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发图强真抓实干 努力把**市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
——在**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委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四次全委会议精神;审议市委常委会2004年工作报告;讨论《中国共产党**市委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意见》;总结2004年经济工作,并就200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作出部署,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唱响发展主旋律,打好开放主动仗,推进**新一轮的新跨越、新发展。 关于市委常委会2004年的工作,已向这次全会印发了书面报告,请予认真审议;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意见,也已向这次全会印发了讨论稿,请认真修改。这里,我代表市委常委会,着重就**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问题讲些意见。
我就任**市委书记两个多月来,一边着手研究分析**市情,一边到县(区)、农村、社区和企业调研,采取多种方式与四大班子领导同志和部分老同志以及一些干部群众交换意见。在这个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各地各部门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竞相发展的良好精神状态,进一步丰富了对**情况的感性认识,逐步形成了对**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理性思考。在此基础上,市委常委会于2月18日进行了认真讨论。今天,将这些初步认识和思考讲出来,再与同志一起研究审定。
一、对市情和当前形势的再认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对市情和形势的认识,是正确决策和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总体判断是:目前**正处于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个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尤其需要我们用忧患的意识、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认清主流,找准差距,明确思路,增强信心,促进新发展,实现新跨越。
当前,**新一轮的新跨越、新发展面临不可多得的机遇。一是宏观经济形势向好。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我国经济稳步上升,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加之国际国内市场融合、资本流动和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进程加快,给我市拓展了更大的发展宽间。二是政治机遇千载难逢。总书记视察**带来了最大的发展机遇。对此,中央和省上高度重视,十分关心朱德故里建设,项目倾斜和政策支持相对集中。利用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之机,完全可以乘势加快**阶段性发展的步伐。三是政策走势总体有利。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仍将加大对西部的支持力度。同时,中央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继续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之今年全省免征农业税,**作为农业大市、扶贫开发大市和革命老区,在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的基础上,还可以争取到更多更大的投入。四是在我国加入WTO的后过渡期,纺织品等配额制度取消,有利于我市丝纺、服装等有竞争力的产品扩大出口,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尽快复苏。
同时,**新一轮的新跨越、新发展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近年来,**城市变化较大,发展较快,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一是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建市以来,**历届班子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努力奋斗,取得了很大成绩,城乡经济增长,社会事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4年全市GDP突破300亿元,增长12.8,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二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经过多年努力,以嘉陵江梯级开发为重点的能源、水利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高速公路为重点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以经营城市为重点的大城市框架建设已见成效。三是产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基础。农业方面,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粮食产量增加,“五业经济”初具规模。工业方面,炼化总厂等一些优势企业快速成长。三产发展亮点突出,五星黄金商圈日益兴量。四是有人心思发展的思想基础。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加快发展的热情高涨、精神振奋,人心思变、人心思进、人心思干、人心富思。同时,我们**有自强不息的革命老区精神,艰苦奋斗、革命到底的朱德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这是推动**发展新跨越的不竭动力。五是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近年来,通过“争做人民好儿女”等活动的开展,涌现出了雍宗满、范琼花等一批基层爱民书记、爱民干部的典型,促进了各级干部素质的提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
另外,**的比较优势突出,加快发展的潜力较大。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川东北的中心,是成渝南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辐射周边、传递左右的功能较强,有利于加强区域经济协作。二是劳动力和市场优势明显。**是全省第二人口大市,不仅人力资源丰富,而且拥有较大的消费需求,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三是科教优势明显。驻市高校密集度、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省内仅次于成都,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都比较完善,医疗卫生事业也较发达,文化底蕴较深厚。
但是,客观冷静
地分析,实现**新一轮的新跨越、新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课题,落实总书记重要嘱托和省委新的要求给我们提出了现实的考验,区域经济一体化引起区位相近市州与我们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非常突出。一是产业培育滞后。**虽已初步形成大城市框架,但产业支撑力弱,知名品牌少,更缺少大企业、大集团,全市纳税上亿元的企业只有1户,纳税上千万元的企业寥寥无几,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不强,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还不多。城市整体经济实力弱,其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和竞争力。可谓有大城市的骨架,而无大城市的实力。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2004年全市三次产业的结构为32.5:31.1:36.4,是“三一二”结构,这种低水平的产业结构在全省21个市州中只有4个。同时,我市第一产业的比重高出全省11.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低9.9个和1.3个百分点,工业在产业结构中明显处于“短腿”地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全省低13.1个百分点。这种结构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含金量”不高,既不能创造更多的税收来增强政府的实力,也不能较快地带动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可以肯定地讲,这种结构不改变,**是富不起来的。三是经济发展差距拉大。近些年来,我市工业平均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与省内较发达市州的差距不断扩大。2004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仅有66.6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1.7,比全省低11.3个百分点;全市GDP总量307亿元,居全省第6位,但按公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仅为4258元,占全国人均的39、全省人均的55,列全省倒数第3位。这与**在全省所处的重要地位是不相称的。四是政府财政十分拮据。地方财力与人口总量极不匹配,也与事权责任不相称。2004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8.38亿元,增速3.5,增速列全省倒数第一,而一般预算支出却高达40.69亿元,主要靠上级补贴和转移支付维持基本运转和收支平衡。且政府债务负担沉重,个别县(区)保稳定、保运转的压力大,相当一部分乡镇运转困难。这已严重影响了政府职能作用的正常发挥。五是困难群体比重较大。2004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0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45元,分别比全省低502元、235元。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特别是无稳定收入来源的失地农民和部分城市低收入居民生活艰难。六是干部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少数干部思想保守僵化,墨守陈规,不能有效摆脱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惯性思维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没有较好地树立市场化配置资源和依法按制度办事的理念,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精神不够,服务质量还不够高,影响了我市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形象。极个别干部以权谋私、廉洁自律意识不强。一些地方、行业、部门安全生产的隐患尚未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还在聚集且已经显露,社会治安状况仍需进一步改善,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非常艰巨。
总的来看,**的发展还相对滞后,问题困难比较多,但也具备了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基础。面对东部大发展、中部大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大振兴,全省各市州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必须作出新的抉择。不发展要落后,发展慢了也必定落后,长期落后必将失去人民群众的认同,丧失执政的群众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旗帜鲜明地把加快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主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增强不进则退、慢进落后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增强奋起直追、奋勇争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奋力推进**新一轮的新跨越、新发展。
二、200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
基于**市情和面临的新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着力推进“三个转变”,奋发图强,真抓实干,努力把**建设成为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实现**新一轮的新跨越、新发展。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奋斗目标的确立,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视和支持,是对**历届班子好思路、好做法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四大班子领导同志的集体智慧和共同意见。当然,这个目标还仅仅是一个初步意见,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还需要全市干部群众共同来丰富和完善,共同来付诸实践。
理解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这个目标,一是要把握前瞻性。在某一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往往存在某一发展最快的点。这一点,与其关联产业、行业实现链接互动,就会成为带动区域内其它部分发展的增长极,这个增长极就是区域中心城市的主要承载体。在区域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如果**不抢占先机,不仅传统中心地位将被取代,而且在未来发展大格局中也将处于被动。二是要把握艰巨性。**与相邻几个市相比,经济总量不及达州,发展速度不如广安,区域中心不能自封,要靠综合实力,必须付出“人一之、我十之”的艰苦努力。三是要把握可行性。**占有总书记关怀的天时,享有率先迈入大城市行列和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利,更得726万人民上下一心、团结奋进的人和,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美好蓝图就一定能够变成现实。
(一)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推进**新一轮的新跨越、新发展,必须力求实现“三大突破”
1、城市经济要在产业支撑上求突破。
要把**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决定因素是能否在经济发展上取得大的突破。尤其是城市经济必须要在产业支撑上求得突破,才能避免城市产业“空心化”趋势,实现产业充实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使城市发展具有产业支撑和可持续性。要按照“培育产业,调整结构,增强实力,完善功能,提升形象”的思路,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培育产业,就是要培育若干个有支撑能力的主导产业,使产业的规模、质量与城市人口、面积相适应。调整结构,就是要加快发展工业,提高第二产业比重,实现经济结构升级。增强实力,就是要以产业壮大来实现产业增规模、上档次、创品牌、出效益,以增强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完善功能,就是要通过科学规划、优化布局、配套设施、规范管理,增强城市在促进产业发展和宜于人居方面的整体功能。提升形象,就是要把**建设成为创业的热土、人才的摇篮、开放的窗口,扩大城市知名度,增强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一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造好、利用好传统产业,是我市加快工业发展的一大捷径。要用先进的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推动传统产业的发展。要认真研究,科学分析,找准传统产业潜力所在和市场需求的供需平衡点,尽快将其推移至生产可能性边界。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股权多元化,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机制创新。特别要发挥后发优势,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丝纺、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加快贤成嘉纺、六合、保宁醋等重点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使传统产业尽快焕发新春,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真正的丝绸纺织之乡、服装之城。
二要切实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要把工业“短腿”做大做强,就必须发挥比较优势,抓好龙头企业的规模扩张。要大力支持炼化总厂实现1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形成3万台重型车生产规模、嘉陵江九级航电开发尽快投产。要抓好重点企业提速增效,着力支持和培育一批纳税超千万元的骨干企业。在此基础上,抓好优势产业的整合配套和产业链条的配套延伸,建设各具特色的工业基地和产业集群。要通过大企业、大集团的培育壮大,使石油化工、汽车汽配、水电能源、建筑材料和食品医药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
三要努力实现产业创新。注重发挥驻市高校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着力构建转化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强化政府激励措施,积极支持驻市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发如油田化学处理剂等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产品,将石油化工、生物制药等科研优势转化成**的现实生产力和产业品牌。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发展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新兴产业。针对我市人口总量大、待业人员多的实际,既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
四是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在农产品加工、产业协作配套、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破解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引导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在政策措施和支持力度上都要有所突破,做到“非禁即入”,加快以非公有制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
五是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结合**城市规划和功能完善,迅速启动 《奋发图强真抓实干 努力把**市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