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报告总结 >> 调研报告 >> 正文

略论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自身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通过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中部地区县而言,在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的前提下,由于资本的趋利性,不可能发展全方位、全门类经济,只能依托本地比较优势来发展和壮大特色经济。只有这样,中部县域经济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⒉以区域经济合作为支点,加强东引西联,扩大对外开放。资金是制约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中部县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是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紧紧抓住“泛珠三”“泛长三”等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加强“东引西联”,扩大民间投资。所谓“东引”,就是要引进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资本,发展民营经济。目前东部地区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土地、人力要素成本大幅上升,东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了降低成本,开始大量西进寻找商机。中部县域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要抢占“地利”先机,尽可能引进更多的东部民间投资。同时还要按照各自县域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民资投向,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开发、能源、重要原材料的重点建设项目,以及能够综合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节能降耗和提高产品档次的项目,力求走出一条县域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所谓“西联”,就是要利用西部建设东部大通道的契机,极力争取国家投资,搞好东西对接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中部区位优势,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硬环境。
     ⒊以转移农村劳力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在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大量剩余劳力的转化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发展中部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农村剩余劳力的成功转移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农村社会秩序,同时还可以培育一个新的较高层次消费群体,对扩大内需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中部县域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应采取“标本兼治”的方针。“治标”就是现阶段要组织好劳务输出,通过加强劳务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搞好劳务服务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农民眼前经济生活来源。同时通过鼓励农民外出务工,使农民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学到技术,积累资金,为人口城镇化建设准备物质条件和思想条件。“治本”就是进一步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要做好县城和中心城镇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加强县级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县域产业聚集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入区,发展餐饮、商贸、旅游、交通运输、房地产开发、科技信息等服务业,完善城镇功能,发挥小城镇地域性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作用。“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只有减少农民,把农民问题解决了,中部县域经济才会健康快速发展。
     ⒋以放宽相关政策为基础,推进科教兴县,释放增长潜力。年代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新,极大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县域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应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在政策上释放县域经济增长的潜力。一是拆除一切有碍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藩篱。在当前户籍一元化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彻底放开户籍的限制,真正实现农民和城镇居民同等国民待遇,加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少数能人集中,从法律法规上保障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推动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二是放开一切制约民资难以进入的投资领域。要重点放开传统上由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投资领域,特别是重点放开城镇供水、供气、教育、医疗、电力、农田水利及道路设施建设等领域,以此来激活民间的投资需求,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三是办好一切有利县域经济发展的社会事务。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县域各类教育,要确保义务教育,强化高中教育,扩展职业教育,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使农村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另一方面要健全县域科技服务体系,特别是健全农技服务体系。加强与县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组织与经济发展相关的科研开发、人才培训、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略论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195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调研报告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