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蔬菜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与露地栽培相比,其产品中的硝酸盐含量明显降低;凡增施化肥,菠菜、小白菜全株可食部分硝态氮含量比施厩肥者高倍,施用化肥,大白菜叶片中的含量明显提高。上述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蔬菜生产实践中,从蔬菜品种选择、施肥技术、栽培环境控制等多途径综合控制蔬菜产品中的硝酸盐污染,效果明显。
⒊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对策
()加强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行政、组织与协调工作,建立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体系。
强有力的行政领导,加上优质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是我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议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两类机构,即无公害蔬菜领导机构和无公害蔬菜服务机构。前者成员由市(区)乡(镇)蔬菜办的主要领导组成,其主要职能是负责所在市(区)、乡(镇)范围内无公害蔬菜发展的有关政策制定、战略规划和组织协调工作,并以行政的手段约束菜农的某些技术不当行为。如上海宝山区大场镇政府曾印发上千份“安全使用农药责任书,”与农户逐一签约:坚决不在菜地使用化学农药,对现有农药封存,万一发生中毒事故要承担赔偿责任。后者成员由市(区)乡(镇)蔬菜技术推广部门的业务技术骨干组成,其主要职能是:产前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环境监测,提供高抗病虫害的蔬菜优质种子、高效无毒生物农药等生产资料;产中组织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与技术咨询;产后提供无公害蔬菜产品的质量检测,提供销售信息,疏通销售渠道。强化科研投入,增加科研力量,加强与无公害蔬菜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开发技术研究虽然我国在我公害蔬菜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与无公害蔬菜研究工作做得较好的美国、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科研投入不够,科研力量薄弱。无公害蔬菜作为一项与国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跨世纪工程,国家应下大力气强化科研投入,充实科研力量。建议设立国家无公害蔬菜工程专项研究基金,成立国家无公害蔬菜工程技术研究协作小组,从财力、人力上给予重点扶持。着重加强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薄膜、农药、垃圾等)的生物降解机理、高效无毒生物农药的研制、高抗病虫害蔬菜品种的选育等与无公害蔬菜有关的基础理论与开发技术研究。
()建立一套规范化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体系
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需要一套规范化的技术体系(或规程)加以指导。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体系,主要应把握以下三关:一是生产基地选址关。首先对无公害生产基地进行生态环境本底状况调查,在对大气、水质、土壤等主要环境因素进行多种污染项目检测的基础上,选择诸环境要素综合指标较好的地域作为试验基地。例如,研究表明,镉、砷、铅三种重金属在蔬菜土壤中的临界浓度分别为选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时就应以此为标准。二是种植过程无害化关。采取控制农药、化肥、生物和重金属污染的综合技术病虫害的蔬菜优良品种;采取施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化肥中又以氮、磷、钾平衡配方的施肥技术等等。三是蔬菜残留毒物检测关。在蔬菜上市前,由质量检测部门对蔬菜中重金属、化学农药、化学肥料等有毒物质残留状况进行全面检测,保证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国内(或参照国际)的食品卫生标准或相应地区的有关标准。发展适度规模的简易无土栽培无土栽培,即不用土壤,而以砂砾、泥炭、蛭石、浮石、锯木屑等化学惰性物质作为培养基质,然后供给含所有必需元素的营养液的一种科学栽培植物的方法。无土栽培以其清洁卫生的生产环境,生产优质、无土栽培以其清洁卫生的生产环境,生产优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鲜蔬菜,成为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一条重要途径。近些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日趋拓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开放城市港口对“特需”高档蔬菜的需要量激增,使得蔬菜无土栽培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目前已有多个省、市开始了蔬菜的无土栽培与生产,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还先后引进了荷兰、以色列等国生产的智能型温室,进行蔬菜的高度集约化、智能化生产。但由于外国的智能型温室造价高、一次投资大,不易大面积推广。应根据我国国情,设计研制出造价低、一次性投资小的简易无土栽培装置,并开发出廉价无土栽培营养液配方,在各大、中城市郊区蔬菜基地进行适度规模的应用,为我国的无公害蔬菜发展添砖加瓦。大力开发野生蔬菜野生蔬菜是相对栽培蔬菜而言的,绝大多数野菜生长在空气洁净、光照充足的自然环境里,不受废气、废水、粉尘以及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因而被誉为“绿色食品”、“天然食品”、“天然无公害蔬菜”等。我国地域辽阔,野菜资源丰富。据报道,我国目前栽培蔬菜仅多种,而可食用的野生蔬菜达余种。从中筛选出营养价值高、口味好的野生蔬菜种类,通过建立野菜自然生产基地、野菜人工驯化基地、研制野菜营养保健制品等多种途径,大力开发现有的野生蔬菜资源,不失为我国无公害蔬菜发展之良策。
《无公害蔬菜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2228.html
⒊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对策
()加强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行政、组织与协调工作,建立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体系。
强有力的行政领导,加上优质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是我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议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两类机构,即无公害蔬菜领导机构和无公害蔬菜服务机构。前者成员由市(区)乡(镇)蔬菜办的主要领导组成,其主要职能是负责所在市(区)、乡(镇)范围内无公害蔬菜发展的有关政策制定、战略规划和组织协调工作,并以行政的手段约束菜农的某些技术不当行为。如上海宝山区大场镇政府曾印发上千份“安全使用农药责任书,”与农户逐一签约:坚决不在菜地使用化学农药,对现有农药封存,万一发生中毒事故要承担赔偿责任。后者成员由市(区)乡(镇)蔬菜技术推广部门的业务技术骨干组成,其主要职能是:产前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环境监测,提供高抗病虫害的蔬菜优质种子、高效无毒生物农药等生产资料;产中组织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与技术咨询;产后提供无公害蔬菜产品的质量检测,提供销售信息,疏通销售渠道。强化科研投入,增加科研力量,加强与无公害蔬菜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开发技术研究虽然我国在我公害蔬菜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与无公害蔬菜研究工作做得较好的美国、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科研投入不够,科研力量薄弱。无公害蔬菜作为一项与国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跨世纪工程,国家应下大力气强化科研投入,充实科研力量。建议设立国家无公害蔬菜工程专项研究基金,成立国家无公害蔬菜工程技术研究协作小组,从财力、人力上给予重点扶持。着重加强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薄膜、农药、垃圾等)的生物降解机理、高效无毒生物农药的研制、高抗病虫害蔬菜品种的选育等与无公害蔬菜有关的基础理论与开发技术研究。
()建立一套规范化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体系
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需要一套规范化的技术体系(或规程)加以指导。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体系,主要应把握以下三关:一是生产基地选址关。首先对无公害生产基地进行生态环境本底状况调查,在对大气、水质、土壤等主要环境因素进行多种污染项目检测的基础上,选择诸环境要素综合指标较好的地域作为试验基地。例如,研究表明,镉、砷、铅三种重金属在蔬菜土壤中的临界浓度分别为选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时就应以此为标准。二是种植过程无害化关。采取控制农药、化肥、生物和重金属污染的综合技术病虫害的蔬菜优良品种;采取施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化肥中又以氮、磷、钾平衡配方的施肥技术等等。三是蔬菜残留毒物检测关。在蔬菜上市前,由质量检测部门对蔬菜中重金属、化学农药、化学肥料等有毒物质残留状况进行全面检测,保证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国内(或参照国际)的食品卫生标准或相应地区的有关标准。发展适度规模的简易无土栽培无土栽培,即不用土壤,而以砂砾、泥炭、蛭石、浮石、锯木屑等化学惰性物质作为培养基质,然后供给含所有必需元素的营养液的一种科学栽培植物的方法。无土栽培以其清洁卫生的生产环境,生产优质、无土栽培以其清洁卫生的生产环境,生产优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鲜蔬菜,成为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一条重要途径。近些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日趋拓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开放城市港口对“特需”高档蔬菜的需要量激增,使得蔬菜无土栽培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目前已有多个省、市开始了蔬菜的无土栽培与生产,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还先后引进了荷兰、以色列等国生产的智能型温室,进行蔬菜的高度集约化、智能化生产。但由于外国的智能型温室造价高、一次投资大,不易大面积推广。应根据我国国情,设计研制出造价低、一次性投资小的简易无土栽培装置,并开发出廉价无土栽培营养液配方,在各大、中城市郊区蔬菜基地进行适度规模的应用,为我国的无公害蔬菜发展添砖加瓦。大力开发野生蔬菜野生蔬菜是相对栽培蔬菜而言的,绝大多数野菜生长在空气洁净、光照充足的自然环境里,不受废气、废水、粉尘以及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因而被誉为“绿色食品”、“天然食品”、“天然无公害蔬菜”等。我国地域辽阔,野菜资源丰富。据报道,我国目前栽培蔬菜仅多种,而可食用的野生蔬菜达余种。从中筛选出营养价值高、口味好的野生蔬菜种类,通过建立野菜自然生产基地、野菜人工驯化基地、研制野菜营养保健制品等多种途径,大力开发现有的野生蔬菜资源,不失为我国无公害蔬菜发展之良策。
《无公害蔬菜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第2页)》