的我无所适从,摆在我面前许多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些什么东西?怎样来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也有许多困惑:一是老师工作量本身就很重,作业批改、习题讲解、订正,层出不穷的“市区统考”“联考”“摸底”考,行政部门检查、种类繁多大小会议,常常连备课时间被挤掉;二是国家高考仍延续音、形、义等知识点全面考查,怀疑研究性学习与高考冲突,与“接受性”学习相排斥;三是学习个体差异较大,有一些学生字不好好写,文章不认真读,背诵记忆更被取笑为死记硬背,结果轮到写作文时肚中空空,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思维都有困难,“学力不足”的学生能进行研究吗?
未入门前,自己给自己设置了许多思想障碍。但是,另一方面,我又被研究性学习莫名地吸引着,作为青年老师,我渴望探索一条让学生受益的学习之路。学校领导郑重其事、大张旗鼓宣传研究性学习重要性、可行性及光明的前景,我也深受感染。加之广泛认真地翻阅相关话题的内容介绍,并进行一些摸索性的实践,渐渐在思路上有清晰的认识:一是作为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电,新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就是 《研究性学习入课堂,单纯底色多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